孫中山的文資悲慘史(上):銅像與建築物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
最近知名作家吳淡如在節目中表示,教改「去中國化」讓很多台灣小孩,連誰是孫中山都不知道。這則新聞讓筆者十分驚訝,因為台灣有許多跟孫中山有關的連結,例如以「中山」為名的行政區名、路名1、校名2、捷運站名、公園名、運動中心名、市場名,甚至新台幣上面也印著或刻著孫中山的肖像。另外,跟孫中山有關的建築及歷史文物有許多已經被中央文化部、地方文化局列為法定文化資產,例如有中山博物院之稱的故宮博物院、國立國父紀念館3、國父史蹟館、中山堂、中山樓、中山橋、孫中山銅像……等。
如果吳淡如陳述的是事實,那表示這個孩子生活可能十分封閉,不曾問過台灣拾圓4、伍拾圓銅板上的人物是誰、有誰?一百元紙鈔印的是什麼?家庭活動、家庭教育也缺乏去參觀、體驗跟孫中山有關的展館。
有限的資料顯示,孫中山一生僅到過台灣四次,這樣的歷史與台灣地景關係並不深,可是這塊土地上的文化人依舊幫他爭取到數量不算少的法定文化資產,他在台灣曾經去過的地方如圓山陳朝駿宅、梅敷屋,即使只是搵豆油(ùn tāu-iû)式的短暫停留5,也都成為法定文化資產指定及登錄的理由。而1925年就過世的孫中山恐怕萬萬想不到自己有關的文化資產,竟然也跟1947年的二二八事件及後續的白色恐怖有關。
另一個值得觀察的是,即便孫中山創立了國民黨,可是在國民黨執政的縣市,一旦遇到開發,也對保留孫中山文資超級不友善,甚至有些還要依靠當時的在野黨黨員來呼籲搶救。
因此筆者決定寫一篇大多數人不知道的,在台灣屬於孫中山文化資產的悲慘血淚史。
中山堂、孫中山銅像和二二八有什麼關係?
日治時期總督府技師井手薰設計的「台北公會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被以紀念孫文名義,更名為中山堂。由於全台的中山堂眾多,許多也是日治時期公會堂改名而來6,為了避免混淆,本文將井手薰設計的延平南路98號中山堂簡稱為「台北中山堂」。
1992年,台北中山堂被內政部指定為二級古蹟。2019年,文化部將其升格為國定古蹟。
參觀台北中山堂的民眾通常可以藉由館方導覽知道,「光復廳」是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區受降儀式第十五受降區的地點。而中山堂的「堡壘廳」是蔣介石與蔣宋美齡的貴賓接待處;「堡壘廳」露台是蔣介石連任總統後,向民眾揮手之處。但是無論是文化部文資局或是中山堂官網似乎都遺漏了此處與二二八事件息息相關,這個應該列入卻沒被提及的歷史事件,也使中山堂的歷史說明與呈現不夠多元。
1947年二二八事件爆發時,台北中山堂是「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的開會地點,台北的處理委員會在整個事件當中也較其他的地方委員會更關鍵;,其中與孫中山有關的是,1947年3月7日「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7提出的解決二二八事件《三十二條要求》。在這個要求當中,第一條便提及孫中山,內容是:
制定省自治法為本省政治最高規範,以便實現國父建國大綱之理想。
可是參與「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的許多成員都在事件中罹難,例如王添灯、林茂生、吳鴻麒等, 他們雖非死於台北中山堂,但是歷史事件仍將人的記憶與土地結合,使台北中山堂成為反省歷史之重要地標。
另外還有位於中山堂一角的一尊孫中山手持《建國大綱》銅像,這一尊銅像是台灣雕塑界先驅蒲添生製作,基座是沿用原位於西門橢圓公園的祝辰巳銅像的基座。這個銅像是台灣第一座露天孫中山銅像,1949年完工,期間經歷二二八事件、國共內戰、舊台幣換新台幣導致的通貨膨脹,讓蒲添生原本的製作費受金融擾動一度經費不足,原本經費是一尊銅像20萬元舊台幣,一夕之間變成新台幣5塊錢,後經由游彌堅市長協助募款,最後只拿到新台幣2600元8。
這座孫中山手持《建國大綱》銅像是在1994年陳水扁擔任市長任內,由民政局提出將此銅像列入保存歷史性建物建議名單,到了2008年正式登錄受文資法保護的古物。
蒲添生沒有見過孫中山,他能在戰後製作孫中山銅像,除了與他的恩師朝倉文夫送他數張孫中山的相片有關之外,重要的是蒲添生是受岳父陳澄波的引薦下製作,根據藝評家陳譽仁投書《雕塑研究》所發表的〈藝術的代價:蒲添生戰後初期的政治性銅像與國家贊助者〉一文內容表示:
1945年國民黨在接收臺灣時,首先是由本省籍金融家陳炘建議為蔣中正與孫中山建立銅像9。後來在嘉義接收歡迎大會上,陳儀向接收人員張邦傑中將提起建銅像一事,張邦傑便拜託當時也參加會議的陳澄波協助尋找合適的藝術家。10
陳炘倡議製作的銅像,蔣介石銅像比被稱為國父的孫中山銅像更早完工,然而若非有特別提及,恐怕一般人不知道倡議製作孫中山銅像的陳炘11,與介紹蒲添生製作銅像的本土藝術家陳澄波皆死於二二八事件中。
因此若要將台北的中山堂跟孫中山銅像視為傷痛地景看待,應該也無庸置疑。
陽明山中山樓:建築師之夫是白色恐怖受害者
在台灣以紀念「國父」名義興建的建築其實頗多,其中位於陽明山的中山樓可以說是其中較為人所知的,因為百元新台幣上有其建築圖像。這棟建築是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期間所興建具代表性的建築物,以中國北方宮殿式建築藝術為藍本,內部裝飾無論是彩繪、門窗細節、傢俱、燈具、天花都是強調中國正統。唯一的特例是傳統建築公的獅子在龍邊,母獅子在虎邊,可是中山樓卻是母獅子在龍邊,顯然違反正統文化,筆者認為建築師修澤蘭應該不會犯這樣的錯誤,應該是另有隱情,因為同樣屬於中華民國美學的圓山飯店,其屋頂鴟吻是母鴟吻造型大於公鴟吻約20公分12。
修澤蘭之所以能身負設計陽明山中山樓的重任,除了專業之外,也與蔣介石、蔣宋美齡熟識有關。為配合孫中山一百週年誕辰,這棟建築日夜趕工,僅僅花了13個月,期間她的夫婿、工程師傅積寬先生還曾陪同蔣介石視察進度,夫妻兩人曾多次被蔣介石接見。
不過傅積寬卻是白色恐怖時期下的受害者,他在國慶日呼三民主義為王八蛋13。並且因將所謂的匪黨書刊「歷史唯物論」及「魯迅藝術學院(苑)」二書,經曾昭崙介紹借予李武忠閱讀,而被判徒刑14。
中山樓主體建築物是古蹟,周邊國建館、圓講堂、介壽堂、梨洲樓、舜水樓、八卦升旗台及松柏村等建物,同為陽明山莊重要建築群落,具有歷史建築與文化景觀的身分。
不過柯文哲市長任內的文化局卻對孫中山文化資產漠不關心,在缺乏督導輔導的狀況下,中山樓園區除了主體建築有開放參觀,其他都屬於閒置廢墟狀態,之前中山樓園區的舜水樓還曾遭偷竊,損失39根檜木梁柱15,目前有些建築物還在泡水。試問目前的台北市政府若尊重孫中山、尊重文化資產,會讓標榜紀念孫中山的中山樓園區淪落至此嗎?
國父史蹟館差點被拆:國民黨員的沉默,與在野黨的高呼
與孫中山有關的文化資產並沒有因為國民黨執政就獲得較好的待遇;其中,國父史蹟館能有歷史建築身分,沒有被拆除竟然與前總統陳水扁及現在的駐日代表謝長廷等人在擔任市議員期間有一些關係。
國父史蹟館就是日治時期的梅敷屋,當時是一家有日式庭園風格的高級料理店及旅社,日治時期日本高官巨賈,多聚於此議會,由於孫中山曾經於梅屋敷用餐與短暫休息,因此二戰後這裡被稱為「國父行館」或是「新生活賓館」,之後蔣介石將其改稱為「國父史蹟紀念館」。
蔣介石曾於1954年中國國民黨建黨六十年時,在「國父史蹟紀念館」園區內親筆題了十四個大字:「匡復中華的起點,重建民國的基地」。石碑後面還有黨國元老吳稚暉和當時的國史館館長羅家倫的題辭。該碑由當時副總統陳誠主持揭幕儀式。
兩蔣去世後,國民黨依舊掌握台灣政治大權,「國父史蹟紀念館」在1980年代遭遇開發危機,因鐵路地下化因素,拆除或是移築聲浪四起,國民黨黨員除了黃季陸16、孫治強17及一些少數黨員籲請政府有關機關保存這處所,其黨籍民意代表多選擇低調或默不作聲。當時高呼主張文資保存的市議員是在野民進黨籍的謝長廷、陳水扁18、林正杰19、王昆和議員等人20。
翻閱1982年4月8日《聯合報》第七版,有一則「國父行館也要拆!文化財產不值錢?」的新聞,這新聞可證明此事,根據報導指出:
謝長廷昨天在民政部門質詢時指出,文明固然重要,但文化也同樣重要,台北市對「文化財」的維護工作,在觀念上不重視文化財產的保護,又缺乏長遠、持續的維護制度,而作法上更是不切實際。林正杰接著質詢說,林安泰古厝在林洋港市長任內拆掉了,台北市失去了一個古蹟,如今聽說堆在倉庫內,市政府是不是今後把全市各地的古蹟全拆掉,都存在倉庫內?聽說連中山北路天橋下的「國父行館」也要拆,實在令人費解。
而1982年5月5日聯合報第七版新聞更報導了時任議員的陳水扁針對國父史蹟館的質詢:
民政局掌理古蹟古物的保存不可流於形式,國父行館不到一百年,便不列入「古蹟」的說法不正確。
因為關注度增高,1983年國父史蹟館才逃過拆除的選項,1986年被異地移築重建21。不過移築後主體建築旁的園區被不倫不類地偽造歷史,以蘇州樣式庭園取代了日式園林,成為文資保存的錯誤示範。
1995年,移築後的國父史蹟館由台北市政府徵收,國民黨共獲得徵收補償金6.5億元。2007年,台北市文化局公告國父史蹟館登錄為歷史建築。
國父史蹟館的小彩蛋
其實國父史蹟館還有一個插曲,那就是跟日前被拆除的台中天外天劇場有間接關係。
台中首富吳鸞旂的長子吳子瑜,是孫中山的追隨者,約在1920年左右加入國民黨。他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曾斥巨資興建「全島中所未有的,屋頂乃取圓形二重壁式」的「天外天劇場」,二戰期間吳子瑜將劇場屋頂漆成搶眼的紅色,刻意惹怒日本人想成為空襲地標,顯示他對新中國家的嚮往,戰後吳子瑜為了金援與支持國民黨,賣了天外天劇場來經營所謂的「新生活賓館」。
五年的租約顯示,他出資舊台幣50萬元經營修繕,並以舊台幣一萬元的月租金經營「新生活賓館」,另每年捐獻舊台幣兩萬元供國父史蹟紀念使用22。
吳子瑜支持孫文算有情有義,不過事過境遷,這棟在台中能說明台灣人支持孫中山革命的天外天劇場建築,也被國民黨執政盧秀燕市府的文資會判定不具文化資產價值sup>23。試問,如果連天外天劇場這個與國民黨史觀、孫文及國父史蹟館如此關係密切的建築都「沒有文化價值」,那什麼建築才是國民黨史觀當中具歷史意義者呢?
與孫中山有關的文化資產悲慘史其實也不只上述幾件,其它如中山橋、國父紀念館、國立中山博物院(故宮),也都有悽慘的經歷,一樣是少為人知,因篇幅有限,敬請靜待下篇分享。
▍中篇:
- 例如中山路、中山北路、中山南路、中山高速公路。
- 例如中山大學、中山醫學大學、中山女中、中山工商、中山國中、中山國小、逸仙國小……等。
- 在國父紀念館不只有一處,例如永和也有永和國父紀念館屬於永和區公所管理;高雄鳳山也曾有國父紀念館,約在2012年拆除;本文所指的國父紀念館位於信義區。
- 目前拾圓硬幣的人物有孫中山跟蔣中正。
- 「搵豆油」,依據閩南語字典說法指: 只是短暫停留,就像沾醬油一樣。
- 例如士林公會堂、彰化二水公會堂、鹿港公會堂戰後都改稱為中山堂。
- 原名為「緝煙血案調查委員會」,其後改名「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
- 銅像造價20萬舊台幣變成新台幣5元相關說法引用呂東熹2015年發表的「下落不明的吳稚暉駝背銅像」一文。
- 蔣介石銅像在1946年完工,進度上勝過孫文銅像。
- 陳譽仁投書採用:「據說」來形容此事件,不過蒲添生後代也是知名雕術家的蒲浩明曾撰:「台灣第一座『國父銅像』的故事」已經證實此銅像是當時的本土金融家,前「大東信託」創辦人陳炘首先提議。
- 依據媒體報導,二二八事件後,陳炘家產遭到沒收,其資產包括陳炘創辦的信託公司由華南銀行接管,陳家稱有300多甲土地(約880200坪)遭侵占,目前僅討回1348坪,陳家主張的土地,包括台北101現址、泰山收費站等土地。
- 此為製作匠師口述,據匠師說法是孔二小姐命令。
- 此事件為傅積寬與大學生打賭,未料傅積寬竟然於國慶日場合喊出,李敖的說法是喊:「傅積寬萬歲」,此次事件傅積寬遭到「管訓」,文史研究者李禎祥表示: 「管訓」是不經審判的,直接抓去勞改,通常用於流氓身上,而傅積寬卻是交通大學畢業的知識分子。
- 李武忠或傅積寬並無無確切犯行,但只要看過「匪書」,或擁有「匪書」就可逮捕,而李武忠為了減刑「出賣」友人,傅積寬因此判刑6年。
- 見蘋果日報報導〈可惡毒蟲盜鋸檜木樑柱 中山樓園區舜水樓失柱39根〉。
- 相關資料參閱1974 -04-12/聯合報/06版,當時黃季陸反對移築,認為應該就地保留。
- 孫文孫子,孫科次子,曾居住於草山御賓館內。聯合報,1981/05/04,曾刊載新聞:「國父史蹟紀念館 孫治強呼籲保存」
- 陳水扁曾在1960年左右加入國民黨,市議員期間有民進黨市議會三劍客之稱。
- 1990年退出民進黨。
- 尚有黨籍不詳的徐明德議員及民進黨籍的林文郎主張保留國父史蹟館,其中徐明德議員強調,國父孫中山先生是一位偉人,不管地下鐵路如何規劃,國父曾經起居的行館一定要妥善維護,以供後人瞻仰。目前外國觀光客來台北,除了故宮博物院與龍山寺外,可看的名勝古蹟實在太少,維護與保存「文化財」的工作,亟待努力展開。不過林文郎議員傾向民俗村式的保留。
- 當時曾有人主張原地保留,採用潛盾式工法,但沒被接受,而台北市政府也沒將此案送交當時主管機關內政部進行文資審議。
- 本段參閱陳建融相關著作。
- 林佳龍主政市長時期天外天亦曾被判不具文資價值,不過文化部撥款給與研究,暫時逃過一劫。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