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的馬來西亞史?一本賣到斷貨的「教科書」

聯合新聞網 鳴人選書
圖為2018年5月,民眾在馬來西亞大選日前往投票。 圖/路透社

(※ 文:張正,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負責人)

那天晚上燦爛時光書店打烊拉下鐵捲門之後,20歲談第一次戀愛的店員,擺桌分享她遇見渣男的慘烈經歷。眾人興致勃勃買齊飲料鹹酥雞,搬板凳圍坐聽講。一段歷時兩個禮拜無疾而終的戀情,女主角講了一個多鐘頭。

聽眾頻頻打斷,希望加快速度切入重點,女主角說不行呀不行這個細節很重要、那個配角也很重要,講得鉅細靡遺。我年老力衰撐不住聽不完,先回家了。

如果認真追究起來,每個人、每件事,都可以從盤古開天闢地說起,談起因,談轉折,談因果關係,談後續影響。

無奈咱的時間有限,報導的篇幅有限,讀者的理解能力與精力興致有限,說故事的時候,必須找個深入淺出的起頭,必須忍痛刪減龐雜的細節,必須在平鋪直敘的間隙抖個包袱舉個例子,必須在總結眾多事件的異同時加以評析,還必須找個恰當的結尾。

蠻難的。如果一段兩個禮拜的戀情都得講一個多鐘頭,而且還僅僅是一面之詞,那麼,一個國家的歷史該講多久?又該以誰為主角來敘述?難上加難。

圖為大選前東馬砂拉越州一景。 圖/歐新社

一本歷史教科書,怎麼會變成暢銷書呢?

還記得大學時第一次讀到中國大陸出版的中國近代史。明明是同一段歷史,怎麼和過去學校教的完全不同?簡直如同一對分手後的怨偶,各自解讀同一段感情。

歷史書寫標榜客觀,其實主觀得一塌糊塗。怎麼是忠誠、怎麼是背叛,到底是解放還是淪陷,端視站在哪個立場。即便只是按照年份貌似冷靜的紀錄,也得嚴格篩選什麼該紀錄、什麼不該記錄。否則在時間長流裡,每個人每個動作每次相遇都是歷史,那得用上多厚的筆記本才記得完?

所以,「一本書」所能收錄的歷史,即便再怎麼綜覽全局、面面俱到,往往仍僅是強者的觀點,就算不是強者,至少也是具表述能力者的觀點。同時為了顧及篇幅,勢必去頭去尾,鎖定類別,劃定時間或者空間的邊界,否則沒完沒了。例如「科技史」,只談科技。例如「斷代史」,以時間切割。例如「國別史」,則是以國家為敘述的範圍。

這本《馬來西亞》,終究也是層層考量下的產物。

作者以現有的馬來西亞國境為疆界,四平八穩地從地形氣候史前文明開始說起,引述了提及馬來世界的中國古籍,描寫了此地與各個古代霸權之間的愛恨情仇。在談及立國於馬來半島的馬六甲王朝之後,算是切入正題,而後依著時序,描述歷代馬來邦國與外部強權的更迭興替,直至今日。

我懷著盡信書不如無書的內心小劇場,囫圇吞棗但也一頁一頁老實讀完編輯寄給我的書稿。像是讀完了一部完整的歷史教科書,對於馬來西亞上下千年的歷史有了比較清楚的輪廓,也對以馬來西亞為圓心的東南亞與南亞古今國度,多了一些認識。

原來,以和善聞名的泰國人在當年如此鴨霸,三不五時逼迫馬來諸邦國稱臣進獻「金銀樹」。原來,要不是英國和荷蘭私自劃海為界,否則同一個文化圈的馬來半島和蘇門答臘不會分屬兩國。原來,新加坡之所以加入馬來西亞又退出,作者認為是一種輾轉獨立的途徑。

由於作者是華人,我特別留意華人在書中的篇幅。作者在描述馬來西亞華人時,雖然用字遣詞稍帶感情,不過並沒有大書特書,整體而言不算太偏頗。而我在讀完全書之後最大的疑問是,聽說這本書在馬來西亞大賣,賣到斷貨再版。一本歷史教科書,怎麼會變成暢銷書呢?

第二個疑問也與銷售有關:出版社將這本書引進台灣,台灣的讀者會買單嗎?

圖為馬來西亞華人慶祝中秋節。 圖/美聯社

大賣的關鍵:它是「體制外」的教科書

上網找到作者廖文輝教授在亞洲週刊的專訪,文中提到這本「教科書」大賣的關鍵:它是「體制外」的教科書,大大不同於馬來西亞的官方歷史論述。

廖文輝在專訪中說,主流的馬來史觀肯定無法苟同他的論點,「如外來說、印度化的作用等」。這也正是他的寫作動機,因為他極不同意官方歷史教材的「馬來化和伊斯蘭教化的偏頗性」,「官方重構單元國史的意圖日益明顯,而小學歷史課本的偏頗和謬誤隨處可見,已達怵目驚心的地步」。廖文輝主張:「馬來西亞史教育應該是全民和多元的,不是單一偏頗,突出某個族群和宗教。」

歷史學者陳劍虹在為此書寫序時的指控更明白:「在倡導愛國思想教育的命題底下……,馬來西亞史幾乎成為伊斯蘭文明和馬來民族發展史的載體。」

可惜我沒讀過官方版的馬來西亞史,無法具體比較兩者的差異。不過並不難想像。台灣讀者可以將官方版與廖文輝版的馬來西亞史,類比為所謂「藍媒」與「綠媒」對於同個政治事件但完全相反的報導,或者想想當年國民黨版與共產黨版的中國現代史,總是撿對自己有利的說。

回頭再讀一遍作者在書中首章開宗明義的這段話:「總結這幾千年馬來西亞歷史文化的發展特徵,一言以蔽之為異文化異民族的應對與融合。」一開始,我雖然覺得這段話很有道理,但也質疑這不是廢話嗎?有哪一個國家民族能夠不受他人影響呢?但若考量到作者嚴詞批評的馬來西亞官方史觀,原本是「廢話」的這段話,就顯得格外醒目了。

圖為馬來西亞穆斯林。 圖/美聯社

台灣人關心馬來西亞的歷史嗎?

至於我的第二個疑問,想必出版社比我考慮得更多:這本書在台灣能賣嗎?台灣人關心馬來西亞的歷史嗎?

台灣人對於馬來西亞的認識,絕大部分來自馬來西亞華人,畢竟語言相通,文化相近。而且從學生時代,身邊總會出現一些來自馬來西亞的同學。我和大學時代的馬來西亞同學不熟,熟的反倒是從書本上認識的溫瑞安這位馬來西亞天才作家,不過這並沒有讓我因此熟悉馬來西亞。

那時,從社團裡翻到一本溫瑞安的詩集《將軍令》,他以古老的印刷與文白夾雜的詩詞,以朦朧的白衣女子與冷冽的劍氣豪情,打造了一幕無邊無際的浪漫哀傷古典武俠劇,讓年輕的我在睡不著覺的深夜,用毛筆沾墨汁,配著一盅竹葉青一字一字抄寫。

在讀暨南大學東南亞研究所的時候,我一度要以馬來西亞作為論文題目,在「國家研究」這個必修科目也選了馬來西亞,覺得馬來西亞的族群紛爭與台灣頗有類似,值得研究。不過進一步考慮現實狀況之後,決定放棄,主要是因為太多馬來西亞同學在台灣讀書了,我這個台灣人怎麼寫得過他們?光是從頭認識起馬來西亞,就是一個大工程。於是,馬來西亞再度被我略過。

2015年開了燦爛時光書店之後,一年舉辦300多場與東南亞相關的講座,當然少不了馬來西亞。但是,一般講座的觀眾絕大多數都是台灣人,唯獨以馬來西亞為主題的講座,來的大半都是馬來西亞同學。而一般台灣人聊到馬來西亞,甚至連「柔佛」還是「佛柔」都分不清。

馬來西亞似乎難以引起台灣人的興趣。為什麼?

可能是因為,馬來西亞缺乏泰國普吉島、印尼峇里島、菲律賓長灘島、柬埔寨吳哥窟、越南下龍灣這種知名景點。可能是因為,台灣人覺得馬來西亞蠻荒落後,無須理會。可能是因為,台灣人覺得馬來西亞人的中文腔調怪裡怪氣,敬而遠之。可能是因為,台灣很多人都有馬來西亞親友,覺得對於馬來西亞已經夠了解。

上述理由當然都不充分也不理性,卻是真實的心理狀態。這本書能否殺出重圍?能否撩起台灣人對於馬來西亞歷史的興趣?我實在沒有信心。

圖為馬來西亞印度教徒。 圖/路透社

馬來西亞與台灣

姑且不管銷售狀況,無論是馬來西亞歷史,或者這本《馬來西亞》出版的本身,其實都與台灣本地的歷史論述及爭議遙相呼應。

台灣和馬來西亞,都不是主流強勢文明的發源地,但也都沒能置身事外。在「現代」之前,兩地都有原住民,無奈都被晚到的漢人與馬來人驅至邊陲。台灣除了不像馬來西亞曾受印度與伊斯蘭文明影響之外,中國、日本、西歐列強,都在兩地留下深刻的痕跡。

不如這麼說,馬來西亞的歷史不只是馬來西亞的(就像台灣的歷史或中國的歷史,也絕不只是台灣的或中國的),而是每一個讀者都可以用來認識世界的切入點,讓你在時間軸上向過往回溯、向未來追問,在地圖版面上向內探索、向外開展。然後發現,看似各自獨立的歷史,其實彼此牽連、內外鑲嵌。雖然沒有人能讀完所有的歷史,但若多了解一點歷史,卻能夠讓我們自己更完整一點。

細細讀完古時馬來半島邦國與周邊強權的關係,當代馬來西亞之於「大馬來世界(包括印尼、菲律賓、汶萊)」的關係,以及西馬、東馬、新加坡分分合合的恩怨,最大的感觸是,國界雖然分割出不同的國家,但是割不斷界線內外相同的民族與文化,也無法將國界之內不同的民族與文化勉強統一。

一個國家的組成元素隨時在改變,這本歷史也只是當下的一家之見。聰明且慈悲的觀點,正是作者所謂:「總結這幾千年馬來西亞歷史文化的發展特徵,一言以蔽之為異文化異民族的應對與融合。」而這段話,何嘗不應該套用在當前的台灣?

※ 本文為《馬來西亞:多元共生的赤道國度》一書導讀,更多內容請參本書。


《馬來西亞:多元共生的赤道國度》
作者:廖文輝
出版社:聯經出版
出版日期:2019/03/08

《馬來西亞:多元共生的赤道國度》書封。 圖/聯經出版提供

鳴人選書

編輯室嚴選好文好書,作為各種議題的延伸閱讀。

馬來西亞 東南亞 鳴人選書 聯經出版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