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志潔/生了孩子我仍是女王——愛兒媽媽讀《不當媽會怎樣?》
身為一個女性主義者,過往自然念過許多關於母職的理論,經典例如Carol Gilligan在《不同的語音》(In a Different Voice)所言,女性因為生理特質(身體有生理期是為了懷孕、乳房的存在,是為了吸引異性、哺育下一代,懷孕九個月的歷程有臍帶與胎兒相連結),在道德發展中產生了關懷(care)、人際關係(relationship)及連繫(connection)等不同於男性的特質,後成為關懷倫理學的重要內容,異於「正義倫理學」(Ethics of Justice))所相對的男性、自主性 (autonomy)、正義 (justice) 與權利 (rights))等概念。
這樣的分野真的兩立而沒有並存的空間嗎?一切的理論,在我生了小兒包包,並養育他至今11歲,都被重新複習過,也屢屢自我挑戰過一輪。
當出版社請我寫《不當媽會怎樣》這一本書的導讀時,我有點詫異:我是一個媽媽而且超愛包包,確定要我寫導讀嗎?出版社和編輯十分肯定,告知希望我從一個愛兒的媽媽的角度,來思考如果我不是媽媽的話會怎樣呢?
若我不是一個媽媽的話?嗯,好問題。不是媽媽的話,我不會怎樣啊!
不會怎樣的意思是,不當媽,我依然會有個精彩的人生。在我自己的臉書專頁裡,網友們戲稱我為「科法女王」,因為我的法學專業、學霸經歷、對社會服務的貢獻,有著滿滿的女王風範。
女王有孩子和沒有孩子,都一樣有凌霄壯志與該承擔的責任,那些不必養育子女而節省下來的時間和精力,正如《不當媽會怎樣》書中所言,可以用來過我自己全然順心發展的人生。何況,無後女子並不會無聊,我們可以發展各式各樣與其他孩子互動的方式,也可以把工作的心血結晶當成自己的孩子勤於照顧。
此外,我是一個經濟獨立的人,從沒指望在金錢上依靠他人,非常樂在工作和賺錢,又有高度風險意識,當律師的第一份薪水,就開始為自己做保險規劃,讓自己在老和病時,絕不拖累他人。所以,我即使不養兒,也絕對有能力為自己防老。
於公,我對社會改革有巨大的熱誠,每天都很忙碌,不當媽我可以全心貢獻自己的志業,於私,不當媽的我,未必要有婚姻,人生可以在不同的年紀談不同階段可以擁有的愛情,不也是很豐富的體驗嗎?所以,不當媽有什麼問題?如本書作者提及的幾個人生重要事項:工作、家庭、心靈依靠、老後生活,如均能安排妥當,個人覺得不當媽的女王生活,顯然是非常精彩美好,怎麼可能會有問題?非常確定,不當媽不會怎樣。
當女性主義者成為媽媽
事實上,在35歲毫無預期懷孕之前,我從來沒想過會當媽的。因為歷經數次卵巢腫瘤手術,我幾乎失去右邊卵巢,懷包包的過程則因過勞、胎盤前置以及大出血早產,包包有好幾次都差點流產,他最後出生時,還不到兩千克。在這樣一波三折的磨難下,包包能平安出生,健康成長到現在,我一直覺得他是個「天送」的孩子,也深深感謝許多貴人對包包的扶助和照顧,我和包包都很有福。
生養包包的過程,對我來說是全新的人生功課,是未知的人生旅程。母職於我曾是沒有預期的一種想像,後來成為經驗,最後要做的是打破與重建好的制度,使之成為女性的自由選擇。
我覺得女性主義者當媽很有意思,許多書上的理論,所謂的性別刻板印象,通通都會具象化,從紙上跳出來到現實生活中。比如社會對母親的期待完全異於父親,母親對孩子的養育之責是種義務,做得好是應該,做不好是失職,但父親所有的作為都是一種恩賜和協助,不提供是常理,若能提供,大家務需感恩戴德。
我和家父感情一向深厚,但在生養包包之後,我與家父發生過數次嚴重衝突,理由都是因為過往他只希望我出人頭地、有自己的志業,但在包包出生後,他突然意識到女王是一個母親,對於母職,作為台式歐吉桑,父親有著最體制化的傳統期待:一個好媽媽要每日照顧接送小孩、料理三餐、教導功課、溫柔呵護家人。但家父在我小時候的期待是,我長大成為引領群雄的獅子王,溫柔的媽媽和威猛的獅子王,這兩種期待應該也是他心中極端矛盾的掙扎。
他好幾次為了包包怒責我,認為我花在照顧孩子的時間太少,還屢屢威脅我:妳每天都在為法學改革、為科法所建立學院募款、奔走、遊說,沒有時間多照顧包包,我跟你說他長大以後會「不愛你」,你不要後悔!
這種話對一個母親而言,真是很可惡、很巨大的恐嚇。
好在我是女王,面對各種威脅,一概不依不饒的回答:喔?是嗎?那爸爸你在我小時候連一片尿布都沒幫我換過,我現在有不愛你嗎?沒有吧?所以我兒子不會因為我對社會改革有熱誠而不愛我的,你不要威脅我。
當然這是表面,夜深人靜,我很難過,因為很清楚,做為男性,他們一生都不必面對這種指責和恐嚇。但是,也正因為有機會面對這樣的辛苦,我的能力和智慧因而大大提高,完全不是沒有這種機會的人可以想像。
「媽媽不哭!」
我是一個很有霸氣的人,性格爽朗明快,做事果敢負責,常常為公而忘私。但是因為有了包包,我處理事情更加謹慎,很多決定會再三斟酌。我一直以為小男生是不懂事的,但其實包包是個暖男,我人生受到最多的鼓勵和安慰,都來自於我的兒子。
還記得包包很小的時候,我因為工作、家庭、健康等許多壓力累積,晚上失眠難過,眼淚掉在包包睡著的臉上,把他驚醒,四歲的包包不知道如何安慰我,就緊緊的抱著我說:「媽媽不哭,我喜歡你。」我肺部手術開刀,他安慰我:「包包會乖乖等媽媽回來,媽媽不怕。」我受到不實攻擊和性別歧視,包包義憤填膺:「叫你們學校那些不懂性別平等的人去重念小學社會課啦!」在香港反送中抗議衝突激烈時,我冒險去香港演講,包包鼓勵我:「媽媽是神力女超人,媽媽去了,壞人就會完蛋了!」
不管我遇到任何事、任何困難、任何委屈,包包只要叫一聲:「媽媽!」亂世清音。我的心就定了。
原來小男生也可以這樣的。想想性別刻板印象真嚴重,連我這樣一個女性都不能避免,一直以為女兒比較貼心,但是包包教了我許多不曾知道的、新的東西。
所以,當然帶包包很累,照顧包包很累,教他功課很累,但是我太愛他了,完全覺得這些累和他帶給我的巨大喜樂相比,不算什麼。如果我是米,包包就是讓我變成各種不同的米食——板條、米粉、粿粽、湯圓——的神奇原料,讓我的人生有了百味的可能。
當媽以後很難重返職場?
但是這難道就表示母職是一件值得追求的事嗎?不,當然不是。正如同《不當媽會怎樣》的作者觀察,美國的數據顯示,對男性來說有小孩比較好,生一個小孩會讓爸爸的終身所得增加百分之六,相反的是,媽媽每生一個小孩終生所得就會下降百分之四,顯然在美國,生兒育女對女性是個負資產。
至於台灣呢?依據勞動部的統計,我國的媽媽們離開職場的第一主因就是照顧子女,平均要五到七年才可能重回職場,而且數據顯示,我國女性一旦退出職場,重返職場的比例遠低於日韓,這些都說明了「為母」的選擇既不利於女性就業、更不利於女性實現自我,說為母是女性的「犧牲」,完全不為過,也無怪乎台灣的生育率一路探底。
女性沒有當母親的意願,因而引發國安、人口危機,這難道不是整個體制應該要檢討的嗎?如果社會無法給予為母者強有力的支持,卻強迫女性要為了國家人口政策而犧牲,我當然不會鼓勵女性去追求母親的角色。
一個善待、尊重、支持女性的社會,自有其福報,一個苛待、厭女、壓迫女性的社會,也有其必須承擔的結果。無後女子的人生,不僅於她自己有關,更與許多其他人、與社會國家有關,因此,這是一本所有人都應該去理解、閱讀的書籍。
願所有當媽與不當媽的女子都能被公平對待,實踐自己的人生,為此,所有當媽與不當媽的人,包括男性,應該一起團結奮鬥,沒有人該置身事外。
《不當媽會怎樣?:無後生活的N種可能》作者: 凱特・考夫曼(Kate Kaufmann)譯者:趙盛慈出版社:大塊文化出版日期:2020/04/30
- 文:林志潔,交大特聘教授、科法學院社會正義講座、實踐型女性主義者,熱愛台灣、法學、教育和小名包包的兒子,討厭極權社會、父權文化和欠缺反省力只會抱怨的人。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