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順貴/自己的未來自己救:評《拿回我們的未來》
(※ 文:詹順貴,因為喜歡大自然與賞鳥,而把法律用到保護環境與土地上,卻滿身不合時宜的律師。)
1987年聯合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出版《我們共同的未來》,認為環境與發展是問題的一體兩面,應平衡兼顧,並提出「既能滿足當代的需要,同時又不損及後代滿足其需要」的「可持續發展」(台灣習慣稱「永續發展」)概念。但迄今逾30年,由將近二代中壯年人主導的掠奪式人類發展模式,致使自然資源幾近耗竭,環境生態嚴重破壞,全球急遽升溫暖化,讓後代子孫未來生活環境日趨惡化,世代正義反而變得更加遙不可及。
娜歐蜜.克萊恩這本原文出版於2021年2月23日的《拿回我們的未來:為了年輕世代書寫的反抗指南》,不僅是當頭棒喝的控訴,也透過詳細鋪陳分析明確告訴讀者,單憑現有新自由主義下的政府治理與經濟發展模式,地球是不會有光明未來的,年輕世代為了自己的未來,不僅應該關注,更應該挺身反抗。
透過甫結束的COP26來思考行動的下一步
剛結束不久的COP26(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締約國第26次會議),最後會議主席掉淚那一幕,相當程度應驗了娜歐蜜在這本書的分析,想必也是因為如此,她才同時為年輕世代寫出可以如何進行反抗運動的指南,不僅年輕世代該看,權掌人類發展方向的中壯年更該好好閱讀反省。
娜歐蜜從1770年代瓦特發明蒸汽機徹底改變了人類使用能源的方式與效率談起,隨著工業革命帶來許多生活上的便利與財富,人類依賴化石燃料日益加深直到密不可分,礦工的黑肺、捕捉非洲人販賣當奴隸、推估可能造成八千人死亡的倫敦霧霾,都沒有讓人類警醒。也再次不客氣地指責1980年代興起的新自由主義對土地、森林、海洋等大自然貪婪無情地開發掠奪,直到有一天地球將會如科幻小說所描述一般不再適合人類生存,但要期待既得利益與掌權者改變很難,所以作者將未來希望寄放在年輕世代身上,並再次強調「公正轉型」的綠色新政的重要。
作者提到實現氣候正義,有三個步驟:
- 最富有的人與國家優先減排溫室氣體。
- 承認氣候環境難民有遷移與尋求居住安全的基本人權。
- 較富裕地區、已開發國家應向低度發展卻飽受氣候災害的國家承擔氣候債務、提供補償。
可惜的是,今年11月1日起在蘇格蘭格拉斯哥舉行COP26,會議主軸原本是要求各國重新在明年底前發布新的氣候對策計畫,設下更高的2030年減碳目標;此外,也要求各國針對甲烷排放、森林砍伐、氣候金融等議題也做出具體承諾。但最終協議時,本次會議討論最核心的脫煤議題,因受到印、中反對,尤其印度再次主張的發展權力,把「逐漸淘汰」(Phase Out)使用煤炭的字眼改為「逐步減少」(Phase Down),因而主席阿洛克.夏爾馬(Alok Sharma)落淚並向有期待的國家致歉。
在調適部分,由於工業國家始終未履行2009年以來每年出資1000億美金的承諾,此次協議,亦在應使用「要求」(requires)或是「促使」(urges)工業國家,以2019為基準,在2025年前一起加倍提供給發展中國家其所需要的氣候調適資金爭論不休,最後採用法律拘束力較低的促使,使發展中國家大失所望。雖然會議主席表示會要求工業國家兌現其2020年起每年提供1000億美元氣候資金的承諾,但能否兌現仍有待觀察,因此在會場外抗議、也是本書中年輕世代代表性人物瑞典少女童貝里(Greta Thunberg),便不客氣地指稱這是一場失敗,只是全球漂綠的節日。
氣候訴訟案件——小蝦米對抗大鯨魚?
筆者是律師,看到書中介紹了許多件由年輕世代挺身而出與環保團體合作的氣候訴訟案件,特別感到興趣,因為自己也在台灣參與一件環團對經濟部提告的氣候訴訟。法庭訴訟需要漫長時間,因此書中提到許多案件,除了美國紐約州告埃克森石油公司在氣候變遷成本與風險向投資人提供虛假與誤導的資訊一案,於2019年底由埃克森公司獲得勝訴外,其他案件在此書出版時都還沒有較具體的結果。但其中一件由名為「地球之友」的環保團體與1萬7000多名原告,聯合對荷蘭皇家殼牌石油公司提起的一件氣候訴訟,2021年5月26日出現令人振奮的代表性結果,筆者略作補充介紹。
荷蘭海牙地方法院判令皇家殼牌公司,必須在2030年底前將該公司在全球的碳排放量減少至2019年水準的45%。在訴訟過程中,原告律師主張殼牌公司幾十年來一直都知道二氧化碳排放的危險後果(正如書中所寫,早在1977年,埃克森公司的科學家就發現燃燒化石燃料所釋放的二氧化碳會影響氣候,隔年並提出更詳細的報告),因此殼牌公司違反了荷蘭民法第6:162條,也違反歐洲人權公約第2條、第8條生命權與家庭生活權,明知可以避免卻仍對他人造成危險。殼牌公司則抗辯:
此案沒有法律依據,只有政府才應為實現巴黎協定目標負責。
法院裁定,根據荷蘭法律與國際公約,殼牌公司確實有義務揭露風險與減排,而且該公司早已知悉碳排放會造成損害,儘管殼牌公司沒有採取非法行動,但明顯也未盡減排義務。法院還說殼牌集團的政策意圖很大程度上是觀察全球社會對巴黎協定的風向而行動,步伐消極緩慢,「完全缺乏2030年的減排目標」。判決後該公司發言人表示:「我們在低碳能源方面投資了數十億美元,包括電動汽車充電、氫能、再生能源與生質燃料。我們希望能更快擴大新能源業務。」這種說詞正是一般所稱的「漂綠」。不意外,該公司發言人同時表示將提起上訴。
在書中,作者另外舉了許多由年輕世代帶頭的反抗運動案例,有成功有失敗,認為都可以作為未來反抗運動的經驗養分,同時也呼籲將氣候災難當成共同利益的實驗室、研擬行動策略,以拿回形塑自己與地球未來的主導權。全書讀來令人愛不釋手。
※ 本文為《拿回我們的未來:年輕氣候運動者搶救地球的深度行動》書評,時報出版授權刊登。
《拿回我們的未來:年輕氣候運動者搶救地球的深度行動》作者: 娜歐蜜.克萊恩(Naomi Klein)、麗貝卡‧斯蒂夫(Rebecca Stefoff)譯者:區立遠出版社:時報出版出版日期:2021/11/16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