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制中國呼聲高,「印度製造」到底行不行?

聯合新聞網 徐子軒
上個月的中印衝突,使得印度人民對中國的反感遽增,圖攝於6月24日。 圖/美聯社

上個月印度與中國在邊界的加爾萬河谷(Galwan Valley)發生激烈對峙,導致20名印度士兵死亡、數十人受傷並遭中國軍隊俘擄,中國政府也趁勢宣稱對此地的主權。這些事態讓印度人民對中國的反感遽增,限制與中國經商與進口物品的呼聲越來越高,印中關係進入了冷凍期。

印度政府帶頭抵制中國

雖然莫迪內閣(Narendra Modi)極力克制,試圖減輕人命損傷帶來的負面影響,但面對民間聲浪也不能不回應,於是帶頭以各種方式對抗中國產品。像是6月底印度製藥公司發現,來自中國的藥物品項如原料藥(API)、COVID-19試劑等,被機場或港口海關扣押,直到印度商務部等機構介入後才得以通行。

又如隸屬於鐵路部的鐵路專用貨運走廊公司(DFCCIL),其在2016年與中國通號(CRSC)簽約,為北方邦部分鐵路設計並安裝信號網路設備,要價47億盧比。但印度方面近日主張,由於計畫進展緩慢,四年間僅完成20%,中國方面也不願按照合約提供技術文件,在溝通無果下,決定中止合約,但仍需資助者世界銀行的最終同意。

除實體物品,虛擬服務也不放過。印度電子資訊部(MeitY)宣布禁止TikTok(抖音)、WeChat(微信)等59種中國App,主要理由是MeitY收到各界投訴,中國App以未經授權的方式竊取用戶數據,並將數據傳輸到印度以外的伺服器,引起印度人民對數據安全與隱私風險的擔憂

莫迪內閣也推出新的電子採購規定,所有在「政府電子市集」(Government e-Marketplace)上出售的商品,必須註明產品中本地製造的百分比,無法遵守者將被剔除。同時,該網站也為購買者啟用「印度製造」篩選器,可以選擇符合一定比例的貨品,讓印度人民可優先考慮印度中小企業的產物。

其他基礎建設都有類似情況。如交通部長兼中小企業部長表示,未來將不允許中資競標印度的公路計畫,或投資印度的中小型企業;電力部長兼新能源部長則表示,正準備針對進口的太陽能設備徵收20%至40%關稅,主要對象便是中國,他也宣示不會再向中國購買電力設備,以免被植入惡意軟體,有害印度供電安全。

隨著印度限制與中國經商與進口物品的呼聲越來越高,印中關係進入了冷凍期,圖攝於6月...

抵制中國結果自傷更重?

這些舉措固然獲得民粹主義者的青睞,但也引起相當多的反彈。如受疫情影響甚深的中小企業,其協會代表就呼籲莫迪內閣不要被公眾情緒牽著鼻子走,若貿然實施關稅或其他非關稅壁壘阻止中國進口,必定會對商家造成破壞性傷害。協會強調政府應有長期計劃支持本土產業,以便最終取代中國產品。

另外有論者引用印中貿易數據,表明抵制中國可能會自傷更重,原因在於印度進口了大量的中國商品。以2019年觀之,約佔總額的14%,而印度出口到中國約為5%;若從中國統計數據來看,該年出口到印度為3%,從印度進口只有0.9%,中國對印度約享有500多億美元的順差。

雙方數字差異可能是原產地認定、統計基礎不一等原因,但無論從哪方的數據來看,都表明印度更依賴中國。因此,即使印度抵制從中國進口的所有商品,也不會對中國產生太大的影響,中國可以向他國出口以彌補印度市場。然而,目前還沒有足夠的替代品可取代廉價的中國商品,在印度製造能力有限的情況下,發起貿易戰並不利於印度。

需注意的是,反對抵制中國者並非基於印中友好等因素,而是認為時候未到。莫迪內閣上任以來,向來秉持著「印度優先」的原則,這點從印度拒絕加入中國的一帶一路可知。但中國仍在莫迪內閣默許下,透過其他管道在印度建立重要地位,像是對新創企業的風險投資,以及智能手機與相關應用程序。

印度電子資訊部(MeitY)宣布禁止抖音、微信等59種中國App,圖攝於6月30...

中資早已滲透印度數位經濟

過去五年,印度誕生了30家獨角獸企業,其中18家有中資贊助,包括騰訊、阿里巴巴等巨頭,他們在去年共投入39億美元,成為印度數位經濟最大支持者。這已引起莫迪內閣注意,今年4月修改外商直接投資(FDI)相關規則,雖然沒有直接點名中國,但外界多認為是為了規範中資,並避免中資趁疫情收購

此外,中國的智能手機品牌,諸如小米、ViVO、OPPO等,合計約占市場的七成以上,這些手機通常內建各種中國App。如阿里旗下的UC瀏覽器在印度有1.3億活躍用戶,僅次於Chrome;又如TikTok有2億活躍用戶,緊追YouTube與Facebook,但滲透率可謂有過之而無不及

隨著中資對印度數位領域的掌握日深,印度的新創產業只能融入中資的資訊生態系統,逐漸失去對數據的控制,被這些跨國巨頭壟斷。更有甚者,由於中資必須受到中國共產黨的牽制,如視訊軟體Zoom曾關閉六四民運人士帳號、TikTok也會對特定詞彙進行審查並封殺,有害於印度的網路言論環境。

為避免中共利用中資在印度複製網路管控體系,進而塑造印度輿論(像是在邊界爭議裡轉向有利中國的描述);也為了扶植印度本土業者,保護他們不被資金充沛的中資收購或擊垮,莫迪政府決定在本次衝突後處理中國App。

如前述的MeitY援引IT法案,以中國App從事有損於印度主權完整、國家安全和公共秩序為由,要求網路業者在應用程序市場(如Apple store等)下架這些App。然而若要徹底阻絕中國App對印度之害,還得限制網路服務供應商的伺服器端,以及VPN服務提供商對這些App的訪問,目前尚不清楚MeitY的禁令範圍。

莫迪內閣啟動斥資20兆盧比的特別經濟計畫,該計畫也被視為「印度製造」計畫的2.0...

「印度製造」的局限

另一方面,莫迪內閣早在印中兩國爆發邊界流血衝突之前,便已啟動「印度自力更生」(Aatmanirbhar Bharat)任務。這是斥資20兆盧比的特別經濟計畫,目的是使該國擺脫全球供應鏈的激烈競爭,幫助受困於疫情的社會中低階層勞工與移民等,也被視為「印度製造」(make in India)計畫的2.0版。

要知道,2014年的「印度製造」計畫,確實取得部分成果。以行動電話為例,中國的小米目前是印度智能手機出貨量最大業者,全印度擁有七家製造工廠,主要是由台灣的富士康和新加坡的Flex代工,在印度當地銷售的手機有99%是從這些工廠生產

然而,「印度製造」的局限性也隨處可見。智能手機的主要零件多來自中國,印度只是組裝,像是晶片、記憶體等關鍵零組件,都需要高端技術,中國尚且需要台灣、韓國等製造商提供,遑論印度。只有電池、充電器或包裝材料等部分,是真正「從印度製造」(made in India)。

除了技術,印度亦缺乏不間斷的水電供應、熟練的人力資源、暢行的物流能力,以及在真空環境中運行的自動化機器等條件。且相對於中國、巴西等金磚國家,印度投資於科技研發領域的經費明顯落後,這些都制約印度無法取代中國,成為全球的製造業中心。

又如印度自豪的製藥業,儘管印度是世界第三大成藥生產國,但很大程度上仍依賴中國提供的API,這是製造藥物的關鍵成分。疫情蔓延初期,許多人擔心由於中國封鎖,中國對印度的API供應量將下降,但擔憂並未成真。

統計,印度API有70%來自中國,禁止或限制API進口將對印度製藥業造成重大破壞。為了擺脫對中國的依賴,莫迪內閣在3月宣布,將投資300億盧比開發三個API工業園區,並在未來八年內投資694億盧比於53種API,逐步達到自產的目標。

小結

不過,「印度製造」2.0版才剛推出,需要時間與相對應的政策配合,絕非朝夕可至。若現在貿然抵制中國,不只影響印度,甚至是全球對藥品的需求,特別是依賴印度藥品的中低收入國家,將不利於印度經濟與外交,這也是莫迪政府遲遲不肯出手的主因之一。

說穿了,印度現在飽受疫情侵擾,經濟成長面臨歷史新低,無論如何不該正面迎戰中國。再加上內部腐敗、官僚主義、邦政府各自為政等因素,嚴重干擾著莫迪的「自力更生」任務,這些沉痾已久的問題困擾印度多年,若無法獲得突破,只會使印度與中國的差距越來越大。

印度抗議者在新德里舉行反對中國的示威活動,攝於6月17日。 圖/法新社

徐子軒

amor fati,覺得魯莽是一生至少一次、誰都不可或缺的美德;amo...

時事觀察 中國 習近平 徐子軒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