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豪星際爭霸戰(下):雲端、衛星與國防,誰能把握太空經濟先機?
▍上篇:
先前提到馬斯克與貝佐斯之爭,當馬斯克的SpaceX對上貝佐斯的亞馬遜和藍色起源,幾乎可說是每戰必捷。作為商業發射衛星的王者,SpaceX享有藍色起源難以追趕的優勢,Starlink的數量也非亞馬遜短期內可企及,那麼貝佐斯注定無法逆轉勝了嗎?
答案可能並非那麼絕對,關鍵在於亞馬遜是一隻龐然巨獸,它擁有形同三頭六臂的產業鏈,不像SpaceX專注於火箭,對亞馬遜來說,布署Kuiper衛星群,也不是只想提供寬頻電信服務而已。
「亞馬遜生態系」的優勢
舉例來說,1月底SpaceX順利完成今年首次的衛星共乘任務,被稱為「Transporter-1」。除了該公司自己的Starlink外,在獵鷹九號(Falcon 9)上,還搭載了來自各國共133顆小型衛星,包括台灣自製立方衛星「飛鼠」和「玉山」,創下同時發射最多衛星的新紀錄。
值得注意的是,這133顆衛星裡,有115顆是亞馬遜網路服務(AWS)公司的客戶,它們有的使用AWS的地面站(Ground Station)、有的則用AWS雲端計算工具。像是芬蘭的Iceye等地球觀測公司,即是以AWS地面站和雲端工具訪問衛星數據,並在幾分鐘之內將資訊提供給客戶。
要知道,地面部分是企業往其太空資產的關鍵鏈接。因此亞馬遜在既有的軟體即服務 (SaaS)、平台即服務(PaaS)和基礎架構即服務(Iaas)三種概念外,更發展出地面站即服務(Ground station as a service),讓客戶無需建立地面站或簽訂長期合約,而是根據需求使用AWS地面站,在短期內處理天象或自然災害等特殊事件。
雖然Kuiper還未正式運作,但業界普遍認為,未來Kuiper上線後,可成為將數據導入AWS的中間體,並垂直整合到亞馬遜生態系統的其餘部分,像是機器學習、數據分析等AWS服務。換言之,衛星群加上雲端計算、地面站等基礎設施,正是亞馬遜極具競爭優勢的生態系統。
例如2016年,美國NASA就公開表示,亞馬遜的雲端計算對探索太空至關重要。好奇號(Curiosity)在探索火星過程裡所拍攝的照片,就是靠AWS的服務才能做到即時向世界公開,而在小行星重定向任務(Asteroid Redirect Mission)中,AWS也提供雲端計算與模擬,可說是沒有雲端服務,NASA就無法順利達成任務。
到了2018年,亞馬遜正式聯手洛克希德馬丁(Lockheed Martin),推出名為「Verge」的地面站服務。亞馬遜提供雲端計算、洛克希德馬丁則提供分布式天線網絡,利用Verge進行通信的公司,會將其數據直接發送到AWS雲端以加快存取。
例如合成孔徑雷達(SAR)公司Capella Space、地理空間情報與分析公司Geollect、航太科技公司Maxar等,都是AWS雲端的客戶。AWS以地面站為基礎,為這些企業處理和分析衛星數據以及提供各種訂製服務,如衛星營運和任務控制、可自動管理衛星的電源系統,並提供有助於避免碰撞的工具等。
目前AWS已建立六個大型地面站網絡,遍布美國、歐洲、澳洲和中東,比預期的12個地面站少了一半,主要原因是為符合客戶需求所做的調整。與NASA的七個地面戰相比,AWS的布局其實已算非常可觀,未來AWS站點可能會在監管制度迥異於西方的國家,增加建設的難度與不確定性。
面對亞馬遜來勢洶洶,其對手們也紛紛投入地面站等建設,並結盟抗衡。如SpaceX雖然有著亞馬遜無法比擬的衛星數量,卻缺少將客戶與衛星相連的地面站網絡,該公司已向美歐等國監管單位申請臨時站測試,預計不久後也會投入小型地面站的大規模量產。
競爭者如何迎擊?
此外,馬斯克也在開發雷射鏈新技術,配備雷射通訊設備的Starlink衛星,無須靠地面站即可相互連結傳輸。這種技術的好處是節省地面站建置的資金,還能減少數據傳遞延遲,但所費不貲,還需再研發降低成本的方案。
另一方面,2020年IT巨頭微軟推出以雲端為基礎的衛星數據處理平台,稱為「Azure Orbital」,提供的服務大致和AWS相近,但卻有更多的合作夥伴。如微軟將Azure技術與SpaceX的Starink整合,又和衛星營運商SES共同在美國投資地面站,為客戶提供衛星連接與雲端計算。
值得注意的是,雲端結合衛星的戰國時代來臨,代表著產業間的競爭加劇。有些趨近於零和遊戲,例如FedEx與微軟合作,使用Azure雲端抗衡AWS;有些則是盡可能廣泛地擴大夥伴關係,如康斯伯格衛星服務公司(KSAT)已加入Azure Orbital生態系統,但也表示其部分用戶仍使用AWS。
說到底,亞馬遜最大的勁敵仍是SpaceX和微軟,特別是當衛星寬頻服務漸趨白熱化的此刻。根據聯合國調查,世界各地約有38億人無法連結網路服務,大部分是由於當地基礎建設不足所致,對亞馬遜等企業來說,提供無處不在的衛星寬頻,正是讓偏遠地區居民上網的最後一哩路。
然而,衛星寬頻服務的價格目前不算親民,不是所有未能上網的人都負擔得起。亞馬遜、SpaceX等企業花了百億美元更不是在做善事,最重要的客戶必然是可承受昂貴成本的行業,諸如石油、天然氣、航空,以及政府的國安與國防需求。
雲端、衛星與國安,新一代「軍工複合體」
如2020年SpaceX贏得美國國防部約1.5億美元的合約,將提供用於軍事通訊的數據中繼衛星。另外,SpaceX也將發射作為早期導彈預警探測的衛星,這種導彈跟踪工作是五角大廈最重要的軍事革新計劃之一,主要是為回應俄羅斯和中國超音速導彈的發展。
又像是微軟和亞馬遜等雲端企業,也為美國國防部的雲端服務合約激烈交鋒。2018年五角大廈宣布開標價值100億美元、為期十年的聯合企業防禦基礎設施(JEDI),旨在為美軍創建一個基於雲端的中央操作系統,透過新技術保護和共享機密情報,以贏得和中國等對手的AI軍備競賽。
後來,五角大廈宣布由微軟得標,卻引來亞馬遜抗議。亞馬遜認為招標有瑕疵,甚至主張當時川普政府因政治考量(包括川普與貝佐斯的宿怨)而打壓亞馬遜,於是對簿公堂,用法律程序延緩標案執行。
目前訴訟仍在進行中,預計還要等一段時間才會有結果。若JEDI訴訟結果不利於國防部,國防部也不排除以多雲端形式分包廠商,就分散風險的角度來說,數據放置於單一伺服器或設備上,確實有安全顧慮,也可避免依賴個別企業。
最後,不管是誰得標,都意味著雲端和衛星企業將和國安議題越來越近,無論是微軟或亞馬遜都表示出和美軍合作的高度興趣。在太空競爭益發激烈的當下,企業布署小型靈活的衛星,以及支援國防的雲端技術,有利於保護美國資產免受潛在的敵對行為,這些企業將無可避免地成為新一代的「軍工複合體」。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