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爸爸是流氓》:從那些不完美的大人身上,學會不一樣的愛
父親節線上影展系列文章為公視+與鳴人堂合作,描述影劇作品中的父親形象。
家庭關係的好壞總牽動著人生的喜怒哀愁,在缺憾的成長環境,讓我們提前學會看見世界的不完美。那些曾在成長過程中礙手礙腳、為我們畫上許多問號的大人們,也毫不客氣地成為壓力來源的第一名。
但當我們用一生的時間質疑他們的一切時,其實也不知不覺認識了他們的愛。而其中,那個易於隱藏情緒又難以窺見心思的角色,應該就屬父親了。
流氓粗口背後,柔軟的愛
在人類的影視創作歷史中,詮釋父子情感的橋段除了習以為常的俗套,也有令人驚奇的神來一筆。
如2010年瞿友寧導演所執導的《我的爸爸是流氓》,在當年獲得多項金鐘獎肯定,該片採用不務正業、遊手好閒、家庭暴力的流氓爸爸角色,大談那些親子間開不了口的愛。劇中父親在日常中一句句的粗口,所現的並非江湖男子氣概,而是在那莽撞又魯蛇的形象背後,內心所深藏著的對孩子無比柔軟的愛。
這部戲劇用孩子的角度敘事,一個看似流氓樣的父親,在母親離家的短暫時間中,他將如何扮演一名父親,甚至是一名「稱職」的父親?
主角大樂是個品學兼優、乖巧貼心的孩子,卻有一個被人稱為流氓的老爸,而這個不稱頭的父親,以社會觀感來看,徹底就是一個「渣男」。除了酗酒、賭博,還對老婆家暴,想為自己的兒子出頭,但卻被老師打趴,兩光卻故作霸氣的形象,在孩子心中,也實在摸不透他到底是怎麼樣的父親。
比如父親在身上刺青,彷彿是要逞一時老大的威嚴,卻又異想天開地帶著在學校被欺負的大樂去刺青,告訴他「往後只要把身上刺青亮出,就再也不怕被欺負」。父親在孩子們面前當壞榜樣,讓媽媽恨不得帶著小孩一走了之,離開這個暴力爸爸。
只是,眼前這個即使被揍得遍體麟傷,仍關心小孩安危的父親,說到底只是內心有太多天真,習慣用自己的粗魯來掩蓋人生的失意,在孩子面前唯有粗聲粗氣、胡編一套冠冕堂皇的說詞,才能在他們心中扮演那位勇敢又有價值的父親;就跟社會主流的父親腳本一樣。
日本導演是枝裕和曾說:「不要成為爸爸那樣隨隨便便的大人。」的確,父親的樣板千百萬種,當這些不同類型的父親化為影像立體呈現在你眼前時,那個看來最無用的角色,一定會讓你毫不猶豫地畫上一個大大的叉叉。
只是回頭一看,那個看似無用的父親,又好像比正經八百、學識涵養豐富的父親有趣多了。雖然他們或許不符合「好爸爸」的定義,但一個父親的好與壞、對與錯,真的只能依照社會那一套既定的價值標準來定義嗎?如果先在父親形象上貼上標籤區別好壞,那麼,我們會不會在還沒學會擁抱前,就先把愛拋之其外了?
撕下社會賦予的「好爸爸」標籤
瞿友寧導演表示,劇中這位不及格的父親,或許是所有人眼中無所事事的流氓,但打分數的人,不應是別人,而是他自己的孩子才對。
主角大樂也在劇中說出對父親的想法:「他人很好,但有時候我還是很怕他。」甚至天真地問父親:「你是流氓嗎?」他完全不知道這位毫不掩飾喜怒哀樂、有時讓他顏面盡失的爸爸,只是把對孩子的「好」隱藏起來了,因為他的成長背景使然,他不認為「說出口的愛才是愛」。
然而當媽媽離去,他必須獨當一面時,父親這個角色也開始動搖,除了教導孩子要勇敢、要「像個男人」,他也在生活中慢慢學習如何做一個有擔當的好父親,學會在無人所依的情況下,成為孩子的依靠。
所以「父親」不應該有具體的模板形象,更該是無從比較的。以《我的爸爸是流氓》來說,片名雖然是肯定句,但隨著故事推展,父親角色產生越來越多的扭轉。
比如劇情開場,在防空演習聲中,一輛貨車快速駛過道路,車內是衝動、不耐煩的父親載著哭鬧不休和焦慮不安的兩個兒子。
在這瞬間,觀眾會聯想這或許是部描繪家庭暴力的影片,但很快地,父親因防空演習而被警察攔下,躁動的父親一下車就質問警察:「我現在要送小孩上學,如果來不及看要怎麼辦!」這一句話立即反轉剛才的家暴氛圍,原來是我們妄自貼了標籤。
社會底層的親情溫度
本片最為巧妙的是,在片尾又出現了一次片名,但這次打上的是「我的爸爸是流氓?」多了這個問號,或許正是希望觀眾思考,自己在現實生活中,對父親的期待是什麼?
這部小品讓我們看見的不僅是生活寫實,還有另一種反差強大的溫度,雖然反映出底層社會的瘡疤,撕裂了家庭生活原本該有的親情溫度,但我們若能放下那些社會批判的眼光,或許反而能看見那些渺小細微、卻盡是幸福的情感。
看完本片,如果現在的自己正在跟家人意氣用事、劍拔弩張,甚至冷言相對,那不如退一步想想,面對那些我們眼中不完美的大人們時,先別急著退縮。如果我們能從中學習到愛可以有不同的方式,給他們多一些溫暖,自己也是毫無損失的吧!
*《我的爸爸是流氓》全片,可上「公視+」網站觀賞。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