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輿論沸騰:當恐懼被誇大,台灣調適與回應能力的考驗

聯合新聞網 吳介聲
面對突發疫情,社會難免瀰漫恐懼焦慮情緒,然而如果過度沈溺於此種負面情緒,對社會乃...

台灣本土新冠肺炎疫情自五月初爆發社區感染逐漸升溫,迄今近一個月,累計超過萬人確診,超過280人病故,三級警戒從6月14日延長至6月28日。

跟全球各地相同,面對突發疫情,社會難免瀰漫恐懼焦慮情緒,這雖是人性自保本能反應,然而如果過度沈溺於此種負面情緒,甚至隨著流竄在網路平台的不明訊息煽動起舞,對社會乃至個人的影響,可能比疫情本身更為可怕。

疫情爆發初期,台灣即領先全球強化國境管制,從建置口罩國家隊強化產能,預防口罩消耗可能缺口,甚至有能力援助美日等多國友邦,加上綿密的疫調、每日召開防疫記者會以提高透明化以及基本防疫意識等措施,得以讓台灣人民協力將流竄全球的疫情擋在國門之外長達一年多,誠屬難能可貴。

今年五月之前,台灣比國際平順的疫情,使得大眾普遍欠缺施打疫苗之意願。但也在五月疫情陡升後,讓疫苗供不應求的現實問題提早浮現,醫療機構應付突發危機顯得捉襟見肘的消息,也在網路平台群組大量流竄。許多消息直指疫情指揮中心長期刻意造神、粉飾太平,也有人指控政府刻意蓋牌「果然」被掀鍋,言談間竟難掩幸災樂禍之神情——這是我上個月升級三級警戒之前,在北部某醫院的近身經歷。

為什麼要幸災樂禍?

肆虐全球一年多的疫情如今已經威脅台灣,相較其他國家,台灣處境更為複雜,因為我們所面對的不只是疫情,還包括中國因素以及政治情勢變化等挑戰,以及在資訊發達、媒體開放、高度監督等民主自由條件下,社會卻可能遭受過度恐懼焦慮之威脅,其衝擊可能比疫情本身更強大。

台灣本土疫情升溫之前一年多來,指揮中心每天開記者會緊盯疫情,輿論也相當關心,因此台灣社會大眾即使生活正常,不少人已養成密切關注國內外疫情變化之習慣,如今台灣本土疫情陡升,輿情沸騰並非意外。

這些沸騰的輿情,有些是客觀務實的批評與建議,有些是補充提供國際防疫一年多來的科學成果,有些卻是見縫插針、見獵心喜,甚至擺明趁著國家危難關頭收割仇恨情緒,在同溫層擴大聲量。

疫情彷彿正在利用短短不到一個月的時間,測試台灣社會乃至個人的情緒管理能力,以及辨別防疫訊息是非善惡的能力。如果我們自覺這種亂象已經嚴重干擾正常生活——例如我也因過度關注疫情導致五月份工作產能大減——則必須正視問題、自我調適,否則恐怕就算沒病也會把自己嚇出病來。

月初有幸受到公衛專家主持人邀請,於廣播節目對談社會對疫情過度恐懼焦慮之現象。我認為疫情肯定影響生活,而讓自己生活與工作儘量恢復正軌是當務之急,將所有影響生活的負面因素減到最低程度,是重中之重。

許多「負面因素」,不可諱言來自於刻意的攻擊,常見的攻擊方式包括誇大恐懼焦慮、嘲諷譏笑、混淆與拖延戰術。其中「誇大恐懼焦慮」,癱瘓社會與個人生活的殺傷力最為明顯,也最常見。

疫情肯定影響生活,而讓自己生活與工作儘量恢復正軌是當務之急,將所有影響生活的負面...

疫情考驗調適能力

攻擊者刻意誇大恐懼焦慮的方式與過程,通常始於引發多種焦慮,讓人難以看清問題本質。從描繪簡單的公認事實博取大眾同意,然後進入「滑坡謬誤」,目的即是讓其中的恐懼焦慮被放大,過程中邏輯即使大謬,卻不易被察覺。即使被察覺揭發,攻擊者通常也會表現不在乎的態度,甚至因收割關注而自鳴得意,因其此時焦點並不在毀譽,而是如何借力使力、進行下一波攻擊,以便再度收割。

社會群眾恐懼焦慮之火到了某個臨界點,無論對其反駁的科學理據如何正確,也難以澆熄。莫忘人非理性動物,激動的群眾更常陷於集體理盲,僅從科學理性進行釐清糾正,效果往往不彰,有理說不清。

有些誇大恐懼焦慮的典型,是以「混淆戰術」模糊問題焦點,或稱為「稻草人謬誤」,紮了許多稻草人,然後重複描述這些稻草人多麽可怕,鼓吹群眾猛打這些稻草人,然而這些都是假議題、假訊息,攻擊者主要目的是四處放火製造亂象、迴避解決問題的對話機會。日前網路廣傳化學兵大量施放的消毒劑含有劇毒,國防部澄清其為稀釋漂白水無害人體,或為一例。

如何回應這種被刻意誇大的恐懼焦慮?首先要冷靜穩定,勇於泰然面對,以同理心直面問題,不急於敵視反對意見以及發動者,因為總有些是逆耳忠言,有些是良性制衡,反對原因可大可小,有的對人有的對事,有些擺明是惡意攻擊,也要適度反擊,宜小心判斷與因應。

此外,在回應時輔以科學與數據,有條理有系統地逐步處理問題。對社會陳述則力求平和,簡要而坦誠,切忌誇張的戲劇化演出,畢竟業餘的演技相當容易穿幫。

流行全球一年多的新冠疫情正考驗著台灣,近一個月來,不幸的是我們的確發生不少醫療緊張與社會亂象,也累積不少確診與傷亡,所幸在政府與民眾共同努力下,避免了國內外輿論所警告的指數型成長趨勢,並呈現緩降的近七日確診均線。

端午連假將至,對台灣疫情以及情緒管理,將又是一波嚴峻考驗。無論如何,相信疫情終將過去,期間所有是非善惡恐懼悲歡,也將由歷史與良知所共鑑。

如何回應這種被刻意誇大的恐懼焦慮?首先要冷靜穩定,勇於泰然面對,以同理心直面問題...

吳介聲

本名吳奕軍,鉅石智庫創辦人,前網路與投資高管,曾旅讀波士頓、新加坡。著...

時事觀察 新冠肺炎 吳介聲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