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反制中國:從安全合作據點到遠征前進基地作戰
《華爾街日報》近日引述美方官員所透露的消息,報導美軍特種部隊與海軍陸戰隊長期在台灣協助訓練國軍人員,而引發諸多討論。一方認為,美軍駐台是中國所不能容忍的,可能會進一步升高兩岸的緊張情勢;另一方則認為,華爾街日報也提到,目前在台灣輪駐的美軍人數只有二十餘名,其規模遠遠談不上駐軍協防,只是例行的交流訓練。這種合作模式行之有年,只是礙於台灣的特殊處境,美國官方過去不曾正式承認過。這次透過媒體放出這個消息,可能只是美中關係低盪下的反制一種手段。
美國作戰新模式:安全合作據點
不過,美軍在過去二十年來的反恐戰爭中,發展出一套新的戰略。他們發現在追捕行動飄忽隱秘的恐怖組織時,大部隊派不上用場,反而是小型敏捷的特種部隊,更具機動性。這也讓美國採取新的模式,與其盟邦進行軍事合作,不再設立長期的大型美軍基地,改以小規模的據點,來負責特種部隊的情報與後勤支援。這種被稱為「安全合作據點」(Cooperative Security Location)單位,通常有各種掩護,駐紮的時間與地點也不固定,視需要而存在,靈活部署。
在美軍撤出阿富汗戰場,宣告反恐戰爭已告一段落以後,這套戰略似乎沒有消失。原因在於美國將戰略重心轉移到西太平洋,以反制中國的崛起,但用來圍堵中國的第一島鏈,早已全境籠罩在中國的攻擊範圍中。這除了因為中國是個擁有各式彈道飛彈、長程巡弋飛彈的核武國家,解放軍的海、空軍也正在全力發展遠洋戰力之外;更重要的一點,是隨著軍事科技的進步,各式無人機的滯空能力不斷突破,極音速飛彈的射程,動輒從上千公里起跳。美軍清楚知道在第一島鏈上駐紮大規模的部隊,已經變得太過危險。
甚至連第二島鏈也不再安全,中國的軍機與艦艇已多次展示,其有能力直接攻擊關島的美軍基地。這也讓美軍將購自以色列的鐵穹(Iron Dome)防空系統部署到關島,雖然這次的短暫移防,是以測試的性質居多,但選擇關島就代表美軍已在著手規劃,加強關島攔截巡弋飛彈與無人機的能力。而這也暗示美軍未來極有可能在關島進駐更重要的攻擊武器,除了目前的航空母艦與核動力攻擊潛艦外,美國陸軍剛剛接收了第一批的長距離極音速武器(LRHW),其射程剛好可以從關島直接攻擊中國的沿海地區。
這款已被命名為暗鷹(Dark Eagle)的新型極音速飛彈,很有可能會是美國三軍之中,第一款服役的極音速武器,為美國在極音速武器的發展競爭中,稍微扳回一城。美國陸軍之前就已宣布,將派遣一支多領域特遣隊,駐紮在台灣或菲律賓東方的島嶼上。這種小規模的多領域特遣隊,除了本身就下轄LRHW的編制外,最主要的任務是整合所有戰場情報,引導長程火力攻擊。換言之,美軍回應第一島鏈威脅的方式,就是前進部署小規模的偵蒐單位,來引導在安全距離外的各個單位發動攻擊。這樣的作戰概念已見雛型,很有可能成為未來美軍的部署準繩。
因此回過頭來看,美國的安全合作據點在未來說不定會變得更活躍。美國在籌組圍堵中國的新防線時,會以低調又隱秘的安全合作據點為模式,與中國周邊的國家進行軍事合作。這樣的好處顯而易見——一來美軍不必耗費過多的資源新增基地;二來這些周邊國家也能避免受到中國的政治壓力。同時,還不易受到攻擊,卻能靈活地提供美軍所需要的作戰情報,並協調與該國政府與部隊的各種合作計畫。而若從這個角度來看美國派遣到台灣,協助國軍部隊進行訓練的美軍,其背後的意義可能遠比派駐的人數來得重要。
美國新戰術:遠征前進基地作戰
此外,美國空軍正在研發的第六代戰機與下一代的匿蹤轟炸機B-21,都強調超長航程與跨洲攻擊能力,可從第三島鏈、阿拉斯加,甚至是美國西岸直接飛抵西太平洋戰區。美國海軍則正在全力發展無人水面艦艇與無人潛艇,除了可以擔任傳統艦隊的外圍哨戒,也能獨自深入危險海域,執行偵蒐、監控或作戰等任務。而要達成這樣的遠距奔襲作戰,地面上的安全合作據點,將會扮演重要的角色。特別是在對外戰事中,往往擔任美軍攻擊矛頭的海軍陸戰隊,更發展出遠征前進基地作戰(EABO)的新戰術,完全顛覆過去傳統兩棲登陸作戰的基本概念。
遠征前進基地作戰是高度依賴長程突襲與快速空運的一種奪島方式。以強大的火力直接佔領敵方島嶼上的機場與碼頭,快速運來所需的地面支援裝備,將剛剛佔領的島嶼,變成奪取下一個島嶼的作戰基地。這種專為西太平洋地區所發展出來的作戰模式,未來很可能用於南海緊張情勢或台海武裝衝突中。也因此台灣的國防安全研究院,在近期的研究報告中指出,一旦有需要時,台灣的幾個地點,如宜蘭、花蓮、綠島、蘭嶼、小琉球與東沙,可做為美國海軍陸戰隊的遠征前進基地,以快速回應中國可能發動的武力入侵。
遠征前進基地作戰與安全合作據點,雖是兩個不同的作戰概念,但在許多地方卻有極其相似之處。因為遠征前進基地作戰,藉由不斷佔領敵方島嶼,進行蛙跳攻擊,而安全合作據點,利用盟邦的協助,開闢一條直抵戰場的通道。甚至這種合作模式,還被稱為蓮墊戰術(lily pads),取其如同青蛙可以利用的蓮葉一樣,讓特種部隊可以藉由安全合作據點所建立的通道,快速趕抵戰場。兩者的思維如出一轍。
從印太戰略變化看台美合作緊密程度愈漸提升
美國是否正在台灣建立安全合作據點,這涉及國軍與美軍的軍事合作機密,外界不得而知。但美國在新的印太戰略下,近來與沒有直接駐軍的印太國家,如菲律賓、越南、泰國、馬來西亞的軍事合作,都朝著這樣的方向發展,嘗試由點至線,建立起圍堵網。而更為重要的是,美國目前並不忌諱讓外界得知這樣的進展,甚至連過去最為敏感的台灣,也公開透露給媒體知道。這可能代表美國一方面著手建立美、日、印、澳的四國同盟,另一方面也以安全合作據點來填補四國同盟的不足之處。
美國長期以來一直希望縮減部分的美軍基地,雖然主要的考量是要節省龐大的駐軍開支,但這些海外基地所衍生的諸多問題,也是美軍不太願意再設立的原因,如韓國政府希望逐步收回駐韓美軍所使用的大片土地,而駐日美軍在沖繩的基地,長期受到居民抗爭,也是一個頭痛不已的問題;更不用說之前美國從敘利亞與阿富汗撤軍,一部分的理由也是要結束恐怖份子對美軍基地的不斷襲擊。這也讓安全合作據點這種分散、靈活、便宜的部署模式,越來越受到美軍的青睞。
台灣與美國的軍事合作已經越來越緊密,從之前的美台海巡合作備忘錄,到強化國軍與美國國民兵的交流,都足以說明這種趨勢。但在這樣的過程中,無疑也會刺激中國進一步對台灣施壓,甚至成為解放軍犯台的藉口。而且礙於目前國內外的政治情勢,台灣若想主動爭取參與美軍所主導的大型聯合演習,整體來說是否有利,恐怕也還有思考的空間。或許比較務實可行的作法是,主動爭取類似安全合作據點這樣的小規模計畫,以人員訓練、技術支援、情報分享、交流訪問等名義來做為掩護,建立與美國各軍種的協同作戰管道。
駐日美軍與駐韓美軍是過去美國維持東北亞穩定的重要力量,但這樣的部署主要是針對韓戰結束後,詭譎危險的朝鮮半島問題。在目前美國已將中國視為頭號競爭對手的情況下,這樣的部署勢必會隨之調整。
過去美國前總統川普想削減駐韓美軍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想讓美軍在西太平洋的部署,更符合印太戰略的需求。雖然最後川普並沒有成功,不過這恐怕會是長期的趨勢。台灣在這樣的過程中,要扮演什麼樣的角色,爭取什麼樣的合作,攸關國家安全,政府與國防部有需要提前規劃並確定方向。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