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E.T.外星人》到《神鬼交鋒》:史蒂芬史匹柏電影的家庭密碼
1965年,19歲的史蒂芬.史匹柏(Steven Spielberg)經歷他人生最痛苦的關卡。他的父母選擇離婚,至於分開的真正原因,兩人隱而不談。這件事情造成的衝擊深深烙印在他往後的作品之中,直到他在數十年後終於得知了真相,其創作概念也因此迎來了全面的轉折。
史蒂芬.史匹柏的雙親在二戰結束當年結為連理,隔年就生下了他。母親莉亞.阿德勒(Leah Adler)是一名鋼琴師,是個帶有藝術家性格的女人,非常熱情不羈;父親阿諾.史匹柏(Arnold Spielberg)則是一名電子工程師,在當時享有盛名,被譽為電腦發展先驅,其性格相對嚴謹。
史匹柏13歲時,他拿起父親的布朗尼攝影機開始拍攝,漸漸培養出愛好,時常與同學籌拍短片。父親在他16歲那年送給他一台更高規格的攝影機,使得在學校遭遇種族歧視、還被喚作書呆子的小史匹柏,隨後親自撰寫劇本、作曲、剪輯,執導了他的第一部劇情長片《Firelight》(1964)。愛子心切的父親還包下了鳳凰城的一間戲院,讓兒子的電影得以風光首映。
但在19歲那一年,一切全變調了,史匹柏的父母忽然決定離婚。
早期作品都有「父親缺席」現象
史匹柏與父親關係不錯,但他始終認為他是個工作狂,而與母親的關係更為密切,與其說是母子,更可說是情同姐弟。他直覺地將母親視為受害者,認為是父親導致了家庭的破碎,雖然後來與他同住,但兩人關係一直相當緊張。史匹柏後來回憶此事,卻語帶懊悔地說:「我當時只覺得要責備一個高高在上的人,是很容易的。」
當年輕的史匹柏著手製作後來使其獲得賞識的短片《安培林》(Amblin', 1968)之前,他徵用了家裡的客廳進行後製工作。剛離婚的父親當時結識新的女友,對方對史匹柏佔用家裡空間有所不滿,結果導致父子激烈爭吵。後來史匹柏離開了家,搬去加州長堤。
史匹柏對父親的怨懟,之後也反映在他早期大多數的作品,影評人很早就發覺他的電影都有「父親缺席」的現象。從《第三類接觸》(Close Encounters of the Third Kind, 1977)到《聖戰奇兵》(Indiana Jones and the Last Crusade, 1989)皆是如此。
尤其在《E.T.外星人》(E.T. the Extra-Terrestrial, 1982)之中,單親媽媽瑪麗必須一人扛起家計,照顧三個孩子。對史匹柏而言,這是他獻給母親的作品,他認為自己等同於在媽媽一人的撫養下長大。就連《辛德勒名單》(Schindler's List, 1993)都是他媽媽囑咐史匹柏拍攝的作品。
《虎克船長》(Hook, 1991)亦然,羅賓.威廉斯(Robin Williams)飾演的中年彼得潘,對他而言就是父親的翻版,只顧著工作,從沒有想過孩子的感受。後來角色的覺醒,或許也是他對父親這個角色的期許(當時他自己也已為人父)。史匹柏曾說過,他覺得真正帶著童心,勇敢又有活力的少年彼得潘,其實是他的母親。
但沒過多久,史蒂芬.史匹柏終於發現,自己長期以來都錯看了事情的真相。
從《搶救雷恩大兵》到《A.I.人工智慧》
90年代中期,將滿50歲的史匹柏終於準備好與父親回顧造成他一生的陰影——父親離開家庭的真正原因。見到兒子也已身為人父,老史匹柏娓娓道出真相。原來當時造成這場婚姻破碎的不是他,而是史蒂芬.史匹柏的母親莉亞.阿德勒。
原來當年莉亞.阿德勒戀上了阿諾.史匹柏的好友,發展出了婚外情。阿諾.史匹柏一方面不願繼續維繫這段婚姻,但為了保留太太在孩子們面前的形象,他決定什麼也不說——即便他摯愛的孩子30年來,都將他視為背叛這段婚姻的禍首。
史蒂芬.史匹柏當下得知真相之後,感到震驚不已,與父親的關係也就此冰釋,但他也並沒有因此轉身責怪母親。隨著孩子的諒解,莉亞.阿德勒與阿諾.史匹柏雖然各自再婚,已有了家庭,但也恢復了聯繫。後來他執導的《搶救雷恩大兵》(Saving Private Ryan, 1998),便是他對老兵父親的首次正面致敬。史匹柏終於不再迴避自己父親存在的事實,以及他長期以來默默給予的愛與鼓勵。
至於針對母親的部分,從完全信任到重新質疑與她的關係,則直接反映在他編導的科幻之作《A.I.人工智慧》(A.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2001)。片中的機器男孩大衛深深相信人類母親對自己的愛,但導演卻讓觀眾始終意識到,這個愛未必像大衛所想像般那麼完美而純粹。真正拋棄他的,或許是他心中深愛的母親,雖然他始終說服自己,母親至少當下對他的愛,一定是真的。
《神鬼交鋒》:史匹柏最個人化之作
《神鬼交鋒》(Catch Me If You Can, 2002)則堪稱史匹柏最個人化的作品,片中由李奧納多.狄卡皮歐(Leonardo DiCaprio)飾演的少年騙子便是史蒂芬.史匹柏自己的化身。本片改編自美國傳奇騙徒法蘭克.阿巴內(Frank Abagnale)的真實故事,但他的生平之所以會吸引史匹柏,便是他發覺其人生故事與自己有太多共同點。
為了讓《神鬼交鋒》更貼近自己,史匹柏甚至不惜虛構了法蘭克母親再婚的情節。當你隨著故事走下去,尤其是法蘭克去尋找再婚母親的情節,你看到的更多是史匹柏自己的感觸,全然不是法蘭克.阿巴內本人的際遇。
劇中,原先意氣風發的法蘭克之父因為逃漏稅被捕,導致家裡陷入經濟危機,母親後來更因為與他的好友有染而離開家庭。受創的法蘭克從此開始以詐騙他人來麻痺自己,並膨脹自己,試圖向父親證明自己的能耐。為了顯出自己的無所不能,他一下變成醫生,一下又搖身一變成為機師,幾乎什麼領域的職位都難不倒他。
心理學家說的「冒牌者症候群」(Imposter Syndrome)似乎正能與之對照,許多成功者往往都會有覺得自己是冒牌者的焦慮。從來不甘於處理一種題材,能夠遊走於各種類型與主題的史匹柏,是不是也有同樣的感悟呢?自己是不是能做到這些事情並不重要,他不禁開始去思考,自己所做的這一切,到底是為了誰,為了什麼?
片中法蘭克的父親,對史匹柏來說,就是他心目中父親形象的反映。但值得留意的是,湯姆.漢克斯(Tom Hanks)所飾演的警探,也可以說是父親形象的變體。從單純的追捕,但最後兩人建立出來的情誼亦宛如父子。法蘭克也許無法真正地與父親完成和解,但就心理層面來看,他從此有了一個新的父親,一個帶領他朝向正道的人物。
對史匹柏自己來說亦然,他選擇遺忘那個他童年時百般針對的父親,並重新與他建立關係。這也反映在他後續的作品中,尤其是《林肯》(Lincoln, 2012)。史匹柏這回更直率,他直言稱林肯(Abraham Lincoln)就是美國的父親,同時也試著將自己20年來與父親修復關係的一些感觸,投射在角色關係的塑造上。後來拍攝的《間諜橋》(Bridge of Spies, 2015),也參考了父親在60年代前往鐵幕出差的經歷。
2017年,史匹柏之母莉亞.阿德勒辭世。三年後,2020年,其父親阿諾.史匹柏亦離開人世。而史蒂芬.史匹柏的創作依然持續未歇,在這些看似絢爛的商業大片之中,我們或許可以繼續嘗試從中找到他所埋藏的家庭密碼。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