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一直都在:登山需要充足準備,撤退則需要勇氣 ft. 劉尼克

聯合新聞網 鳴人放送
圖/鳴人堂製

(※ 文:許伯崧,鳴人堂編輯)

「我們耗盡身心,若不輕咬舌頭,一秒就能失去意識⋯⋯」三月底,在PTT媽寶版(babymother)上出現一則〈帶女兒去爬玉山(3Y1M)〉貼文,發文者是一名新手父親,內容自述爬玉山是他跟他太太人生必做清單,「因為山在那裡,所以我們要去」,也指出,希望在育兒同時也能兼顧自己生活,有了孩子能讓生活更豐富與感動。於是,這對家長便帶著三歲一個月的小女孩,前往這趟他們心目中的朝聖之旅。

孰料,先是這名爸爸在PTT的發文遭廣大鄉民圍剿,後來媽媽在其所經營的親子臉書粉絲頁上的貼文,更引發眾怒,砲火輪流洗禮這對年輕爸媽。後續爸爸刪文、媽媽也關閉粉絲頁,而從這場被網友「出征」的事件中,登山安全的議題浮上檯面,究竟,帶小孩上山有哪些問題要注意?而這對父母之所以被大怒灌,是因為犯了哪些錯誤?

有20年戶外活動經驗的教練劉尼克指出,玉山親子驚魂記之所以步步驚心,除了三歲小孩適不適合帶上山,幾歲比較適合的討論外,幾個顯而易見的問題在於,這對父母在行前的整備工作明顯不足。

劉尼克依據父母貼文與附圖分析,首先,父親穿牛仔短褲,而母親背了個都市通勤用後背包、皆未穿著風雨衣,也沒有向排雲山莊訂餐、租借睡袋,甚至對自己的體能評估失當,且對過往山友的好言相勸、厲聲斥責不以為意。甚至,途中爸爸為撿童鞋而涉險跳下橋,兩腳懸空、單手撐橋另手取鞋,待上橋後氣力用盡,最後一段路幾乎是以意志力驅動身體前進。而這些種種作為,不僅輕忽登山安全,更欠缺風險辨識能力。

從這對父母發表的貼文來看,他們當日凌晨一點從台北出發,便直衝海拔3,402公尺的排雲山莊,在這樣於短時間內急速爬升的海拔暴露行為,極易引發高山症——特別是在還有一名三歲小孩的情況下。至於適不適合帶小孩上山?劉尼克說雖然這對父母在貼文中聲明行前有帶小孩走過石門山、七星山、合歡群峰以及數十條國內外步道,但除海拔、行進距離與氣候因素不一外,對一名三歲小孩來說,他真的有能力清楚表達自己的「不舒服」嗎?他更直言,我們必須承認,更多家長帶小孩上山的目的,「曬娃」大於其他主張。

例如,當你在高山頭痛時,或許你會以為是「頭吹到風」;當你感覺倦怠,你或許也會錯認是「爬山很累」。成人如此,何況是三歲小孩?

特別是,陳崇賢醫師在事後於臉書發文分享台灣本土的高山症研究,直言小孩相較成人更容易出現高山症,況且小孩往往以哭鬧方式表達身體不適。同研究也指出,即便是12歲的小六學生,也不見得能夠完整表達自己的不適,家長不得不慎。

此外,無論是「帶女兒去爬玉山」,或是四月中旬的「南二段山難丟包」事件,從案例描繪中可發現,「撤退」與否攸關劇情走向。如帶小女孩上玉山的父母,沿路有許多山友見其裝備與體能不足而試圖勸退未果;而南二段這起詭異的「領隊」遭丟包事件,據知名登山家雪羊撰文指出,該名「領隊」則以往回走也是獨攀為由,拒絕撤退而執意前行。

劉尼克以自身長年的戶外經驗表示,「撤退不僅需要智慧,更需要勇氣」。他說,他知道大家會覺得好不容易請到假了,該付的錢都付了,一旦撤退,這些事前安排好的假期與投入的金錢都付諸流水。「但假再累積就有,萬一你接下來得『七天後』才回得了家呢?」他反問。

對於新手上山,劉尼克在本集《鳴人放送》分享經驗與專業觀點,特別在「登山計畫書」的內容上,他特別強調「留守人」的重要性。留守人的設置,在於你一旦未於預定時間抵達目的地,留守人此時可扮演守望功能,及時報警並採取必要行動。

除此之外,登山計畫書中還有哪些細節需留意?而近年來屢屢傳出爭議的「網路揪團」、社群媒體的奇觀美照背後折射出的登山亂象,以及登山教育該如何進行實作?山就在那裡,但我們準備好了嗎?

▍本集節目討論

▍收聽《鳴人放送》本周節目

鳴人放送

鳴人放送,英文名為Voicer。針對公共議題,邀請來賓與談、分享編輯觀...

時事觀察 山域管理 鳴人放送 許伯崧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