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太露與性侵迷思:如何避免「譴責受害者」? ft. 朱家安

聯合新聞網 鳴人放送
圖/鳴人堂製

(※ 文:許伯崧,鳴人堂編輯)

「如果你不知道該對性暴力事件發表什麼意見的話,最好什麼也不要說。」每當有性騷、性侵,或是各種性暴力事件發生時,網路輿論常見一支主流說法認為,「受害者(通常是女性)也有錯啦!」從晚歸、喝太醉、穿著太暴露的檢討,到「幹嘛不拒絕」、「事後反悔吧」的質疑,這些試圖以「如果有錯,大家都有錯」的責任分配方式,主張受害者也該為自己的下場負責。然而,此被稱之為「譴責受害者」的邏輯,真的合理嗎?

或者,反過來問,難道受害者就不能檢討嗎?

習慣「管」女性的社會文化

過去發表過〈被撿屍活該嗎?〉、〈穿太露跟熊賽跑〉、〈怎樣才算「譴責受害者」?〉等文、討論何謂「譴責受害者」的沃草烙哲學主編朱家安認為,多數對性暴力受害者的批評,通常主張(女性)受害者不該穿太露、不該晚歸,或是去夜店不該把自己喝到爛醉,這類說法認為「女性不該讓自己身陷險境」,然而他提醒,此說法若成立,將暗示社會,性騷/性侵是被允許的,因為受害者自己也有責任。

什麼是「譴責受害者」?朱家安表示,譴責受害者雖有「譴責」二字,但在日常生活的實踐中,不太可能真的以譴責、怪罪的方式呈現,他說,大多時候是以提醒、關心的「好意」方式勸告。但朱家安強調,不管是譴責或是好心,這樣的說法都會造成不好的效果,讓性騷/性侵的責任轉移到受害者身上,導致加害者「消失」了。

「這個社會習慣指導女性如何生活」,朱家安指出,正由於社會習慣「管」女性,管女性上夜店不要玩太晚、管女性衣服不要穿太露,「只要女性吃虧,而吃虧的原因可以很容易歸因於人們所能管的事情,便自然而然想要管一下」,朱家安認為,台灣社會的習性慣於指導與規訓女性,但同樣的「指導」,卻少發生在男性身上;就像女性在成長階段經常遭遇的,為什麼哥哥弟弟可以晚歸,但自己卻不行。

即便如此,這些對女性的指導也好、規訓也罷,對出聲提醒者而言,或許有時僅是出自單純的「擔心」並「善意」提出勸告?「這些對女性的勸告,會有哪些是男性知道但女性不知道的嗎?」朱家安分析,這些勸告所假定的,是女性很無知、必須藉由勸告才得以明白,「提出這樣勸告,也貶低了他人的生活經驗」。

「如果我要有效勸告你,至少我的勸告內容是你原先不知道的」,朱家安強調,這些勸告除了將女性無知化、幼體化,其實也不尊重你談話的對象,對方是否需要這樣的資訊,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可以對他人提出勸告,「尤其網路普及後,提出勸告的門檻更低」。

善意勸告最不傷感情

特別是,朱家安分析這些「提醒」的內容,「在於女性不該晚歸,穿著不該太裸露」,但是性暴力的發生與夜歸與裸露是否絕對關連?朱家安指出,以台灣社會來說,有70%的性犯罪事件發生在「熟人」之間;除此,穿著裸露更不意味與性暴力有直接關聯,甚至有研究指出,在一些性犯罪事件上,穿著傳統、保守的女性更易遭受性侵,「穿著保守或許在某種程度上反映出我是個乖順、不反抗的女人」。

無論如何,穿著始終是個人表現自我與個人選擇,如果為了避免遭受性暴力事件而剝奪他人表達自我的自由,朱家安認為,這不僅錯置了犯罪事件的責任歸屬,更再一次強化了社會規訓女性的正當性。

以風險的概念來看呢?如果晚歸是風險、穿著清涼也是風險,在考量到危害發生的可能,主動降低其他風險因子,是否可作為善意勸告女性的理由?朱家安認為,面對風險情境的思考,假如我們能發展出一套完整且準確的指引,他同意為了降低危害發生而捨棄某部分的自由。然而,「就如同穿多穿少不保證是否可以完全避免性侵事件」,朱家安認為,至少在穿著保守惹來「好欺負」的假定中,要求女性把衣服穿回去,不見得是個降低風險的理想建議。

那為什麼這套善意勸告的敘事,會被普遍肯定且廣為流傳?朱家安觀察到,由於這套言說「最不傷感情」。他分析,由於大部分的性侵案件為熟人性侵,且加害人為親人長輩,如果我們留下「小心你的舅舅/叔叔」的好心提醒,恐怕也傷害留言者與長輩的感情,朱家安認為,不要晚歸、不要穿著清涼、不要在男性家待太晚等主張之所以廣傳,在於這些內容「阻力最小」——因為只要減少女性自由即可達成。

「最符合社會主流的看法,不見得是最正確的看法」,朱家安認為,這些看法之所以流行,多數時候僅是因為他最直覺、最好懂、最容易被接受,「就像你不要被性侵就不要穿那麼露的說法被大量接受與散布」,朱家安提醒,即便你無法證明穿著清涼與被性侵的關聯,甚至在數據上遭反駁,但因為他最合乎直覺而被承認。

當個好女人就能免受性暴力?

至於常見的另種責任分配說法,如「一個銅板敲不響」、認為性侵的發生雙方必須共負責任,朱家安認為,這樣的主張之所以糟糕的原因,在於他把性犯罪的發生歸因於雙方都有做出一些行動才促成, 「這是錯誤理解性侵案件發生的原因」。朱家安提醒,性侵案的發生出自行為人違反受害者的意願,以暴力威嚇或權力展示的方式逼迫。因此,他認為這種責任分配的方式,僅是轉移了加害者的責任,並從中規訓女性應該聽話、應該順從。

但如果連女性自身都同意這些說法,我們該怎麼辦?朱家安認為,當一個加諸於特定性別的社會規則有效,絕對不是少數推行的結果,而是說服了大多數的人支持。他相信即便是女性也會同意穿著保守是避免遭性侵的手段,但也補充,這樣的穿著保守,也形塑了自己身為「好女人」的形象。反之,在穿著作為規訓的手段下,除了以避免遭受性暴力為禁令外,也成為區分好女人與壞女人的判准。

而這些對於女性的「教誨」,無不希望藉由管制的方式將女人依好壞分門別類,然觀察其內容,也發現與如何避免性侵高度相關。除此,在給女性的善意之外,台灣社會也有部分主張,透過「刻板印象」給予男性極大的空間,例如,曾有主張性暴力是出自於男性的「動物性」,試圖證明正是因為這樣的本性,因此女性才要自我保護。

朱家安批評,「動物性」的說法除了一貫地轉移加害者的責任,甚至傳遞出男性可以粗暴的方式展現慾望或發洩情緒的訊息,甚至暗示了這是男性可依循的角色範本,朱家安強調,動物性的說法,不過呼應了這個社會對男性的「期待」與「縱容」。他說明,一旦你要舉證你是因為動物性喪失理智而犯法,需要多少的科學專業的鑑定報告加以舉證,「但那些同意動物性主張的人,並沒有要舉證的意思」。

如果你在網路看到那些對受害人的惡意留言想要反駁,朱家安提醒,「你知道你留言的目的是給旁觀者看的就好,以簡短、明確的方式表達你對事件的觀點」。朱家安另分享,在性侵案件的網路討論中,你不見得要直接控訴對方「譴責被害者」,畢竟每個人被劈頭指責肯定不好受,而是可以採取「穿著保守的人不見得就不會遭遇性侵事件」的說法反駁,多數人也較能接受。「但上網打筆仗即是情緒勞動,在那之前你得先保護自己。」

▍本集節目討論

▍收聽《鳴人放送》本集節目

▍講座資訊:法白開撩 w/ 鳴人堂 「什麼!你的動物性還沒演化完成?」

鳴人放送

鳴人放送,英文名為Voicer。針對公共議題,邀請來賓與談、分享編輯觀...

鳴人放送 許伯崧 朱家安 性別平權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