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警示防溺水?「嚇」遊客以外,水域安全的根本之道

聯合新聞網 張景泓
面對溺水意外頻傳,無論是增設警告標語或「強化」警示內容,都不能阻止意外的發生。 ...

近期因天氣漸漸炎熱,溺水意外也隨著盛夏將至而頻傳,有議員指出,目前的警告標示只寫「水深危險、禁止游泳」等制式標語難以發揮效果,應當讓警語內容要多些巧思、換個方式呈現以強化警示力道。

該議員建議,如公路單位在易肇事路段透過告示牌凸顯今年傷亡人數,若危險水域也能比照辦理、增加傷亡人數等資訊,較能讓民眾心生警惕以提高風險意識。

台灣的社會文化總是讓父母把孩子保護得好好的,出事了先不論有理無理,總是有國賠申請一途把自身的責任推給政府負責,這樣的教育方式很容易讓孩子長大後面對危險卻無所適從。

面對溺水意外頻傳,無論是增設警示標語或「強化」警示內容,都不能阻止意外的發生,只會造成自然景觀的破壞。警示標語固然能讓對此水域不熟悉的民眾更加了解狀況,但從意外案例中去分析發生原因,再給予大眾正確的水域相關知識,這才是能真正減少意外發生的治本辦法。

常見的溺水意外發生場景

海邊及溪流是許多民眾夏天戲水的第一選擇,撇除掉國人游泳能力及自救技能的不足以外,以下三種情形是我最常在開放水域看到發生意外的狀況。而其根本原因,皆在於民眾的水域安全觀念不足,導致自己或家人朋友深陷危險之中。

狀況一:十幾個看起來像是剛放暑假的大學生來到海邊,租了一把陽傘後就迫不及待地把包包和行李扔在傘底下,一個轉身立刻穿著「牛仔褲」和「棉質T-Shirt」衝進海水裡玩水。他們沒有在岸上做任何暖身運動,也沒有將這些不適合下水、吸水會變重的衣褲換成適合玩水的服裝。

風險一:當沒做暖身運動即下水遊玩時,因遇上較冷的水溫而容易造成肌肉痙攣,加上身著吸水後會變得相當沉重的牛仔褲與棉質衣物,將大幅增加溺水風險。

狀況二:一群年輕氣盛的男男女女來到沙灘,租了個大帳篷在底下享用著各式飲料、零食和啤酒,一邊談天說地一邊大聲地放著音樂;有些人則是拿出大型充氣浮具開始充氣。之後,喝完酒的男生帶著女生一起下海戲水,女生坐在充氣浮具上被男生拉著往海裡較深的地方走去。

風險二:喝完酒後身體酒精濃度上升,造成大腦反應作用變慢,容易想睡且視線會漸模糊,運動能力也隨之下降。故酒後下水絕對不是一個好選擇。

狀況三:已經上小學的小朋友跟著家長們來到溪邊玩耍,爸爸提著大包小包在一處腹地搭帳棚;家長在帳篷底下泡茶聊天、滑手機,小朋友則帶著游泳圈在冰涼的溪流玩耍、跳水。有時小朋友已經跑到很遠或踩不到底的地方玩耍,但此時已在家長的視線範圍以外。

風險三:溪流與海邊的差異在水是不斷往下游流動的,當使用浮具的孩童離開大人的視線甚至是跑到踩不到底的地方時,很容易隨著水流被沖下下游,無法及時救援。

撇除掉國人游泳能力及自救技能不足外,溺水根本原因,在於民眾的水域安全觀念不足。 ...

海邊的水域安全與救援觀念

根據近年來消防署的統計資料顯示,台灣最常發生意外的水域環境不是大眾認知的海邊,而是「溪流」,佔所有溺水意外事故41%,海域大約是25%,而泳池只有最低的1.5%左右。故游泳池對大眾來說反而是「相對安全」的場所,多數民眾夏天消暑的「海邊」及「溪流」才是最危險的地方。

筆者曾在海邊擔任過三年救生員,救過數十人。一般來說,政府宣導的內容不外就是「颱風前後有長浪不要去」、「不要在沒有救生員的海邊下水」,部分海域會豎立告示牌警示。但台灣的海岸線這麼長,政府不可能將警示標語設好設滿,而這也不是治本的方法。最重要的是,大眾要知道自己的能力到哪,不要貿然做出超過自己能力範圍的事。

事實上,絕大部分的人一旦漂離海岸,想要憑自身能力回到岸上非常困難,何況是要在水中帶著一位溺者。所以如果你手邊沒有衝浪板、獨木舟、SUP等無動力載具,請勿貿然下水,麻煩確認溺者方位並通知相關單位來進行救援。

絕大部分的人一旦漂離海岸,想要憑自身能力回到岸上非常困難。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溪流的水域安全與救援觀念

針對溪邊溺水的風險情境,遊客除了可以在出發前先上網做功課知道當地的溪流狀況外,抵達現場後,也可以找木頭樹枝丟進水流中,觀察樹枝經由瀑布沖下水潭後的動向變化,是否被捲入、盤旋、或是被沖出來,也是提供自身判斷水域風險的方式之一

一般來說,溪邊溺水意外分兩種:

  1. 山上下雨下游突然暴漲,人被卡在溪流中央進退不得。
  2. 去深潭或瀑布玩水,溪流太深踩不到底,或被瀑布水流拉到水底。

前者應對方式,如果剛好有帶救生衣跟繩子,可以拋給溺者將他拉回;如果沒有,千萬勿莽撞下水,在岸邊立即報警就好。

後者應對方式,試圖將手邊有的浮具遞給溺者,詳細操作方式請參考筆者之前的文章:〈正確辨識野溪風險:被水流沖下深潭怎麼辦?〉。

小結

在開放水域放置告示牌警示終究只是「治標不治本」的方法,且無法保證民眾是否真的會看告示,甚至是根本看不懂告示牌的專業內容,使告示牌形同虛設,流於政府單位給民眾的交差手段。

安全從來就是自己的責任,做足準備、備妥相關器材工具,才能讓你在發生溺水意外時多爭取到一些獲救時間。

即便不下水游玩,懂得正確的水域安全觀念才能保護好珍視的人。但如果去玩水卻不知道哪裡危險,那也許你根本不該前往,改做其他活動對你來說才是最好的選擇。

※ 求援專線:118、119或110向海巡、消防或警察等單位求援

台灣最常發生意外的水域環境是「溪流」,佔所有溺水意外事故41%。 圖/作者自攝

張景泓

多年救生員經歷,因在海邊救過太多人,有感於台灣游泳教育的不足,決定創立...

時事觀察 水域安全 張景泓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