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落石怎麼辦?溯溪活動的風險辨識與水流判斷

聯合新聞網 張景泓
如何面對在溯溪活動中會遇到的危險? 圖/Cyril Bèle Flickr

6月20日下午,太魯閣國家公園內的花蓮縣秀林鄉黃金峽谷,傳出有三名遊客溯溪時,遭落石砸傷,消防局組成30人救難小組上山搜救,其中傷勢最重者發現時已無呼吸心跳,另兩名輕傷者送醫救治。

黃金峽谷位於三棧南溪內,為地質敏感高風險區域,容易有落石坍方,入園須向太魯閣國家公園提出申請,未申請者涉違反《國家公園法》,可依法開罰。

雖然報導中提到該自組溯溪團未申請入山證,然而,有沒有申請入山證跟會不會遇到落石掉落,其實「一點關係都沒有」,更重要的應該是懂得如何面對在溯溪活動中會遇到的危險。

自組團和商業團有什麼差異?

溯溪活動在台灣是非常熱門的戶外活動之一,每每週末假日都可以看到許多戶外活動公司帶著十多人、甚至數十人的隊伍在溪谷中穿梭。近幾年越來越多人會在網路上彙整戶外活動資訊,甚至拍攝影片,使得熱門景點更容易抵達,也造就了許多想親近戶外、但不願意付費找專業業者的人,在網路上自行組團前往。

然而筆者這些年在溪邊遇到的遊客,多數都未著專業服裝,甚至沒攜帶任何溯溪裝備,腳穿一雙拖鞋、身著牛仔褲與T-shirt就在溪邊玩水,增加了溺水意外發生的風險。

這些自組團通常都是第一次前往該地點溯溪,相較於在地業者可能每週都來帶團活動,並配有專業溯溪裝備,自組團無論在經驗上或可承受風險上,都明顯不足商業團。

另外,自組團可能並不瞭解路線資訊、最近的溪流出水量、高繞的位置與水路的上溯點、深潭瀑布如何渡過、跳水點的判斷、落石常出沒的地方、搭營位置挑選、上攀的岩壁手點與腳點、適合的進入時間與查核點等,以上這些通通都是需要時間累積的知識與專業,但自組團對這些資訊的認知通常較不足,一不留意,就可能讓自己身陷危險中。

如果對於地形、流速等判斷能力不足,會增加溺水的風險。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溯溪遇到落石怎麼辦?

溪谷間本來就常有落石,造成落石的原因很多,可能是地震造成土石鬆動、下雨讓土石鬆軟、動物行進踢落等等。即便我們有戴安全帽、做好防護,但當拳頭大的石頭從2、30公尺高的岩壁掉下來時,安全帽的防護效果其實很有限。

一般來說落石掉落的情況有兩種:

  1. 大規模的土石坍方;
  2. 些許的土石掉落。

如果是第一種,直接掉頭向後跑就對了。大規模的土石坍方不僅會阻斷連通道路,還會伴隨大量塵土撲面而來,除了造成身體直接的損傷以外,視線不佳,甚至是溪水暴漲都有可能發生。

如果遇到第二種情形,在溪谷行進時聽到土石掉落的聲音,第一時間的反應應當是「人盡量貼近岩壁,且臉面向岩壁」。因為土石掉落時撞擊到凸出的岩壁會讓石頭往外彈飛,貼近岩壁可避免被落石砸中。

溪流狀況跟你「看」的不一樣

除了落石以外,去溪谷最常發生的意外就是「不小心跌入深潭」及「在溪流中跌倒被沖走」。

由於溪谷是由許多大大小小的石頭組成,並不像多數沙灘是慢慢變深,很有可能腳踏的石頭再往前就是陡降的深潭。如果在下水前沒有觀察過水域地形及深潭深度,很有可能一往前走就直接跌入,旁邊的朋友甚至來不及拉住你。

除此之外,溪流的流速相對於海邊的流速更快,且溪流「水面」的流速跟「水裡」的流速是不一樣的,實際感受過就能知道水裡的流速更快。當我們在膝蓋深的溪流玩水時,這樣的深度常常就已經讓許多人站不穩。

有些比較少人去的溪床雖然不深,但溪底是被溪流打磨後圓滾滾的滑石,石頭上可能還布滿了藻類,在沒有穿溯溪鞋的情況下就踩上去,滑倒的機率相當高。因為人站不起來、游泳能力又無法對抗流速,結果就是被水流一路帶往下游。

根據筆者觀察,大多數的遊客到一個新環境時並不會先觀察地形、水流速度與方向、潭水深度、是否有流有漩渦、溪床是否布滿青苔等環境風險,甚至是不知道怎麼觀察。在沒有判斷風險的能力下從事溯溪活動,就很容易造成意外的發生。

從事溯溪活動時,除了穿溯溪鞋以外,防寒衣、救生衣、頭盔,繩子、防水袋都是必要的裝備,更專業的行程,甚至需帶著扣環、對講機、30米浮水繩等等,這些都能讓你在遇到狀況時更好保護自己。

回家的路要自己創造,做好準備才能讓你安全回家。

溯溪鞋、防寒衣、扣環、對講機等裝備,都能讓你在遇到狀況時更好保護自己。 圖/BL...

張景泓

多年救生員經歷,因在海邊救過太多人,有感於台灣游泳教育的不足,決定創立...

時事觀察 水域安全 張景泓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