溺水理解的認知差異:如何調整台灣游泳教育政策?

聯合新聞網 張景泓
圖為游泳教學示意圖。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夏天來臨,最近知名的水域玩家YouTuber小飛在Facebook發佈了一支於去年拍攝的「溺水認知」的分析影片。該影片的資料來源是小飛將我國主計總處、衛生福利部以及消防協會的相關資料寄給美國公共衛生科學家統整分析,並整理出一些關於在台灣溺水風險的資料。

其中,小飛在影片開場問了觀眾三個問題:

  1. 台灣較常溺水的民眾是男性還是女性?哪個年齡層居多?
  2. 溺水事件頻率在歷史統計上是逐漸增高或是降低?
  3. 民眾最常溺水的場域是在海邊、河流、湖泊或是泳池?

溺水人口的分佈,與我們想的不一樣

在公布數據分析結果之前,小飛也街訪許多民眾,結果許多人主觀上的認知與實際資料分析結果有差異。

關於歷年溺水統計的資料分析,小飛提出以下幾個論點:

  1. 多數民眾認為男性較常溺水,高機率溺水族群為小朋友與年輕人。而實際上數據分析顯示男性的溺水比例的確遠高於女性;但在溺水族群的年齡分布則顯示65歲以上的族群最多,其中以85歲以上的老人為最高峰。
  2. 根據歷史統計結果,溺水事件頻率逐漸降低。
  3. 由於數據細節不夠詳盡,無法有效分析其確切關聯,但仍可證實開放水域環境是溺水意外發生最多的場域。

儘管上述第一個論點的數據分析結果與多數人的認知不一樣,但根據筆者過去研究數千則溺水新聞及文獻資料的結果,再加上多年現場的救援經驗,我想提出一些不一樣的看法。

筆者推斷,65歲以上民眾溺水的比例偏高的原因可能來自於以下幾種:釣魚意外落水、從事漁業性質的工作職災以及心血管疾病造成溺水。而年輕人發生溺水意外的原因,則多來自於休閒遊憩活動造成的操作不慎或本身游泳能力不足。

雖然年輕人與長輩都有可能發生溺水,但追溯其原因可能不大相同。因此,在防範溺水策略上須應有不同的應對方式,降低溺水意外的發生。

雖然年輕人與長輩都有可能發生溺水,但追溯其原因可能不大相同。因此,在防範溺水策略...

過時的游泳畢業門檻是造成民眾溺水的主因

台灣從二十多年前就已開始發展游泳計畫,像是2000年初的「提升學生游泳能力中程計畫」,抑或是2007年教育部開始補助興建游泳池,讓台灣的學校游泳池覆蓋率大幅提升;到2010年政府開始推動「泳起來專案計劃」,為學生的游泳能力打下一定基礎。

國際上對於溺水死亡率有其計算標準,以每十萬人口數中有多少人溺水,並佔全國人口數之比例計算。台灣游泳教育推廣至今,溺水死亡率從1994年的5.5人,到2013年僅剩1.5人,可以看出防溺成效相當不錯。不過,近十年來,溺水比例卻已無下降趨勢,且與美國及澳洲等水域遊憩發展大國相比,我國溺水機率依然偏高。

造成推廣成效有限的原因,其實可從台灣現今游泳考核標準看出一些端倪。我們會發現現行游泳考核標準,都以「距離」作為基準設定,且對照歐美國家或荷蘭的游泳考核標準,台灣要求的游泳距離相當短。

台灣從2007年就已規範「游泳畢業門檻」,檢測標準如下:小學學生須換氣至少游完15公尺、國中學生須換氣至少游完25公尺、高中職學生須換氣至少游完50公尺。除了考核距離較短以外,如水母漂、仰漂、抽筋自解等「水中自救」技巧,皆無增列在游泳畢業門檻之中。

現行教育政策擬訂其游泳標準過低,容易讓學生「誤以為」自己只要通過學校的畢業門檻之後就代表「會游泳」。且許多老師基於家長及學校給的升學壓力,並不會強烈要求游泳能力達到畢業門檻才能畢業。

另外,實際上學生會戲水的水域環境相當多元,例如溪邊、海邊等踩不到底的開放水域。在不瞭解自身程度的情況下,便容易做出超過自我能力範圍的舉動,造成生命危險。

台灣游泳教育推廣至今,溺水死亡率從1994年的5.5人,到2013年僅剩1.5人...

游泳教育不該只注重技巧,應該從「防溺」做起

筆者本身從事荷蘭游泳教育的推廣,也在第一線觀察多年台灣的游泳教學內容,發現兩者有極大的差異。

因此,筆者建議我國游泳教育可從以下三方面調整:

1. 游泳技巧與肌耐力培養

台灣的教學方向偏向「競技式」,如自由式、仰式、蛙式、蝶式,所以在體力與肌耐力上都有不錯的訓練效果。不過,因為只注重比賽項目的游泳技巧,並不會要求基礎自救技巧的續航力,如水母漂及仰漂,建議可以在這兩方面做加強訓練。尤其仰漂是所有自救技巧的根基,應特別要求其續航力。

2. 開放水域安全與防溺觀念

多數的溺水意外之所以會發生,主因並非游泳能力不足,而是因為沒有水域安全觀念,導致自己陷入風險中。像是應避免在午後雷陣雨後去溪邊玩、跳水時要避開翻滾流與漩渦、渡溪點的判斷選擇、避開有離岸流的海邊、潮汐與漲退潮跟戲水場域的關係。

這些基本水域安全觀念與防溺知識,學校幾乎沒有教。最多僅做到每年請消防單位進行全校演講,但此種作法對於學生要學會這類知識的幫助十分有限。

因此,我們應把水域安全觀念排入體育學科之中,把「防溺教育」視為學校教學重要考核的一環。

3. 遇溺自救、求援與救援技巧

除了教學競技式的游泳技巧以外,也應加入水中自救與求援的技巧,如踩水抬頭蛙仰漂呼救練習,並把其列為游泳畢業門檻之一。

另外,除了學會自保以外,岸上求援與求援流程技巧也相當重要。政府目前已有在推廣救援口號「叫叫伸拋划」,應多加強同學在學校實際操作練習之體驗,遇上狀況時才不會因緊張慌亂而不知如何反應。

結語

雖然台灣溺水意外比例因游泳教育普及已大幅降低,但從近十年的數據統計可以發現,目前遇上有效降低溺水意外的瓶頸。

我們應當參考國外成熟的游泳教育環境,與時俱進、更新調整,並制定且徹底落實適合台灣作為海島型國家的游泳政策,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發生溺水意外的原因。

除了學會自保以外,岸上求援與求援流程技巧也相當重要。政府目前已有在推廣救援口號「...

張景泓

多年救生員經歷,因在海邊救過太多人,有感於台灣游泳教育的不足,決定創立...

公共政策 水域安全 張景泓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