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北市立委補選分析:仍是兩黨基本盤的對決
台北市第三選區在1月8日進行了立委補選。補選結果,在僅有約43%的投票率下,才剛於去年底當選議員的國民黨籍王鴻薇以60,519票(52%得票率)打敗了民進黨提名的吳怡農(54,739票,47%得票率)。補選當日的天候,是近日難得的暖冬,仍舊只有43%的投票率,顯示了多數選民對於這席補選沒有投票的強烈意願,也意味著選戰的對決,仍舊是以兩黨在這個選區的基本盤為基礎,沒有催出足以影響選舉的中間選民、獨立選民出門投票。
這場補選,雖然對本屆立法院最後兩個會期的運作並沒有太大的實質影響,但對於國民黨與民進黨兩黨的政黨形象和士氣凝聚上,卻具有一些象徵意義。這場補選基本上是2022年地方選舉的延長賽,對國民黨來說希望延續勝選的氣勢,對民進黨而言則是希望透過補選止住敗選後的低迷氣氛。尤其這場補選是在台北市,關注度較高,也在後續幾場補選中更具有指標性的象徵意義。
以下分別從國民黨和民進黨的角度,討論這場補選結果值得關注的幾項議題以及後續的影響。
政黨聲勢強壓議題辯論
首先,對國民黨來說,雖然贏得補選,但整個過程還是存在兩個問題值得討論。在2022年地方選舉結束後,蔣萬安雖然勝選,但後續台北市小內閣名單卻引發不少爭議。尤其是副市長任用林奕華,卻決定在2月1日以後才上任,變相沒收了台北市的一席立委。儘管王鴻薇順利贏得補選,但事實上是蔣萬安、林奕華兩席立委沒有做完與選民承諾的四年任期,最後一年更是減少了一席立委替台北市爭取建設或替地方發聲。
除此之外,蔣萬安在競選台北市長的過程中,民調一路穩定領先,對國民黨而言,這一席立委的補選規劃應該以腹案方式可以提前部署。最後徵召剛選上議員的王鴻薇,無疑就是「下保議員、上看立委」的佈局規劃,仍舊免不了給了選民「落跑參選」的觀感。選舉結果,王鴻薇雖然勝選,但差距極小,顯示了落跑參選的正當性仍舊備受質疑。
另外,對於民進黨來說,吳怡農在2020年首次參選立委,敗給尋求連任的蔣萬安,但成為民進黨在台北市重點栽培的年輕世代。過去兩年,吳怡農積極耕耘民間國防議題,主持的「壯闊台灣」更多次與美國在台協會合作,共同推廣台灣社會的民防議題。平心而論,國政議題雖與地方連結不深,但對於國會議員的層次來說,卻是相當專業且重要的議題。
其中,台灣的國防議題,因為中共對台武嚇力道加劇,在近幾年格外受到國人與國際重視,蔡英文總統甚至親自替延長兵役的政策背書,顯見此一議題的重要。吳怡農在補選過程中,雖多次展現國防議題的專業性,最後仍舊以些微差距惜敗。這個結果雖然不表示國人對民防、國防議題的冷感,但不可諱言的,國防議題仍舊無法在此次立委補選中成為關鍵議題。政黨的聲勢、地方耕耘、甚至是候選人特質,最後還是強壓了議題的辯論。
重獲中間選民支持是兩黨2024成敗關鍵
最後再從補選對兩黨的氣勢和後續影響觀察。對民進黨而言,台北市這一席補選,時間點是在蔡英文辭去黨主席、賴清德宣布接棒,並且在召開一連串「敗選檢討」之後舉行。
在此之前,民進黨政府甚至在補選前拍版宣布超徵稅金現金回饋,希望能在民間觀感上爭取好感。最後補選結果仍舊以敗選作收,也顯示了民進黨目前的檢討結果,即便是祭出現金回饋的政策,仍舊沒有讓選民有大破大立的觀感。賴清德預計在1月15號接任民進黨主席,如何配合政府的施政推動黨務改革,真正止住民進黨持續下跌的支持度,是一大挑戰。
對國民黨來說,補選的勝利雖然延續了2022年地方選舉勝選的氣勢,但僅是險勝,因此也帶出了一些警訊。補選結果與其說是國民黨的勝選,不如說是民進黨仍在敗選漩渦中所致。因為從得票率、投票率來看,國民黨和2022年地方選舉一樣,僅是以基本盤擊敗了民進黨。兩黨都沒有號召更多的中間選民、獨立選民出來表態投票。
雖然如此,國民黨勝選的氣勢仍繼續鼓舞著支持者,也挑動有意角逐2024總統大位的黨內大老。朱立倫、侯友宜、甚至郭台銘、趙少康,即便是韓國瑜也都對2024充滿想像。在國民黨這一波旺盛的氣勢下,在慶祝勝選之後,要如何推出國民黨各方勢力都能支持的候選人,避免黨內的分裂,課題也才剛剛開始。
嚴格說來,兩黨在這場補選中都沒有贏家。國民黨靠基本盤並挾著2022年勝選的餘威保住這一席。民進黨敗選後的檢討和反省顯然不夠徹底,仍不足以呼喚出中間選民的支持,表面上跌勢未止。在總統與立委選舉之前,尚有南投的立委補選。兩黨除了團結支持者之外,真正重要的是重新爭取中間選民的支持,這將是影響2024選舉勝敗的真正關鍵。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