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一台灣「扛不住」?標槍飛彈、台版擊殺鏈與美國的憂心

聯合新聞網 梅復興
蘭陽指揮部反裝甲連以標槍飛彈執行反制氣墊船的任務。 圖/軍聞社

農曆年前後,我陸軍展示了蘭陽指揮部反裝甲連以標槍飛彈,執行反制氣墊船等共軍登陸載具的任務。根據報導,國軍在澎湖防衛指揮部、蘭陽指揮部、關渡指揮部等所屬的反裝甲連都配備標槍飛彈,藉其(紅外線FPA焦平陣列)自動導引能力,在夜晚、雨霧等惡劣天侯條件下,攻擊氣墊登陸艇或沖翼艇等高速突擊登陸載具,以有效防禦河口與適合登陸的灘岸水際。

反登陸舟波任務

眾所周知,像拖式飛彈這樣的傳統線導反裝甲武器,在主發動機燃料燒盡(約1.6秒)後,基本上滑翔飛行時易上下顛簸,而可能致使導線觸及或近接水面造成短路失控,而且受海水影響尤甚。因此,較早型的拖式飛彈,其實並不適合用來射擊兩棲登陸車等海上目標,但至少也顯著限制有效接戰登陸舟波時的距離。

後來較新型的拖式逐漸服役後,此狀況已獲得部分改善。而近年來國軍採用無線自動導引的標槍飛彈,以及(2015年起穫美方批准採購二批共約1,700枚的)TOW 2B Aero RF增程型無線導引拖式飛彈,用以打擊氣墊船等高速突擊載具,不僅徹底解決傳統線導反裝甲武器對接戰水上目標時的射程限制,同時也減低導控的複雜度以及發射者的暴露風險,的確是有意義的戰術進步。

國軍於過去20年來分批引進標槍飛彈,迄今已採購超過1,100枚,供陸軍及陸戰隊使用。根據公開資料,籌購共分四批:

國軍於過去20年來分批引進標槍飛彈,迄今已採購超過1,100枚,供陸軍及陸戰隊使...

標槍飛彈的限制與改良

不過,之前採購的標槍,其彈頭(重8.4公斤)是以頂攻穿透裝甲摧毀戰甲車等地面目標為主要設計目的,對於像724型那個檔次(排水量尚不足7噸)的氣墊登陸艇尚可應付。然而,若對近十年來開始服役、較大的726型(全長30公尺、排水量150噸)的氣墊船,恐怕就力有未逮了。

此外,傳統的標槍飛彈有效射程僅2,500公尺,似嫌略短。尤其對於號稱時速高達60節(每小時111公里)以上的726型氣墊船(速度60節時僅需約80秒鐘即可航行2,500公尺),所能提供的反應時間與接戰空間都明顯有限。是以,籌獲有效接戰距離較遠、彈頭較適合攻擊較大(但性質較「軟」)之目標類型的便攜式飛彈,無論外購還是研發自製,都應為陸軍的賡續努力方向。

其實,標槍飛彈的既有發動機推力是足以達到4,000公尺以上射程的,而美軍在中東實戰經驗亦曾展示過4,200公尺的記錄。只是,礙於其指揮發射單元(CLU)之感測性能,飛彈系統有效射程被限制在2,500公尺。

不過,美軍已開始投產FGM-148F改良型標槍系統,不僅裝配多用途彈頭(破甲+爆炸破片)較適合攻擊不同類型目標;且因精進了其指揮發射單元(CLU)之感測追瞄性能並輕量化,使得飛彈有效接戰距離延伸到至少4,000公尺,甚至可達4,750公尺。這可大幅提升接戰空間達60%至90%,對於國軍執行反登陸作戰甚具意義。

該型標槍已於2019年初獲美軍批准投產,取代原來的FGM-148E(Block 1)成為標凖量產型,首批美軍訂單為2,100枚,並已於去(2020)年開始交付。該構型業已批准出口,波蘭甚至表示有興趣在續購標槍時獲得此型彈。

美國2019年7月間對我出售的那批標槍飛彈,當時因為是續購等原因,所以並未公告詳細軍售內容。但根據當時媒體來自國會消息來源的報導,美方同意出售409枚的標槍飛彈(指揮發射單元數量不明)。由於採購的是新造裝備,若考慮後來簽約時點,應可趕得上獲得這最新構型(FGM-148F)。

人員便携式的反裝甲飛彈不僅是國軍常備兵力的反登陸利器,也非常適合以輕裝步兵形態為主的後備部隊使用。藉由相對廉價的投資,讓小股輕裝步兵得以具備有效阻擊擾襲共軍機械化部隊行進之能力,這就是非對稱作戰概念的實質體現。是以,此類能量的持續籌/擴建顯然勢在必行。

人員便携式的反裝甲飛彈不僅是國軍常備兵力的反登陸利器,也非常適合以輕裝步兵形態為...

美國憂心迫切威脅

事實上,自從美國國防部2008年開始強力建議台灣,考慮將防衛重點轉至所謂的「非對稱作戰」並強化陸上防禦後,類似標槍飛彈反裝甲飛彈和刺針防空飛彈等便攜式——即單兵可攜行、易於分散隱藏、存活率較佳——且相對廉價,可大量部署的精準導引武器,就一直是美方強力建議國軍加強構建的重點能力。

大約八、九年前,美方甚至還曾建議我國考慮引進技術,在台合作生產標槍飛彈系統,以利較廣泛部署。但因我方未表興趣,而寧可直接賣自身產品的美國廠商自然更不積極,遂不了了之。

美國此類建議的著眼點在於,台灣必須能固守自己的一畝三分地,確保不至迅速潰敗,美方才能有調動足夠資源,反應馳援的時間與政治運作裕度。這就是美軍多年來高度關心台灣究竟能否因應共軍中短期威脅的根本原因,也是美政府各階層近年來高度肯定支持國軍推動以非對稱作戰為主軸思維、最有利於因應中短期威脅的「整體防衛構想」(ODC)之核心邏輯與務實考量。

美方認為,如果台海在未來數年內發生重大軍事衝突,而台灣又扛不住的話,那國軍正努力在籌建、但五年十年後才會成軍的武器或完成的改革,就無關宏旨了。

若將防衛重點放在「非對稱作戰」,標槍飛彈反裝甲飛彈等武器是國軍需加強構建的重點能...

新作戰構想與「台版擊殺鏈」

然而,數年過去了,國軍針對中短期威脅的備戰成果與否,相信國人都眼明心知。月前,據聞國防部甚至還決定推翻較能立竿見影的「整體防衛構想」(ODC),改採「多維防禦、重層阻殲、守勢持久、重點突破」,並代以資通電網路戰、飛彈、微型軍事衛星、無人載具等四大戰力為主,構建所謂「台版擊殺鏈」的用兵指導。

此新構想確實「高大上」,然姑且不論其是否適切可行,可以肯定的是,其中多半關鍵戰力中短期內應無法構建完成。單從近年來我自主發展像無人機、衛星與電子戰等所遭遇的困難,就可知這些技術的軍用化,必須長時間的投入與努力,不可能在未來三五年内形成可恃戰力。美國非常清楚,「台版擊殺鏈」的願景對因應他們所最為憂心的(未來數年內)中共犯台場景,並無意義。

闢劃發展中長期先進戰力對於我國防建軍當然非常重要,不可或缺,也應適度投資。但在可見未來的兵戎危機尤為迫切,更須採取積極的因應措施,以嚇阻北京的軍事冒險。這不僅攸關我自身主權存亡,更是向美國展現自我防衛的決心,不讓美方認為我們只專注十來年後的建軍願景;然而國防產業自主以及政治内宣,卻挑明了把短期內的戰爭風險赤裸裸地丟給美國去負擔。

台灣若期望美國在政治、戰略上的關鍵支持與軍事上的密切援助,以為未來兩岸的政治談判累積籌碼,那就務須扭轉美方的上述印象和猜疑。這對我們經營與正在重新構思台海方略的拜登政府之關係,尤其重要。

蔡總統月前調整了國防國安高層人事,雖然坊間傳聞很多,但若干人事決定(包括未獲選者、甚至職務未調動者)暨部分卸任長官出路安排的隱意,顯然與前述考量有關。若層峰對此問題持續重視並做出具體展現,那不啻為正面的發展,值得我們密切觀察。

國防部擬以資通電網路戰、飛彈、微型軍事衛星、無人載具等四大戰力為主,構建「台版擊...

梅復興

梅復興,長期鑽研國防與美台安全關係。現為台海安全研析中心主任(美國紐約...

軍事評論 國軍 梅復興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