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micron防疫政策的決斷時刻:台灣疫情走向將成下一個香港還是新加坡?

聯合新聞網 翁銘佑
4月19日,台北市長柯文哲預言逾百萬人確診一定會發生,預期疫情將持續四個月,此預...

4月19日,台北市長柯文哲預言逾百萬人確診一定會發生,預期疫情將持續四個月,這樣的言論是否危言聳聽?我用這篇短文,佐以亞洲四小龍的近期數據,期望給讀者更多判斷資訊,台灣這波疫情會到幾月?大型活動該不該延期?

既然我們要談「與病毒共存」,絕大部分確診者都是輕症無症狀,為何我們還要隔離他們?

這裡先給各位一個觀念:針對上呼吸道感染,防感染最佳的疫苗是「鼻內疫苗」,而目前的「注射型疫苗」雖然可以預防重症,但仍難阻止上呼吸道傳播,不管幾劑加強,大約過了四個月後,就會失效,並可傳播他人。

目前政府只靠公衛措施和接種疫苗,尚無法阻止指數型傳播,便只好犧牲確診者的權利、限...

達成與病毒共存只有兩個條件:長者疫苗、接住患者

以患者本身來說:從最新統計Omicron發病樣態的《刺胳針》(The Lancet期刊論文,我們知道Omicron染疫的症狀就如感冒:流鼻水、喉嚨痛、咳嗽沙啞、頭痛、發燒,已少見影響嗅神經的嗅味覺喪失,若打完三劑疫苗,平均有症狀時間是4.4天,絕大多數患者會在七天內痊癒。

但因為Omicron的傳播能力太強,若不限制可傳播者,就算政府管制人民活動,社區中的病例仍將以指數飆升,這將造成兩個影響:社會功能癱瘓、長者染疫癱瘓醫療。

台灣75歲以上長者疫苗未完成率為28.7%,其缺口是新加坡、韓國的五倍到八倍,而紐西蘭75至85歲族群則是100%接種。顯見台灣在長者疫苗推動上仍舊顢頇、陷於泥沼,因此,未來能接住多少確診者,將是台灣走向香港或成為新加坡的關鍵。

香港從2月9日的掙扎期到2月26日的單日74,534人高峰只歷17天,他們沒做適...

疫情至少持續二到四個月,準備充分與否將決定未來走向

上圖數字是每百萬人口中每天會新增的確診數,大家可以簡單將後續資料乘以20倍來類比台灣未來的單日數據。今天(4月20日)台灣本土確診病例單日達2,386人,推算來看,目前台灣仍處於初期的掙扎期,換算後不過是每百萬人有101人確診(除以台灣人口23.5個百萬人口單位),很多醫師都已分享過,避免「醫療崩壞」的做法,就是學新加坡把確診人數曲線壓平,但是疫情會「比較久」。

香港是醫療體系崩壞的最壞示範。香港疫情從2月9日掙扎期,到2月26日高峰的單日74,534人只歷時17天,曲線超尖,此波Omicron疫情才三個半月就已造成8,963人死亡,致死率為0.75%,歷時近七十天才下降至單日千人以下,但是社會並無法因為確診數下降而能放寬限制。

香港是醫療體系崩壞的最壞示範,香港此波Omicron疫情才三個半月就已造成8,9...

至於韓國受3月9日總統大選影響,執政黨為討好商家而提早鬆綁,導致後續確診爆量,3月17日單日達62萬人確診高峰。但因為準備得宜,上萬張住宿治療機構(Residential Treatment Centers)輕症園區床位接住了患者,加上事先提早建構的電子系統和物資供給,讓兩百萬名確診者同時進入「在家康復隔離」系統而幫助控制後續傳播,致死率僅0.09%。

最後,新加坡不虛談「與病毒共存」,告知民眾社會活動管制仍然重要,數萬床「社區護理機構」(輕症園區)接住病人。2021年中,新加坡政府已整備「在家康復計畫」分攤輕症園區壓力,減少確診者不便,避免有傳染力者隱匿而留在社區傳播,成功壓低曲線,即使單日住院高峰1,286人,加護病房空床率仍維持40%,此波Omicron致死率只有0.05%。

新加坡從2022年1月1日疫情開始迄今,歷時三個半月,目前開放邊境,並大幅度恢復...

新加坡從2022年1月1日疫情開始迄今,歷時三個半月,目前開放邊境,並大幅度恢復社會活動。此外,新加坡另一個優勢是「用科學論述」,確診者若施打完整疫苗者可提早七天解隔離,被匡列的密切接觸者只管控五天,只要當天快篩陰性就可正常工作,給予隔離民眾的後援支持迅速又到位,民眾感受到政府的照顧,願意配合,不會隱匿疫情。

我在台灣3月本土仍處確診「加零」狀態時,曾寫文章提醒:「所有人都會被感染一次!」政府應積極面對,避免匹夫之勇式的「與病毒共存」,必須趕緊儲備「在家治療」量能。

4月12日,直播網紅虧皮分享自己確診過程的無奈。他遭受電話無人接、權責單位互踢皮球、得不到治療、發燒極度不舒服下卻必須接受不同單位的三次重複疫調、被要求自己去蒐集並提供數十位接觸者的詳細個資(包含身分證和生日),發病四天已痊癒,仍無法進入檢疫所。

我相信民眾願意打1922通報自己確診的原因有二:

  1. 公益性。政府可以及時通知其他人提高警覺。
  2. 擔憂自身健康安全,期望得到照顧、支持。

若通報系統後換來的不是支持、資源,而是總總影響養病的疫調電話騷擾、法規限制,那麼隱匿疫情將成為年輕人族群的常態。英國官方估計,疫情期間近一半比例的患者不願通報,4月1日解封後,將高達四分之三患者不通報。若台灣目前不分條件地嚴格限制,一人通報,全公司停擺,將會出現各種職場霸凌和更多隱匿亂象。每個人在這波疫情只會當一次確診者,但卻可能每個月都成為密切接觸者,必須學習新加坡,立刻更改規則為「密切接觸者的監控五天,每天快篩陰性就可正常工作」,才不會造成永無止境的匡列和隔離,讓社會停擺,讓疫情被隱匿。

韓國受3月9日總統大選影響,執政黨為討好商家而提早鬆綁,導致後續確診爆量,3月1...

一個台灣,兩套劇本、兩個世界:被迫抉擇的時候到了

台灣長者疫苗覆蓋率不足,若官方對民眾總是只談「全年齡」施打率,那不過是掩耳盜鈴、掩蓋問題。當全人口包含長者疫苗95%施打率的韓國、新加坡、紐西蘭都必須分階段限制社會活動,那麼,台灣照常舉辦遶境活動、演唱會的自滿將很快化作深深的懊悔。在此簡述兩個不同劇本的情境:

劇本一:穩定控制疫情

若有很優秀地控制住疫情,立刻限制社會活動,檢驗量能足夠,快篩也充裕,並且有用輕症園區好好接住病人。「居家康復」系統能承擔數十萬人自我隔離,而不是放在社區內部繼續傳播、擴散。防疫規定合乎科學,通報後能得到政府支持,民眾願意通報自己確診,就有機會用較平緩的疫情曲線,換取每日百人內的死亡數,和社會有限度的功能維持。

按照前述狀況,曲線壓平之下將花「四至五個月」度過這波疫情,也就是要到9月至10月才會緩解,但長者疫苗缺口若仍未補足,除非為了選舉考量,否則醫療上將難以支持社會放寬限制。

劇本二:全面潰堤

若台灣沒做好準備,政府掩蓋真相,吹口哨壯膽走夜路。那就會像香港般兩個半月「衝一波大怒神」,到了7月時,疫情雖看似結束,但死亡數將會來到單日三百人的悲劇,社會停擺,許多產業將面臨損傷。

讀者不要就此以為疫情結束了,所有病例數暴衝的國家,其實感染人口比例通常不足(約15%),兩個月後就可能出現第二波疫情復燃(再增加10%至15%),也就是會落在11月九合一選舉之前是第二波疫情高峰。明(2023)年農曆年前後會出現第三波。

我期望本文能提供對現前疫情與政策狀況感到困惑的讀者參考,同時也再次提醒政府,如何參考鄰國的經驗,將有限的行政資源投入正確的準備。

若後續防疫政策路線不對,台灣照常舉辦遶境活動、演唱會的自滿將很快化作深深的懊悔。...

餘波盪漾,可以用來形容接下來一兩年的疫情樣態,染疫佔人口數越不足,下一波的波峰就...

翁銘佑

中西雙執照醫師,彰基婦產部醫師,東方中醫總院副院長,健保中執會副執行長...

新冠肺炎 香港 韓國 醫療議題 公共政策 翁銘佑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