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目漱石的文學、藝術與生活(下):經典文學的跨界傳播與再生產
上篇:夏目漱石的文學、藝術與生活(上):人類一思考,貓兒就發笑
中篇:夏目漱石的文學、藝術與生活(中):反叛任性的文壇「江戶兒」
縱觀夏目漱石的一生抱負和性格,每每令人聯想起中國作家魯迅。這兩位文學大家,彼此都有著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嘴邊皆留著一口翹八字鬍,看上去一臉的清苦剛直。
雙方婚姻也都是老少配,魯迅與許廣平相差17歲,漱石與鏡子相差10歲。唯在生活習性略有不同的是,夏目相當寵貓,魯迅卻不太喜歡貓,甚至有點仇貓,還會用棍棒驅之。但談及作品的文字風格,兩人皆是屬於幾近尖酸刻薄的「毒舌派」。
魯迅以筆為刀劍,深切批判了吃人的封建禮教,並且揭露了中國舊社會的種種弊端和痛楚,言辭犀利刀刀見血。他希望藉由文學小說與雜文的媒介,以及少數清醒者的「吶喊」,讓更多仍在「鐵屋」裡熟睡的普羅大眾驚醒、奮起。
夏目漱石則是同樣面臨著東西方文化衝突而遭受彷徨與無奈,以及在明治時代「文明開化」盛景下物慾橫流、傳統價值觀崩壞的殘酷現實。他對此感到滿腹鬱悶、無處發洩,於是只好透過筆下那隻喋喋不休的無名之貓來大發議論、針砭時弊,乃至觀照人情世故、恣意嘲諷,所以才有了《我是貓》中「只要給錢,資本家什麼事都幹得出」的警世之言。
除此,夏目漱石更以小說《三四郎》宣稱:「文藝不是技術,也不是事務,它是能觸及更多人生根本意義的社會原動力」。
當時的日本,正處於明治維新造就的經濟榮景,舉國上下沉浸在畸形的民族狂熱當中,統治者汲汲於追求「強國」崛起的擴張霸權,整個社會的集體思潮,亦是狂妄自大、不知進退的。如此這般彷彿歷史重演的既視感,簡直就像是今天的台灣看待對岸的中國。
在時代的變革下,關乎這個社會的不公不義、制度缺陷,以及人性陰暗等面向,或許正因為這些爭議難題似乎總是無解,夏目漱石便以書中那隻在人類世界裡唯一保持著清醒洞見且又憤世嫉俗的貓為隱喻,描述牠在偷喝啤酒之後,因醉倒失足而跌進了大水缸溺斃作為小說結局。作者藉此嘲弄眾生荒唐的寓意引人深思。
最美的不是「我愛你」,而是「今晚月色真美」
談及現代漢語的「浪漫」一詞,據聞最早乃出自夏目漱石筆下、於明治三十九年(1906)出版的《文學論》當中。
此外另有一段早已流傳甚廣卻無從考證的傳說:夏目漱石在學校擔任英文老師期間,曾經出過一篇短文翻譯考題,要讓學生將文中男女主角在月下散步時,男生情不自禁說出的「I love you」翻譯成日文,夏目漱石認為不應直譯「愛」這個詞,而是含蓄表達「月が綺麗ですね」(今晚的月色真美)就夠了。
由此可見,就算留了洋、穿了西裝,骨子裡處理感情的方法仍是舊式的,這是夏目漱石在他那個時代的局限。在感情上,夏目漱石可說是個極其頑固、保守、愛面子,看似不解風情,實際內心卻又深情款款的悶騷男,這些都在漱石夫人的回憶錄《我的先生夏目漱石》已有詳盡描述。
全書通篇沒有轟轟烈烈地明講一個「愛」字,卻彷彿浸滿了密密匝匝的深情。而身為現實主義文學創作的倡議者,讀者亦不難在《我是貓》、《少爺》和《三四郎》等作品中覓見夏目漱石生活的影子。縱觀夏目的小說人物,不論是《三四郎》裡的小川三四郎與美彌子,還是《其後》(日文原名《それから》,又另譯《後來的事》)裡的代助和三千代,全都是求愛不得、為情所困的痴心人。
其中,作為夏目漱石「愛情悲劇三部曲」最受歡迎的一部,出版於1909年的小說《其後》(另兩部是《三四郎》和《門》)無疑更是箇中經典。故事背景講述明治末年的東京,男主角長井代助自幼家境優渥,因父親是當地大企業家,所以一輩子不曾為金錢煩惱。
平日代助四處閒遊玩樂,過著悠閒自在的生活。與之相對,代助的好友平岡常次郎生活拮据,辭職後帶著妻子三千代回東京同友人相聚。三千代婚前曾在大學時期和代助相愛,多年以後,始終未婚的代助卻依舊忘不了對她的眷戀,但礙於道德的束縛,只能將這份熾烈的情感深鎖心底。
▲ 《其後》預告,1985。
跨域的文學視野
愛上不該愛的女人,追尋一段不可得的戀情。小說《其後》宛如宿命般的戲劇鋪陳,曾令許多讀者為此而著迷不已。
影響所及,1985年日本導演森田芳光(1950-2011)率先運用了大量的意識流表現手法,透過人物的回憶、幻覺、夢境等,將這齣兩男一女的苦戀故事拍成了電影,並獲選該年度日本《電影旬報》十大影片首獎及最佳導演獎,從此擠身八〇年代日本現代文藝愛情電影不朽之列。
片中由已故傳奇巨星松田優作(1949-1989),飾演具有叛逆意識卻又優柔寡斷的男主角代助,藤谷美和子演繹端莊嫻靜的女主角三千代,還找來當時仍未成名的梅林茂負責電影配樂。他也憑此獲得1986年第九屆日本電影學院獎(Japan Academy Prize)最佳電影配樂提名。
梅林茂的旋律總是瀰漫著一股淡淡哀情,搭配唯美的畫面令影片顯得分外淒美。無論是音樂或劇情,盡皆令人為之震懾,久久不能言語。香港作家黃碧雲在看過電影《其後》之後寫下了同名小說,台灣作家賴香吟亦以長篇小說《其後:それから》指涉(refer)了夏目這部名著,大導演王家衛更是對梅林茂的音樂念念不忘,後來還請他為《花樣年華》、《一代宗師》操刀配樂,至今仍是彼此長期合作的重要夥伴。至於當年發行的《其後》電影原聲黑膠唱片,如今也早已絕版,成了文青蒐藏愛好者之間流傳競購的夢幻逸品。
除了文學,夏目漱石特別喜歡日本古美術和英國繪畫,亦曾在《少爺》、《我是貓》、《草枕》、《三四郎》、《夢十夜》、《心》等小說場景裡提及眾多畫家與畫作。此去經年,其累積的影響力遠當不僅只於此,更持續延伸至當代藝術、電影、動畫,甚至是人工智慧(AI)最新科技的實驗領域。
譬如2016年大阪大學石黑浩教授,便已率先帶領工程團隊研發製作出能夠跟觀眾進行簡單對話,並且現場朗讀小說《少爺》的「漱石智能型機器人」。動畫大師宮崎駿亦經常談到自己特別喜愛《草枕》這部小說,並且熟讀了夏目漱石全集,深受啟發。
像是《神隱少女》的湯屋建築,據稱便是參考了《少爺》提到的道後溫泉本館。另在《崖上的波妞》裡波妞的母親「海洋之母」(Gran Manmare)漂浮在海面的巨大形象,則是擷取《草枕》中提及英國畫家米萊(John Everett Millais)的名畫「奧菲莉亞」(Ophelia)。
現實中,人往往不僅未曾看透這個世界,連他們自身都無法看清。但小說家卻能通過小說創作,看到人類的處境。一如夏目漱石的文學作品,從過去到現在,仍然生猛地激盪著各個不同世代的審美體驗和情感共振,同時也是新時代靈感發掘的泉源活水。
▲ 漱石智能型機器人。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