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花蓮光復「Pasela'an 緩緩書屋」(下):心之所在,即是故鄉
▍上篇:
探訪花蓮光復「Pasela'an 緩緩書屋」(上):鐵道車站旁的秘密花園
台灣雖是一個多族群、多語言的移民社會,但在過去黨國體制禁說方言政策長期壓抑本土文化,乃至現今西方浪潮全球現代化的影響下,各族的原住民幾乎都面臨著語言與文化逐漸消失的困境。
所幸,近年來已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回到自己的故鄉,透過日常生活裡的身體力行,摸索著如何「成為原住民」(becoming indigenous)。甚至不乏有些原本生長在大都市的漢人,因嚮往原住民貼近大自然的傳統文化及生活方式,毅然選擇遷居到部落偏鄉長住。
位在花蓮光復車站旁,經過兩年的籌備整修,2021年初「Pasela'an 緩緩書屋」正式對外開張。基於對阿美族傳統文化與推廣閱讀的共同理念,因而在一起合夥經營書店的Awa(阿娃)劉于仙與Fali翁嬿婷,她們雖然都有著原住民的名字,但她們其實都不是阿美族人,可在日常生活的實踐態度和精神理念卻每每比「原住民」更「原住民」。
來自彰化和美、出身文大戲劇系科班的Awa(阿娃)劉于仙原本是熱愛舞蹈劇場工作的表演藝術家,因緣際會在2012年來到花蓮參加「冉而山劇場」舉辦的戲劇研習營,遂與當地阿美族太巴塱部落結下了深刻的緣分。之後更在此結識了一位「冉而山劇場」的歌手、同時也是她的終生伴侶―阿美族畫家Moli Kati(摩力.旮禾地),夫妻倆後來(2018年)還成立「Liso^so’你說說工作室」開始嘗試繪製、出版阿美語繪本計畫,並在兩年後(2020年)共同創作完成了一部講述早年(日治時期)阿美族人離鄉背井、搭乘火車前往天祥(今「太魯閣國家公園」內)開鑿山路的主題繪本《Talacowa Kamo循山》。
另一位書店合夥人Fali翁嬿婷則是自小成長於台北,就讀台大新聞研究所期間開始投身關注紀錄片領域,並且花費一年的時間,隻身前往中國走訪各省的紀錄片導演,撰成碩士論文《看見不能說的真相—探析當代中國獨立紀錄片現況》。
之後,她在2017年偶然參加了花蓮太巴塱部落祭儀,從此便對原住民傳統文化及古調歌謠深深著迷,甚至為了替一位部落裡的耆老——簡燕春阿嬤(Osay Hongay)灌錄製作專輯唱片,每天頻繁往返部落「盤撋」(puânn-nuá)交陪,更從台北移居到花蓮光復、成立「山嵐海燕文化工作室」,一邊到處接案拍攝紀錄片,一邊努力經營書店策劃各種活動。後來耆老還幫她取了一個阿美族名字「Fali」,意指像「風」一樣的女子。
唯有慢慢的,才能看見文化的精髓
自2022年之後,因為Fali比較忙碌,便將書店營運工作交給Awa,自己則是成為每個月固定支持的股東。
這段期間,由於Awa與Fali始終保持樂觀積極的態度,一點一滴地持續推展書店活動,讓「Pasela'an 緩緩書屋」漸漸聚集了一些來自各地不同族群、背景、年齡,而與她們擁有相同理念的合作夥伴。其中有的負責輪班看顧書店,有的則是幫忙書店承辦活動的宣傳聯繫和場地布置,或是擔綱活動現場的攝影紀錄,彼此協調整合、分工互助。
近年在採集保存阿美族古調的過程中,Awa與Fali發現在部落裡會唱古調的長輩已寥寥無幾,更讓她們體認到挽救阿美族古調的迫切責任。
早在「Pasela'an 緩緩書屋」創立之前,Fali翁嬿婷便已和花蓮太巴塱部落的青年會會長Kaniw Lo'oh陳建華共同合作經營「太巴塱Kapah部落客棧」民宿空間,並以此為據點、向「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提案申請經費舉辦「原住民創作歌謠史:黑膠唱片的年代」田野成果發表與部落歌謠放歌會等系列活動(2018年11月),邀請黑膠唱片收藏家徐睿楷(Eric Scheihagen)來到部落裡對談、播放早期(70年代)阿美族歌后盧靜子錄製的「台灣山地民謠」流行專輯。
到了書店正式開張之後,Fali又於今年(2022)三月和六月初邀請台北「古殿樂藏」留聲機講師王信凱在「Pasela'an 緩緩書屋」相繼舉辦了「透過民族音樂學―認識台灣歷史的聲音」,以及「在地傳統歌謠傳唱與音樂人才培育工作坊」等講座活動。
不同於一般唱片收藏家所關注的流行音樂面向,「古殿樂藏」殿主王信凱則是以分享1977年台灣第一位民族音樂學博士學者呂炳川錄製的《台灣原住民族——高砂族の音樂》歷史錄音唱片為重點,播放內容主要包括當時在阿美族太巴塱部落採集的〈豐年祭歌〉、〈飲酒歌〉、〈粟之除草歌〉、〈乞雨之歌〉、〈木材搬運之歌〉、〈獵人頭凱旋歸來之歌〉等曲目,兼談同一時期(1973年)日本音樂學者小泉文夫來台採集出版的《高砂族の歌》黑膠專輯,透過播放、聆聽、分享、回饋的過程,期盼能夠讓部落裡的年輕人重新接觸、感受,甚至再度學習、唱回當年這些老一輩長者所留下來的傳統古謠之聲。
此外,書店裡經常會出現一些花東地區少量出版的原住民音樂專輯,這些唱片通常是公部門製作的「非賣品」,一般在其他的書店通路也很難找到,比如花蓮縣政府發行《Radiw Sanay 就唱吧》系列唱片,內容包含在當地部落田野採集的傳統祭儀歌謠,對照重新編曲的音樂創作,可謂兼顧學術價值與藝術推廣之效。而在「Pasela'an 緩緩書屋」只要每個月花五百元支持書店,就能夠從書店換取這些絕版驚喜。
公部門體系應對「青年返鄉」多些支持與期待
如今隨著現代資本主義全球化加劇,資訊的流通快速而便利,連帶使得人的故鄉變得更多元更複雜。在某種程度上,許多人早已都是脫離了自己原生故鄉的「文化移民」。所謂的「族群認同」(Ethnic identity),不一定只有依靠血緣關係,只要你在思想上能夠認同當地(原住民)的傳統文化,甚至願意留在當地長住,讓自己成為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或是努力奉獻做友善當地的事、學習成為原住民的一份子。只要能使你內心安定的地方,那裡就是自己的新故鄉。
經歷疫情之後,短短不到三年的時間,「Pasela'an 緩緩書屋」從2019年底籌備整修,乃至2021年對外開放,綜觀其一路走來負責協辦或主辦的各類活動,包括阿美語繪本教學出版、燒陶製作、文學營講座、劇場研習、影像放映會、花東在地作物食材推廣、二手書交換、傳統歌謠復振工作坊、部落耆老教唱與青年學唱等,但凡只要涉及在地文化議題,服務內容幾乎是琳瑯滿目、無所不包,即使當天沒有開門營業,在緩緩書店的臉書粉絲頁上也都會固定協助宣傳轉發花東地區其他單位主辦的藝文活動展覽訊息。
一言以蔽之,整個書店就像是一台持續密集運轉的「文化發動機」,不斷地傳遞出一股熱情與活力,又彷彿不禁令人想起台灣古早時候兼營「寄藥包仔」、租售「尪仔冊」(漫畫)、同時還能隨時連繫街坊鄰里情誼的傳統社區「柑仔店」(Kám-á-tiàm),平日除了賣書、辦活動之外,也讓她們賺到了難得的「友誼」,還有濃濃的「人情味」。
及至今年四月底,Awa與Fali,以及一群在背後默默支持書店的夥伴們,在彼此互助合作之下,順利完成了「Pasela'an 緩緩書屋」的三年台鐵租約(2019-2022),並又簽下兩年的續約(2022-2024),儘管她們都有著共同的理念和意願,也期望書店本身能夠長期培植經營下去。惟令人遺憾的是,據台鐵方面表示,兩年後(2024)因該地所屬(花蓮)工務段要收回去,所以台鐵將不會再開標出租這幢老屋。也就是說,目前幾乎可以確定「Pasela'an 緩緩書屋」未來在這裡只能待兩年了。
站在公部門立場,隸屬交通部的台鐵,出於自身經濟利益考量來選擇承租對象和條件,原本無可厚非。然而,這幢位在光復車站旁的日式舊站長宿舍,自從2013年開標出租以來,中間一度換人接手經營至今,在這將近九年期間(2013-2022),完全只靠民間承租者自行出資負責修繕,把原先幾乎是搖搖欲墜、乏人問津的廢棄房舍,重新翻修成今日所見老屋重獲新生的樣貌。
換言之,台鐵單位除了近年因地震事故而曾給予部分補助修補裂掉的外圍磚牆之外,從頭到尾不僅幾乎沒有花費任何一毛錢協助整修老屋,反倒是每隔三年換簽續約時,或許讓主事者重新看見了老屋整修完後「煥然一新」的潛在價值,因此每回也都趁機調漲租金行情「三級跳」(從2013年起算的月租金額來看,2016年至2019年調漲66%,2019年至2022年調漲60%, 2022年至2024年調漲10%)。
近幾年「青年返鄉」已在台灣社會逐漸形成一股另類潮流,舉凡從事農作、創業轉型,或在偏鄉城鎮經營咖啡館、書店等,台鐵作為公部門體系的一份子,在不違背社會公義的原則下,理應儘量給予善意的支持。而非一昧採取不合理的承租條件,來對待這些有心耕耘地方文化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