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花蓮光復「Pasela'an 緩緩書屋」(上):鐵道車站旁的秘密花園
古人有句俗話:「燈下黑」,意指有些東西明明就「近在眼前」,卻因為人的視線總是會下意識地向外聚焦,反而對於最貼近的事物產生盲點,往往稍一不留神便會「忽視而過」。
相信對於許多初來乍到花蓮光復車站旁、經歷一番迷惘之後終於發現「Pasela'an 緩緩書屋」的人們來說,大概都不禁會有恍然大悟「啊!原來它就在這裡」的奇妙感覺。
街道上緩慢悠閒的時間感,與一旁疾駛而過的火車形成了極大的反差。儘管外頭周邊車水馬龍,卻又像是置身世外,一如經典奇幻電影《哈利波特》片中描述那個藏身在倫敦國王十字車站內、只有巫師才能夠通過的「九又四分之三」隱藏月台。沿著花東縱谷的鐵道,僅僅跨越一線之隔,便來到了隱蔽於車站後方的秘密花園。
最先吸引來訪者目光的,即是一片斑駁的圍牆,一旁高聳的麵包樹撐起綠蔭為老屋遮風避雨,牆上隱約可見白色粉筆樸拙地寫著幾個大字「緩々Pasela'an」,就像是這裡的主人有些低調、親和而又不帶一絲遮掩的素顏樣貌在跟大家打招呼。
此處「Pasela'an」,乃是阿美族語「休憩的地方」。從某種象徵意義而言,這裡不僅只是一間以原住民文化藝術(包含音樂、繪本、影像)為主題、販售出版書籍刊物,並且不定期舉辦各類推廣閱讀相關活動的獨立書店,同時亦可視為旅客造訪光復鄉時,能夠提供他們在此駐足、感受地方風土氣息的身心棲息地。
從原本廢棄的日式木造老屋,蛻變成為社區交流的閱讀聚落
日本殖民統治期間(1913年),台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最初在此設站,由於車站不遠處即是馬太鞍部落(Fata'an)阿美族人的傳統生活區域,隔著嘉農溪與東側的太巴塱部落(Tafalong)為鄰,因此命名「馬太鞍驛」(阿美族語「樹豆」之意),1937年更名為「上大和驛」。當時為了規劃站長宿舍,於是便在車站南側搭建一幢日式木造平房,即現今「Pasela'an 緩緩書屋」所在。
不久,旋又迎來國民政府改朝換代,其後數十年間再度經歷島內社會經濟環境的巨大變化,原本的日式舊宿舍也因不堪使用,以致長年荒廢任其傾頹。
直到2013年,來自宜蘭從事木工玩具創作的藝術家唐一秀,正想要在花蓮地區尋找一處租賃的工作室空間。原本就很喜歡老房子的她,在某個偶然的機緣下,發現了這幢位在光復車站旁的舊站長宿舍。由於不忍老屋荒廢,她便向台鐵承租下來,自己一人出錢出力,偶爾也會找些當地年輕人以「打工換宿」的方式一起幫忙,從屋內一樑一柱開始慢慢修繕,花費將近一年左右的翻修重整,大致上已將原本搖搖欲墜的老宅原貌復舊,後來每週也有固定時間開放預約參觀。
就這樣,唐一秀的木工藝術工作室大概維持了六年經營,及至2019年租約到期結束,她也希望有人能夠繼續善加使用這幢老屋,於是便找來當地的文史工作者――包括熱愛推廣原住民故事繪本和古調歌謠採集的Awa(阿娃)劉于仙,以及拍攝紀錄片長期關注阿美族傳統祭儀文化的Fali翁嬿婷兩人共同接手開設「Pasela'an 緩緩書屋」,歷經二年的籌備(其中有一位中央研究院民族所的余安邦老師陪伴書店走過艱辛的第一年)、整修廚房衛浴空間而重新落成。
他們先是配合花蓮原住民族部落大學在書店裡策畫了各式母語繪本課程,同時也接受花蓮縣文化局輔導成立「Pasela'an 閱讀角」,不定期與學校、社區、部落合作,陸續舉辦親子族語教育、原住民傳統歌謠工作坊、說故事人才培訓等活動,並設有推廣地方小農產業的展售平台。透過幾位有志一同的學校教師和在地返鄉青年彼此共識的協力合作,終於讓這處百年日式老宅再度匯集了人氣。
據統計,以往光復鄉的常住人口約一萬餘人,其中原住民約占半數。近年則隨著糖業和農業勢微,導致大量的青壯年人口外移,如今卻因為書店的存在,逐漸吸引一些年輕人重回故鄉而開始出現了改變的契機。
透過獨立選書,展現書店的文化能量與在地精神
愛書之人大抵都知道,僅從空間書架上的藏書及選書來看,往往就能窺探洞悉一家書店的靈魂。
漫步穿過庭園門前蜿蜒富於節奏的的踏腳石,來到隱身於車站祕境的「Pasela'an 緩緩書屋」店內,彷彿走進了一座擁有豐富生態的小型植物園。在這裡不僅能夠找到各類奇特多樣的書籍物種,同時也具有持續蒐藏、培育、展示、教育的作用。
舉凡許多關於原住民傳統文化、植物生態與地方文史題材的小眾刊物、繪本、小說,這些出版品類型通常在其他大城市的一般書店裡不易找到,其中不乏罕見的絕版書,但卻是「Pasela'an 緩緩書屋」重點陳列的特色書籍。譬如花蓮縣文化局發行《靈感之前,先田調》、《奇萊有誌》,以及阿美族語繪本《Talacowa Kamo循山》;台東縣桃源國民小學出版《布農族植物文化―解開布農族植物密碼》;國立屏東大學出版太魯閣族華語繪本《消失的織布》;作者林源祥獨立出版卑南族語中文對照、內容講述卑南族部落植物採集的音樂故事繪本《藍姆姆的記事本》;林務局出版阿美族神話故事繪本《樹上的魚―Lokot 鳥巢蕨》;註異文庫出版原住民神話結合台灣當代社會議題的奇幻小說《食肉目的謠唱》等。
在實際銷售方面,根據書店負責人Awa(阿娃)劉于仙的現場觀察,自從開店以來,「Pasela'an 緩緩書屋」賣得最好的就是《阿美族口傳文學集》和民族植物相關書籍了,包括像是講述阿美族野菜文化的 《台灣新野菜主義》,集結了太巴塱INA(阿美族語,意指媽媽,同時也是太陽)生活野菜知識和影像作品的《我的野菜集》,林務局出版《排灣族之植物利用》、《邦查米阿勞:東台灣阿美民族植物》、《鄒的植物書》,以及衛生福利部出版《台灣原住民族藥用植物彙編》等,據說這類書籍幾乎都是一上架後立即就被讀者搶購一空。
除此之外,今年(2022)暑假為配合花蓮縣文化局舉辦「蔗裡有田――糖分文學工作坊」活動,書店內還特別設置了「田甜甘蔗書專區」,諸如:青林出版洪義男繪本《甘蔗的滋味》;花蓮縣光復鄉公所出版繪本《大和.甜甜的所在》;花蓮縣文化局出版《甘蔗的名字》等,藉由規劃一系列主題式的圖文閱讀,結合田野調查採集、文學書寫,乃至與部落青年的對談,持續地探尋早年光復鄉糖廠時代的過往足跡,藉此重新感受對於在地農作植物的敬畏之心與感激之情。
對於「Pasela'an 緩緩書屋」合夥人Awa(阿娃)劉于仙和Fali翁嬿婷而言,「開書店」這件事雖然並不是她們原先所預期的生涯規劃,但正因為有了這個提供選書、藏書的空間,慢慢讓書店朝向一種自然有機生長的演化狀態,以致成為一個可以吸引大家來此聚集辦活動、甚至可以讓自己作夢的地方。
「每認識一本書,就像去認識一個人」,Fali翁嬿婷表示:「一本本的書也像是一顆顆種子,無論會不會發芽,先讀了、種下去之後再說」。
▍下篇:
探訪花蓮光復「Pasela'an 緩緩書屋」(下):心之所在,即是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