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的台灣史:張人模編撰《台灣山胞歌選》與林道生的〈花蓮港〉 | 李志銘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聲音的台灣史:張人模編撰《台灣山胞歌選》與林道生的〈花蓮港〉

1951年8月張人模和花師校長汪知亭共同編印《台灣山胞歌選》交付臺灣書店發行,書中收錄張人模採譜的阿美族民歌〈花蓮港〉。
 圖/作者翻拍自國家圖書館
1951年8月張人模和花師校長汪知亭共同編印《台灣山胞歌選》交付臺灣書店發行,書中收錄張人模採譜的阿美族民歌〈花蓮港〉。 圖/作者翻拍自國家圖書館

花蓮港呀,是個好地方!
好地方呀!青山綠水,春光明媚賽蘇杭
在那海邊看日出,水天一片景色輝煌
晚霞四起,牧童歌聲那樣悠揚

——〈花蓮港〉阿美族民歌/張人模記譜、賴恩繩作詞

過去描述「花蓮」地方山水風光的代表歌曲,最常被人提起的,主要有70年代民歌時期由楊弦譜曲、歌詞改編自楊牧同名詩作的〈帶你回花蓮〉,另還有更早之前(1967年)收錄在《郭子究合唱曲集》黑膠唱片裡的〈花蓮舞曲〉——此曲數十年來,儼然已成為好幾代花中校友至今仍不斷傳唱的時代記憶,以及長年深入原住民部落採集傳統歌謠的花蓮在地音樂教育家林道生編曲的〈花蓮港〉。

其中由林道生編寫的這首〈花蓮港〉,原曲旋律(素材)來自上世紀50年代初期任教於花蓮師範學校的合唱老師張人模所採集的阿美族民謠。

張人模與部落歌謠的相遇

當時,張人模剛從上海音專(主修作曲、副修小提琴)畢業來到台灣,任教於三年制的花蓮師範學校(簡稱「花師」),主要擔綱樂理及合唱課程。課堂上,他偶然聽到當地原住民學生唱起部落裡的歌謠,內心深受觸動,不禁直呼「怎有如此好聽的音樂」!於是就在下課後找來這些原住民學生到他學校宿舍裡唱歌。在聽歌的過程中,同時趕緊用紙筆把旋律記下。那時就讀花師二年級的林道生,偶爾也會過來幫忙聽歌記譜。

早在1947年12月2日《台灣新生報》即曾刊登一段張人模的訪談:「音樂先進們如能將鼻笛、弓琴、樹葉等原始樂器伴奏的山地民歌,改寫為管弦樂,必能登音樂大雅之堂」。

圖為1963年花蓮港開放為國際港典禮,花蓮阿美族人表演傳統舞蹈。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圖為1963年花蓮港開放為國際港典禮,花蓮阿美族人表演傳統舞蹈。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經過數年後,到了1951年8月,張人模將這些採集歌曲加以整理,和花師校長汪知亭共同編印《台灣山胞歌選》(第一集與第二集)交付臺灣書店發行,並由同在花師任教、杭州藝專出身的美術老師趙善逵繪製封面設計,列為「省立花蓮師範學校輔導叢書」,書中同時採用五線譜與簡譜兩種形式,並且配上部分宣揚國族意識(大中國主義)的漢文歌詞。

譬如開頭第一首〈花蓮港〉唱道:「花蓮港呀是個好地方,好地方呀,青山綠水風光明媚賽蘇杭......」,至今在阿美族部落裡的長輩幾乎都能唱,據說原始歌謠內容全都是聲詞。

另外《台灣山胞歌選》亦收錄有〈阿美族月舞歌〉、〈歌聲瀰漫了阿美村〉、〈抬木歌〉、〈農作舞曲〉、〈寂寞歌〉、〈慶豐收歌〉、〈墾荒歌〉共三十餘首歌曲,內容大多為描述花蓮在地原住民部落生活景象。

隨之,張人模又將其中十首歌曲重新編輯、由花蓮漢文書店及屏東天同出版社以簡譜印刷發行了《阿美大合唱》,同年(1951)並在花師舉辦演唱發表會,中國廣播公司也派員到花師錄製唱片。

後來林道生也受到恩師張人模的莫大影響,終其一生熱愛前往花蓮各地部落採集原住民歌謠、民間故事與神話傳說。

林道生也受到恩師張人模的莫大影響,終其一生熱愛前往花蓮各地部落採集原住民歌謠、民間故事與神話傳說。 圖/花蓮縣政府文化局
林道生也受到恩師張人模的莫大影響,終其一生熱愛前往花蓮各地部落採集原住民歌謠、民間故事與神話傳說。 圖/花蓮縣政府文化局

躲避白色恐怖,潛逃香港度餘生

回溯當年戒嚴時期的台灣,正值風聲鶴唳、人人自危的時代。張人模眼見身邊幾位朋友相繼遭密告成匪諜而「被失蹤」,他也因此心生恐懼,同時敏感地警覺「此地不宜久留」。

根據姜慧珍撰寫林道生的口述自傳《時代的回聲:林道生的人生樂章》詳述,1959年8月,張人模旋即藉著出差名義,連夜潛逃至香港。抵港初期,張人模化名「張逃民」寫文章,其後透過旅美音樂家兼語言學者李抱枕的推薦,在香港「中國音樂專科學校」任教,改名「張維」。

此外,為了避免牽連當時在台灣擔保他出國的兩位保證人(其中一位是他的得意門生——當時已在明禮國小教書的林道生,另一位則是他的至交好友——花中教師郭子究),並由香港方面作出張人模死亡的宣告。幾年後,張人模寫信給林道生,還以第三地轉寄躲過信件檢查,讓林道生知悉他還安好。

晚年的口述自傳裡,林道生回憶起這段「不足為外人道」的歷史往事:「張人模並非真正死亡的真相卻完全不敢讓郭子究知道,只怕為郭老師惹來禍端,看著郭老師難過,著實過意不去。」自此,張人模長年都在香港定居,直至80年代逝世。

原民歌手闖五燈獎,賦予經典歌曲新生命

1979年,來自花蓮秀林鄉太魯閣族的溫梅桂,邀請同在花蓮市信義教會「太光合唱團」擔任指導老師的賽德克族好友張秀美一起組隊報名參加台視「五燈獎」歌唱比賽,並告訴她希望將贏得的獎金,用來購買剛蓋好的教會椅子及裝設門窗。

1980年2月「海山唱片」發行《張秀美.溫梅桂(山地民歌)專輯》,唱片中收錄了兩人共同演唱的招牌曲目〈花蓮舞曲〉與〈花蓮港〉。 圖/作者收藏翻拍
1980年2月「海山唱片」發行《張秀美.溫梅桂(山地民歌)專輯》,唱片中收錄了兩人共同演唱的招牌曲目〈花蓮舞曲〉與〈花蓮港〉。 圖/作者收藏翻拍

於是乎,兩人即以原住民鮮艷的傳統服飾搭配嘹亮的完美和聲,演唱著充滿在地濃厚民族風格的〈花蓮舞曲〉和〈花蓮港〉等招牌曲目,就這樣一路過關斬將,最終順利登上五度五關寶座,張秀美與溫梅桂也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後來(1980年)甚至還出版了兩人共同錄製的「張秀美.溫梅桂(山地民歌)專輯」。

聆聽唱片中所收錄的〈花蓮舞曲〉與〈花蓮港〉,此後又隨著流行音樂不斷地傳唱,從而賦予這些經典歌曲全新的生命。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