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科系怎麼選?完美志願不存在,但一定要自己做決定!

聯合新聞網 曾麗心
大學科系怎麼選,始終是困擾著學子們的大難題。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又到了選填志願的季節,究竟要怎麼選擇大學科系,是困擾著許多學子的大難題。

媽媽說填法律系,以後當檢察官、做法官都好,可以受人尊敬……
爸爸說填電機系,以後當工程師、領分紅股票,收入才穩定……
阿嬤說填醫學系,家族裡有人當醫生,以後就不怕生病……
阿公說填甚麼科系都可以,去國外念書比較有前途,將來移民就靠你了……

發現了嗎?這些理由,都是「別人給的理由」,但是你自己又是怎麼想的呢?

兩個老師的故事

其中一位是我朋友,因為家中長輩都是教職,在家人強烈建議下,大學志願選擇了師範體系。但不巧的是,他畢業後就面臨台灣少子化的衝擊,在學校縮編的情況下,成為四處流浪的代課老師,當年父母口中的鐵飯碗如今變成一年一聘。

另一個老師是「Teach for Taiwan為台灣而教」的創辦人劉安婷,高中畢業那年,她同時獲得台大外文系、台大政治系以及美國多所大學入學資格。從普林斯頓大學畢業後,人人口中的高材生卻放棄「高薪前途」,毅然選擇回到台灣當老師,致力於改善台灣教育的不平等問題。

同樣都是選擇「當老師」,但卻是出自不同的動機;前者是「別人給了理由」,後者則是「自己找出意義」。

請試著回想一下,自己從小到大遇過決定困難的經驗,是否經常在做出選擇之後,還是會忍不住後悔?或是經常有種 「假如……或許……」的念頭盤旋在腦海中?其實答案很簡單,因為做決策的方法出了問題,決策時找了太多的「理由」,而且都是「別人給的理由」。

有沒有聽過這樣的故事:因為考了滿級分,依爸媽的要求填了醫學院,卻讀得苦悶憂鬱,勉強畢業卻也非真心熱愛醫療工作,當父母讚揚孩子「光耀門楣」時,孩子卻忍不住爆炸怒吼:

都是因為你們才「害」我變成這樣!

孩子聽了父母的指令,導致無法為自己的人生做決定,落得失意失志;父母為孩子的人生出太多意見,結果孩子一直「長不大」,爸媽老來還得天天為兒女瑣事操煩。

Teach For Taiwan致力於改善台灣教育不均等的問題。 圖/TFT提供

為自己創造理由

在民主社會,我們習慣用「多數決」來決定公共事務,但是,在你的人生中,你可以詢問關鍵重要人物的建議,但你絕不應該開放路人甲乙丙丁都來為你的人生出主意。參考了太多的他人建議,只會讓自己更加猶豫不決!

你必須「為自己創造理由」,創造你的詮釋和解讀,然後歸納出最適合自己的決定。

以筆者為例,我大學念廣電系,後來又去念了MBA,工作一段時間後又決定往臨床心理發展,所以我讀過傳播學院、商學院、還有理學院,對我來說每一次的轉換都是配合人生不同階段的發展需要,都是自己審慎評估後做出的決定。他人的意見對我來說,更是「參考」而非「背書」,不同的經歷只是跨領域間的「累積」,從來沒有「選錯」的疑慮,更不存在「後悔」或「可惜」。

你可以決定讀法律系,因為你想要追求公平、正義,或純粹覺得當法官很帥氣。你也可以決定讀商學院,因為你喜歡數字、分析,或純粹想要當老闆賺大錢。你可以決定唸師範體系,因為你喜歡小孩、教學,或只是想要有寒暑假而已。你也可以決定唸電機系,因為你喜歡科學、邏輯,或只是比較喜歡跟電腦互動。

即便以上可能有些「誤解」或「過度美好的想像」,但若你已經想清楚了,就下定決心吧!因為這是你的志願、你要念的大學,這是你的人生,只要你有理由,你可以決定自己要怎麼做。

然而,還是要提醒年輕的你,做決定真的不難;為自己的決定負責,才是最艱難的。

因為一旦自己做了決定,只有「你自己需要為你的決定負責」。搞砸的時候就沒有可以推卸責任的對象、沒有可以怪罪埋怨的人選。

所以,很多人才會四處求問,尋求他人的建議和認同,因為這樣子就算失敗了,也可以雙手一攤說:「都是OO叫我選這個的……都是因為OO我才這麼做的……」

那麼,要怎麼做才能做出正確又困難的決定? 這樣的抉擇,總是會不斷出現在我們人生中的各個階段:讀哪所大學、念哪個科系只是一個起頭;尋找工作時,該選擇哪一個家企業哪一個職位;挑選對象時,該選擇哪一個男孩或女孩;要不要結婚、要不要深造、要不要跳槽、要不要創業?人的一生就是不斷面臨種種重大又困難的抉擇。

多數人面對這樣困難的選擇時,可能會採取以下作法:詢問其他人的建議,再找出一個「多數人都感到正確且合理的決定」。

但這樣的決定真的是「完美的決定」嗎?

「完美」的決定並不存在

首先,建議你必須要先破除一個迷思:完美的決定根本不存在。

美籍學者張美露(Ruth Chang)的TED Talk中就直指:

我們往往誤解這些選項之中,一定有一個正確無誤,但事實是,根本沒有唯一完美的選項。

當你遇到所謂 「困難的決定」時,代表著你手上的兩個選項,無法簡單的用量化指標、邏輯或計算分析去立判高低優劣。因為若兩個選項可以簡單被量化,則問題的答案永遠只有三種:大(優)於、小(劣)於、或是等於(一樣)。例如金額高低、時間長短等,這些都是一目了然可得的答案,自然也不存在困難的決策。

但是困難的決定之所以困難,就在選項之間必定有些高低難辨的部分,且其中又存在難以量化的「價值觀差異」。因此,把多重條件列入評估比較分析後,你將發現所有選項 「沒有絕對的優劣之分」,更不存在 「最好的決定」。

於是,你必須認清一個事實:選項都很好、也都不完全好,無論你最終選了哪一個,它都不會是「完美」的方案,它更不會是「最好」的決定,但它應該會是一個「最適合」的選擇。

最好的志願也不存在

正在考慮志願的你,或許可以試著採取以下的作法:

  1. 先把選項一一列出:
  2. 列出各選項之優缺點,請包括可量化的與不可量化的;
  3. 開始用「刪去法」,將選項縮減至 「二選一」。 在刪減的過程中可以搜尋各種資料、參考他人經驗或建議;
  4. 評估最後兩個選項時,請把「自己」代入選項中,找出 「屬於自己的理由」;
  5. 接著,請把「時間」拉長,看看對兩個選項是否有所影響(時間長短可視決策本身來調整,如應徵公司的挑選,時間可以拉長至少5–10年;結婚對象的選擇,時間則要拉長到一輩子);
  6. 最後,做出自己的決定。

一旦作出選擇後,就要眼目專一。如同老生常談: 擇你所愛,愛你所擇。

撿石頭的故事大家可能都聽過,一直覺得自己手上的那顆石頭不夠大、想要換,結果把心力一直放在換石頭,最後卻是愈換愈小而已。又如買東西,已經買定後就不要再去比較價格,問出高了低了又如何? 既然做出了決定,就不要再反反覆覆,猶豫不決、三心二意的傷害比作出錯誤的決定更嚴重。

萬一,真的做錯決定呢?

就向前看吧!已經投入的時間心血,就是你的學習成本,只要有學到教訓,一切都不會是枉然。最怕是重蹈覆轍,因為猶豫後悔、反覆回想導致自己經常在相同的問題上反覆失腳,那才是最大的錯誤。心理學家也提出「反覆回想」(或譯反芻思考rumination )的習慣,絕對是有害心理健康的。

現在的你,或許仍猶豫著不知要填哪一個大學志願;相信我,這絕對不會是你人生中最大的難題。

所謂真正難題,是那種覆水難收、一去不返的決策,而大學,真的只是一個「開始」而已。

害怕選錯科系嗎? 沒關係,你還有千百種可以修正的機會,你可以去旁聽其他系的課、你可以選擇轉系轉學,你也可以等到研究所時再換科系,或等到進入職場後再轉換跑道、或是繼續進修。

所以,請不要害怕為自己做決定,請認真把握你人生中的第一個重大的「自主權」,不要輕易地交給別人代勞,並為自己挑選一個你可能喜歡、可能有興趣、可能只有一點了解但還不太有把握的科系。只要記住一件事:完美的科系不存在,最好的志願更不存在。

任何科系都有無聊到爆的必修課程,也都會有趣味充實的精彩選修。最棒的是,你要開始為自己的人生做選擇了,好好享受吧!

現在的你,或許仍猶豫著不知要填哪一個大學志願;相信我,這絕對不會是你人生中最大的...

曾麗心

非典型人生實踐者,從大眾傳播到MBA、從管理學到心理學,擅長跨領域整合...

曾麗心 大學選系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