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科太太募資炎上:比起捍衛「諮商」,更重要的是守護大眾心理健康

聯合新聞網 曾麗心
這幾日「理科太太的諮商筆記」募資課程備受各界矚目,理科太太憑藉其科學背景與行銷能...

這幾日「理科太太的諮商筆記」募資課程備受各界矚目,理科太太憑藉其科學背景與行銷能力,挾帶知識型網紅的高人氣,推出這個「諮商筆記」課程,短短數日已經募得超過新台幣五百萬元,對此提出批評與支持論述均有,這讓我們可以清楚看見,社會大眾確實對心理諮商不太了解、可能感到好奇,甚至存有需求。往好處想,隨著這次的事件炎上,或許將有助於社會大眾對於心理健康有更多的認識與重視。

經驗分享不行嗎?賣書可以,賣課程就不行嗎?

近年來有愈來愈多名人現身分享與提倡人們注重心理健康,吳念真、苦苓都曾分享自己罹患憂鬱症的經驗,分享他們從心理專業人士獲得的幫助。知名YouTuber阿滴在2021年也透過影片分享自己罹患憂鬱症並接受治療一年半的親身經歷。該影片一出,很多人表示受到阿滴的鼓舞與感動,阿滴真誠的現身說法,也讓人們對憂鬱症和相關治療方式有更多的認識。因此,意見領袖(KOL)的個人經驗分享,的確是受到歡迎與肯定的。

那理科太太為何不能也「經驗分享」呢?雖然完整課程內容還沒上線,不過光是單元簡介就「看起來」十分專業,不但有練習音頻、學員專屬討論區,還提供了「自評表」這個看似高度科學化的工具。整體看來,課程的包裝設計確實滿吸引人的,而且文案句句充滿感性訴求——「有我陪你」,卻又清楚強調沒有任何違反心理師法的可能性——「我不是心理師,我不能幫你諮商」。

目前心理專業界的憂慮似乎在於,大眾可能會把「諮商課程」跟「真正的心理諮商」加以混淆,尤其是那些對心理諮商實際樣貌不理解、毫無經驗、或是存有疑慮和懷有汙名意識者,他們說不定會太快的將一門諮商課程與心理諮商畫上等號,並在上過課程後自行推導出「心理諮商有效/無效」的結論。

這樣的課程廣告截至本文截稿已打動至少2,715人次購買,表示很多人還是想知道心理諮商究竟在做什麼?或是對理科太太為何要接受心理諮商感到好奇?從廣告文案中,我們不太能知道她最初是帶著什麼生命議題走進諮商室,但這也提醒了我們一件很重要的事,我們都不是理科太太,她個人的生命經驗與從心理諮商所獲得的幫助與學習,是難以一體適用於每個人的心理狀態與生活處境。

知名YouTuber阿滴在2021年透過影片分享自己罹患憂鬱症並接受治療一年半的...

「個案✕議題✕心理師✕治療取向」,帶出不同的療癒

心理諮商或是心理治療是極為個人與私密的過程,在諮商室中個案與臨床心理師或諮商心理師進行一對一的治療,可能進行對話晤談、採用一些評估工具、也可能會運用一些媒材進行互動,或是帶領個案進行呼吸、肌肉放鬆或是冥想等練習。

心理諮商也是一種雙向互動,是心理師與個案的「遭逢」(encounter)。個案會帶著各式各樣的經驗和議題來到諮商現場,可能是想要探索情緒、認識自我、性取向問題、人際與感情困擾、親子或夫妻關係衝突、拒學議題、生涯規劃、喪親失落、各式創傷經驗與自殺意念等。個案也可能會在諮商室中哭泣、憤怒、甚至可能做出自我傷害或是攻擊心理師的行為。在這個心理師與個案遭逢的情境中,總是有各種的投射、移情、澄清、同理、涵容、接納、關懷、叩問與反思等。

什麼樣的個案,帶著什麼樣的議題,遇到什麼樣的心理師,而心理師又熟悉什麼治療取向,這四個變項之間的交乘互動都會帶出不同的治療效果。因此,每個人接受心理諮商或治療的經驗都是獨一無二的。即便有些操作技術看似可以公式化,仍無法簡單沿用在不同人的身上,尤其有些重要的生命議題,是很難透過單向輸出式的演講或課程就可處理的。

但心理諮商或治療也是有限制的,首先它不可能一次見效或是快速有效,療癒的成果也會因人而異,更會隨著個人生命發展與經驗而動態變化。但,人們就連尋覓適合自己的髮型設計師都願意花一些時間和金錢試誤,更何況是找到一位促進自身心理健康的心理師,難道不值得花一些時間與金錢投資嗎?

心理諮商也是一種雙向互動,是心理師與個案的「遭逢」(encounter)。示意圖...

人們有心理照顧的需要,而網紅聽見了!

回到本次爭議點,從現階段發布的課程廣告中確實尚難看出有任何違法,只是難免有引人誤會的操作手法。不過,心理衛教或心理學知識本來就不是任何人專屬的領域,社會大眾若能擁有更豐富的心理健康知識絕對是美事一樁。

而且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的心理需求能夠被聽見並且被溫柔回應,如果經濟不允許、專業資源不可得,那總可以透過線上學習來「自我療癒」吧?因此我們或許該更加肯定這些願意花錢買課程的消費者,願意瞭解自己情緒與感受,學習照顧自己的心理健康。

事實上,一個知識型網紅分享科普知識本就不違法,但這類知識的分享也許只能作為心理識讀的基礎涵養。因此有心理專業工作者提出,若是個人真的有嚴重心理困擾,單憑幾堂課程也難以獲得改善,這樣的疑慮也讓理科太太這門課背負上道德責任,即便他從頭到尾都強調這只是經驗分享、也不會替人諮商。

但,心理諮商專業領域的守備與攻防,不應該只靠輿論和「道德風險」來警示大眾,更有賴政府法規的清楚界定與執行、專業工作者的推廣與介紹、使用者親身體驗過的口碑分享,才能讓更多人明白心理諮商或心理治療是一門專業工作,必須持有國家執照者才能從事。

但不巧的是,目前社會大眾對於心理諮商的印象依舊隱晦與感覺被污名化,人們大多不敢公開談論自己的心理健康狀態,更不敢提起自己接受過心理諮商或看過身心科。所以有興趣尋找諮商者總是面臨著資訊不對稱的問題,無法從身邊親友打聽探問,通常只能從網路資料去搜尋自認可信賴的資料或意見領袖作為參考,而這可能正是理科太太諮商筆記可能讓人願意花錢購買的主因了。

理科太太的諮商筆記正好可以當作一個入門參考,提供人們一個安全又簡便的管道來接觸與瞭解心理諮商,尤其對於那些正受苦於心理議題、但因種種限制而無法接受心理諮商者,一堂兩千元有找的線上課程,的確是一個平易近人的DIY選項。

心理諮商專業領域的守備與攻防,有賴政府法規的清楚界定與執行、專業工作者的推廣與介...

守護大眾的心理健康,而非捍衛「諮商」獨佔權力

網路上也有些人會以「反對知識霸權」或是「捍衛言論自由」來支持這類的「心理諮商課程」,認為心理專業工作者似乎過度緊張,購買課程的人有其需求與判斷依據,或許他們只是好奇理科太太自身的生命故事罷了。這是一個自由經濟市場,有人販賣,有人買單,一切在商言商,旁人又何需如此焦急?

筆者也聽聞朋友分享,「無照大師現象」在金融財經領域早已不是新聞,坊間許多投資課程老師根本一張專業證照都沒有,但能幫人賺錢就是可以吸引一票信眾。但是,我相信所有心理專業工作者此刻真正希望守護的是民眾的心理健康,而不是單純想要捍衛「諮商」兩個字的獨佔權力。

過去人們對接受心理諮商可能抱持著疑慮,擔心被視為「有病」或是無法安心與陌生人談論私密的個人問題,大眾對於心理諮商的印象可能仍多停留在神秘、昂貴、不知道有沒有效果等。但事實上已經有愈來愈多的心理健康資源進入社區與學校,也有很多免費的資源可以讓民眾利用,只是人們不知道。這也顯示政府與專業工作者還是有很多努力的空間。

圖為新北市府在新店及中和分別成立社區心理衛生中心,為民眾提供專業的心理諮商與個案...

因此我們也樂見有愈來愈多心理專業工作者投身推廣與衛教行動,無論是開立粉專、撰寫文章、上電視與Podcast等,讓心理專業被更多人認識與理解,也讓更多人明白,心理諮商/治療的博大精深。或許,趁著課程還沒正式上線,網紅與專業心理工作者與其彼此對立,更應該相互合作,無論是修改課程名稱、調整單元內容、或是於開課後進行更多的互動討論,相信一定可以帶來更多的心理衛生知識的普及與創造更好的療癒效果。

但,寫在最後,只靠「執照」來強調專業,總會遇到挑戰,更何況在身心靈的市場,從來都是充滿各種導師、師父、大師,打著各種名號、理論、學派,販售書籍、課程、演講等,理科太太不是第一個,也不會是最後一個。她賣的或許根本不是「諮商」,而是「希望」,因為這堂課程說明了「我不孤單」——知名網紅與很多其他線上的同學都跟我一樣有心理困擾,但我不用花太多錢,甚至不用鼓起勇氣走進諮商室。

與其跟隨網紅,不如試著走進諮商室

心理諮商/治療中最美好與精彩的「此時此刻」(Here and Now)的經驗,絕對是任何課程、演講、書籍中所難以複製與模擬的。寫到這裡,由衷還是希望更多人在這次事件後對心理諮商有更多的理解,而不是錯誤的想像。如果有機會,試著走進心理諮商室,享受一段專屬於你自己,獨一無二的心理諮商吧!

心理諮商/治療中最美好與精彩的「此時此刻」(Here and Now)的經驗,絕...

曾麗心

非典型人生實踐者,從大眾傳播到MBA、從管理學到心理學,擅長跨領域整合...

心理師 精神疾病 科普 時事觀察 曾麗心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