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賀歲片編年紀:「新春強檔」是如何產生的?

聯合新聞網 Pony 馬曼容
香港賀歲電影《2013我愛HK恭囍發財》在北角新光戲院大劇場舉行慈善首映。 圖/...

「賀歲」,顧名思義指的是「慶賀」新一「年歲」的到來,每戶人家以歡喜的心情迎接新年新氣象,家家戶戶也添滿春聯,冀望新一年能財源廣進。而對於電影而言,每年農曆新年的一月到二月,也被稱作「農曆檔期」,此檔期的電影主要以喜劇方式呈現,希望帶給觀眾好心情,也盼望闔家能藉此進戲院娛樂捧腹。

賀歲片鼻祖:許氏四傑

「賀歲片」最開始並不是一種電影類型,它是經過文化習俗和市場票房的演變疊加,才有此名稱的出現。賀歲片最早源自於香港,從許冠文所執導《摩登保標》開始,由當時蔚為影業龍頭的嘉禾出品,搭配早已在喜劇闖出名堂的許氏三兄弟。

從1974年的《鬼馬雙星》、《天才與白痴》(1975)、《半斤八兩》(1976)、《賣身契》(1978),這幾部皆由許冠文自編自導自演,其兄弟們許冠傑、許冠英、許冠武也參與演出執行(許氏四傑之一許冠武雖不出現於銀幕上,但時常任電影幕後策畫、執行導演),屢屢榮登該年香港電影票房冠軍。

1981年兄弟們續合作的《摩登保鏢》,因在香港農曆年檔期(1981年1月30日上映)大賣1800萬港幣(亦為該年香港電影票房冠軍),也讓電影圈嗅得前景——前有喜劇電影類型獲得觀眾緣的票房公式,後有除舊佈新闔家團聚的好時節——兩大元素的完美契合。

此後,始於香港的賀歲片,開始擴散到中國、台灣,甚至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有華人出現的地區幾乎會有賀歲片(檔期)的存在。在農曆年期間上映眾多喜劇電影,漸漸演變成一種另類的影視文化。不過認真區分,喜劇電影和賀歲電影依然有別。賀歲電影最主要的精神及其成立的條件在於「賀歲」,也就是電影中必須要有「慶賀、恭祝」的拜年動作或意圖。

雖然《摩登保鏢》被視為賀歲片(或稱農曆檔期喜劇電影)的先驅,然而就電影內容分析,當中並沒有達成所謂賀歲的目的,甚至並無出現一般我們對賀歲電影的既定印象,電影更沒有添加絲毫紅色喜氣元素如鞭炮、春聯等。這反映了坊間對於賀歲片的定義,多半出自於票房的大獲成功;另一方面,亦顯示《摩登保鏢》或許只是一部在農曆檔期大賣的喜劇電影。

▲ 《摩登保鏢》(1981)預告片。

▲ 《天才與白痴》(1975)預告片。

以吉祥話為電影片名

如果說香港是讓「賀歲片」一詞廣為流傳的起源地,那麼當我們回過頭看香港電影發展,就會發現賀歲電影早在三〇年代已有前人試圖作為。

根據香港電影資料館製作的香港電影片目,於1937年2月13日上映,由大觀聲片有限公司出品、湯曉丹執導的粵語電影《花開富貴》,是首部在片名上嘗試融入「賀歲」吉祥話的電影。雖然內容敘述一個家庭遺失彩票失而復得的故事,支線聚焦在愛情三角戀上,整體調性也並無賀歲如此喜氣歡樂。但以彩票獲得錢財的概念,卻早先於《富貴逼人》(1987)五十年就在電影裡出現。

除了《花開富貴》(1937),後續像《錢作怪》(1938)、《添丁發財》(1940)、《花好月圓》(1941)、《步步高陞》(1948)、《雙喜臨門》(1949)、《福祿壽全》(1950)、《皆大歡喜》(1951)、《陞官發財》(1951)、《如意吉祥》(1952)、《招財進寶》(1960)等多部,都因應農曆春節之際,以吉祥好運的片名為題。

不過,當時多數電影仍圍繞在「團圓」的主題,題材包括門當戶不對渴望成全的婚嫁、家庭不和睦的關係,又或事業上的疑難雜症。電影通過喜劇的方式,藉由「團圓」意象取代純粹「祝賀」的舉止。

六〇年代:粵劇戲曲、武俠片加入賀歲檔期

進入六〇年代,平均一年農曆檔期都有十部左右的電影上映,這段時間的粵語電影除了傳統喜劇,粵劇戲曲電影也加入行列,新馬師曾、任劍輝、鄧碧雲、梁醒波等人,皆成為家喻戶曉的戲曲紅星。

同時間,著名影業國泰電懋、邵氏兄弟電影公司,都會在春節期間推出電影,但大多拍的是國語電影,在情節精采觀眾買單下,也埋下粵語片漸於七〇年代沒落的斷層。

甚至於六〇年代後期,香港武俠片繼五〇年代黃飛鴻系列後再次興起,光是1969年的農曆檔期,邵氏就推出《豪俠傳》、《一劍情深》等武俠片佔據檔期。雖然1970年仍有為數不少的賀歲喜劇,如《雙喜臨門》、《恭喜發財》等,不過就在隔年,國泰電懋關掉電影部門,邵氏登上香港影業龍頭寶座,國語武俠片順勢成為農曆春節的主要票房來源。

▲ 《豪俠傳》(1969)預告片。

▲ 《七十二家房客》(1973)預告片。

七〇年代國語片興起,八〇年代確立「賀歲」概念

香港電影的七〇年代,是國語電影多產的時期,後續被視為粵語片復甦電影、楚原的《七十二家房客》成為1973年的唯二粵語片,卻也是邵氏影業首次結合旗下無線電影(TVB),聯手邵氏紅星,以「大堆頭」方式登場大銀幕,這部電影更在日後對香港賀歲電影影響深遠。

另一方面,邵氏員工鄒文懷等人離開邵氏籌組的嘉禾,不僅捧紅李小龍當道的武打片,也成功造就許氏三兄弟經典喜劇的賣座。然而,七〇至八〇年代間,農曆春節檔依然是刀光劍影、馬步功夫、奇情血案等題材的天下。

八〇年代之初,就是嘉禾出品的《摩登保鏢》在農曆檔期的大獲成功,許氏後自立門戶拍出《鐵板燒》(1984)、《合家歡》(1989)等賣座賀歲片,嘉禾也從《福星高照》到成龍動作喜劇的帶起。

喜劇,便開始成為此檔期的領軍類型,而賀歲片中的「賀歲」概念也逐漸形成。如新成立的新藝城影業,由黃百鳴、石天、麥嘉、泰迪羅賓、徐克等人組成的七人奮鬥坊,更嘗試多元類型題材,尤其在喜劇大為成功,如《歡樂神仙窩》、《最佳拍檔》系列、《恭喜發財》(1985),到杜琪峰的《八星報喜》(1988)。

曾與新藝城合作的高志森,也成就膾炙人口的《富貴逼人》系列。在新藝城於1991年結束後期,黃百鳴、徐克等人續打造出《家有喜事》(1992)、《花田喜事》(1993)、《金玉滿堂》(1995)。此外,1993年《東方不敗》、《射鵰英雄傳之東成西就》、《東方三俠》,更是每每稱為賀歲經典。

八、九〇年代的香港賀歲片,正值港片最鼎盛且百花齊放的時期,許多影片也開始在片尾加入恭賀新禧的拜年影像,更確立了賀歲片「賀歲」的概念與形象。

▲ 《最佳拍檔》(1982)預告片。

▲ 《東方三俠》(1993)預告片。

九〇年代:成龍、周星馳兩大賀歲招牌

成龍和周星馳,這兩個名字是九〇年代香港賀歲的招牌明星,也是刺激動作和戲謔詼諧的兩個代表。成龍與嘉禾聯手端出眾多動作喜劇,從《飛龍猛將》(1988)、《飛鷹計畫》(1991)、《城市獵人》(1993)到《醉拳2》(1994),1995年的《紅番區》更是在美國上映後大受好評,藉此讓成龍打入好萊塢市場。

周星馳則因《賭聖》的成功,也憑藉自身幽默的巧妙橋段,諸如《整蠱專家》(1991)、《逃學威龍三之龍過雞年》(1993)、《破壞之王》(1994)、《齊天大聖東/西遊記》(1995)、《鹿鼎大帝》(1996)、《喜劇之王》(1999)等片,明確的「周星星式」喜劇風格,更深植在觀眾的童年回憶裡。

千禧年後:香港電影沒落

然而,二十一世紀後,香港經過SARS風暴和2008年金融海嘯的洗禮,香港電影產量急遽下滑,縱使杜琪峰與韋家輝創辦的銀河映像,仍有《鍾無艷》(2001)、《百年好合》(2003)出品,2002年的《嚦咕嚦咕新年財》更是帶起後續港片的麻將風潮;擅於喜劇的韋家輝,也與一百年電影有限公司,合作《鬼馬狂想曲》(2004)、《喜馬拉亞星》(2005)、《最愛女人購物狂》(2006)等賀歲片,但品質和票房仍舊慘淡。

後期不論是《雀聖3自摸三百番》(2007)、《嚦咕嚦咕對對碰》(2007),再致敬結合無線電視台藝員的《七十二家租客》(2008)、《我愛HK開心萬歲》(2011)、《2012我愛HK喜上加囍》(2012)、《2013我愛HK恭喜發財》(2013);或是黃百鳴年年一部,試圖喚醒往昔賀歲巔峰的賀歲片,諸如《家有囍事2009》(2009)、《花田囍事2010》(2010)、《最強囍事》(2011)、《八星抱喜》(2012)、《百星廚房》(2013)、《六福喜事》(2014)、《浮華宴》(2015)等,但每一部的劇情內容大同小異,情節漏洞百出,笑點達不到共鳴,更加上粗製濫造且評價低落。即使多產,亦無法複製港產片黃金年代的成功模式。

▲ 《飛龍猛將》(1988)預告片。

▲ 《整蠱專家》(1991)預告片。

小結:中國電影崛起,中港合拍片當道

中國經濟起飛,電影實力也日漸攀升,想要投入拍攝港產片的需求更是降低,眾人都紛紛轉往合拍片市場尋求資金合作。因此,於2010年代後期,這些帶有香港元素的賀歲片,每部幾乎都是中港合拍片,如《西遊記》系列、《賭城風雲》系列、《金雞》系列、《決戰食神》、《功夫瑜珈》,連星爺正反兩極的《美人魚》亦都是合拍片。

即使自製港產一蹶不振,2018年港產賀歲片似乎有復甦的轉機,由脫口秀(棟篤笑)天王黃子華主演的《棟篤特工》,於農曆檔上映獲得港人支持,榮登2018年的香港電影票房冠軍。而即將到來的2019年賀歲檔期,縱使合拍片依舊當道,有成龍的《神探蒲松齡》、周星馳的《新喜劇之王》和麥兆輝的《廉政風雲:煙幕》掛帥。屬於港式笑料的香港賀歲片,亦有林敏驄的《如珠如寶》和彭浩翔的《恭喜八婆》加入,讓2019年的金豬年賀歲檔期比以往更有看頭。

▲ 《廉政風雲:煙幕》(2019)預告片。

Pony 馬曼容

1995年生,熱愛香港的台北人,著有PONY WORLD粉專與部落格。...

香港 影評 觀影賀歲 Pony 馬曼容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