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美國甜心到票房頭牌——懷念桃樂斯黛

聯合新聞網 陳煒智
《琵琶怨》劇照。 圖/維基共享

傳奇女星桃樂絲黛(Doris Day)日前與世長辭,高齡97歲。

桃樂絲黛影、歌、視三棲,晚年更致力動物保育慈善事業。不肯搭飛機遠行的她,幾乎為此失去受贈有「彩虹勳章」俗稱的美國甘迺迪中心最高榮譽(Kennedy Center Honors),此為美國華府甘迺迪中心自1978年起頒綬與表演藝術從業人員之最高榮譽,由美國總統親自頒發予受獎人,並於甘迺迪中心大歌劇院舉行華麗氣派的盛典。

高齡的桃樂絲黛雖不願親自領獎,而始終未能擠身受贈名單中,但每年春天,她都會到自家附近的廣播電台,向熱愛她的歌迷影迷朋友們,在空中一起歡度她的壽辰(4月3日)。

金髮雀斑歌后

想起孩提時候上兒童英文課程,唱歌學外語,「When I was just a little boy, I ask my mother what will I be……」錄音帶裡唱歌的大姊姊略帶沙啞的歌聲甜美可人,家母說她的名字叫「桃樂絲黛,Doris Day」。

「Day?」這個世界上居然有人的名字這麼好玩!幼小的心靈快速轉動著:「這個有好玩名字的大姊姊歌聲真好聽」。當時還不曉得她主演過電影呢。

後來終於知道電影片名叫《擒凶記》(The Man Who Knew Too Much),因緣際會找到了錄影帶看,小小年紀,電影看得一知半解,但絢爛的色彩,迂迴的劇情,還有高潮的倫敦皇家亞柏特廳音樂會,看得頭皮發麻,大呼過癮。但那首歌呢?

梳著一頭俏麗金色短髮的桃樂絲黛和詹姆斯史都華(James Stewart)飾演夫妻,帶著小兒子在摩洛哥度假,陰錯陽差被捲進國際間諜組織行動,以致小兒子被綁架,藉此威脅夫妻二人不得造次。

電影前半段,在豪華旅館裡,桃樂絲黛一邊協助兒子換上睡衣準備就寢,一邊帶著兒子唱起這首〈Whatever Will Be Will Be〉,不管世事多變化,未來的事該怎麼樣就會怎麼樣。

當媽的在故事裡的人物設定是退休歌星,一聲聲「Que Sera Sera」,兒子則吹起口哨應和。電影後半段,夫婦二人深入大使館營救愛子,桃樂絲黛坐在鋼琴前,扯開嗓子唱歌,不,不是唱,是吼。吼得在座來賓面面相覷,這哪是歌星該有的表演水準呢?

不過,桃樂絲黛就是有辦法駕馭這樣的劇情設計。她的演和唱,在此融為一體,不再是傳統歌舞片或文藝歌唱片裡的單曲加插。這裡的歌,是重要的戲劇元素,除了旋律歌詞,有張力,有情緒,有人物深度和動作目的。她懂。她唱得來,更演得來。

桃樂斯黛與Buddy Adler(左)及Tony Curtis(右)合影,攝於1...

▲ 《擒凶記》預告片。

不曾受過訓練的自然演技

桃樂絲黛在《擒凶記》裡的表演可圈可點,但就和同時期的《琵琶怨》(Love Me or Leave Me)一樣,未能獲得奧斯卡青睞。少了金獎入圍的加持,她「仍舊」就只能是個影歌雙棲的票房女星,來來回回在一部又一部的商業片裡打情罵俏,與此同時,更要展現一下美國甜心的笑容和歌聲。

電台駐唱歌手出身的她在1940年代後期「歌而優則演」,《北非諜影》(Casablanca)大導演邁可寇帝斯(Michael Curtiz)選中她參演電影,她還承認自己不曾受過任何正式的表演訓練。大導演對這樣的誠實態度更為激賞,他相信自己的眼光,更相信桃樂絲黛能憑著她乾淨、誠懇的性格特質,在大銀幕上發光發亮。

果不其然,從1948年開始,她搖身成為美國影壇商業片票房頭牌,尤其1959年《枕邊細語》(Pillow Talk)之後,她跟合演的洛赫遜(Rock Hudson)、東尼蘭道(Tony Randall),成為家喻戶曉的鐵三角組合。

一系列的閨房輕喜劇,部部叫座,影響更遍及全球,連華語影壇的邵氏公司都由導演陶秦,配上林黛、陳厚(有時還有胡金銓),打造多部風格類似的作品。

歌唱輕喜劇聖手

不過說真的,在演技之外,讓桃樂絲黛攀上「票房女星」巔峰地位的,還是她的正本戲路——輕喜劇電影。這些作品自然也要好好利用她的動人歌喉。有的會穿插歌曲,或者在片頭字幕安排「主題曲」,有的則直接規劃成歌舞片,或者改編百老匯名劇,讓桃樂絲黛領銜主演。也因為這樣,雖然她不曾真正登上百老匯舞台,每週八場主演大型音樂劇,在眾多戲迷心目中,她卻也絕對占有一席之地。

尤其前面提到的電影《琵琶怨》,為她量身打造的《珍妮的遭遇》(Calamity Jane),還有歡天喜地讓人笑到岔氣的《睡衣仙舞》(The Pajama Game)。

1. 琵琶怨(Love Me or Leave Me,1955)

《琵琶怨》不是歌舞喜劇,是1920年代百老匯傳奇女星露絲伊亭(Ruth Etting)的傳記電影。電影借題發揮,在悲戀故事、黑幫傳奇的主線情節之上,讓桃樂絲黛大展歌舞才華。

露絲伊亭的首本情殤名曲〈愛我或離開我〉(Love Me or Leave Me)、〈十分錢一支舞〉(Ten Cents a Dance),還有華麗動感的大型歌舞〈Shaking the Blues Away〉,精采連場,加上資深硬派男星詹姆斯賈克奈(James Cagney)搭檔主演,果真傳世佳作。

2. 珍妮的遭遇(Calamity Jane,1953)

《珍妮的遭遇》是華納公司繼百老匯改編《飛燕金槍》(Annie Get Your Gun)成功之後,特為桃樂絲黛打造的類似題材歌舞片。

同樣取材自美國西拓時期的傳奇女槍手,《飛燕》是安妮奧克利(Annie Oakley),《珍妮》則是人稱「災難阿珍」(Calamity Jane)的女保鑣。阿珍總是做男裝打扮,憑著神準槍法,往來護送驛馬車。她義助小鎮沙龍遠赴芝加哥禮聘知名女歌星到當地駐唱,卻引發連串笑料,弄到後來雙姝爭風吃醋,全鎮雞犬不寧。最終阿珍體悟到愛之真諦,原本錯配鴛鴦的局面才終於皆大歡喜,雙雙對對登上馬車蜜月旅行去也。

《珍妮》大玩男女性別刻板印象的逗趣元素,在好萊塢商業機巧的平衡之下,調理成詼諧而不低俗的輕喜劇,加上連台好歌,尤其阿珍體悟真愛一場,桃樂絲黛跨鞍下馬,在樹下拈著小花,唱起自己的〈暗戀〉(Secret Love)情愫,深情款款,一舉拿下奧斯卡最佳歌曲獎的寶座。

▲ 《琵琶怨》預告片。

▲ 《珍妮的遭遇》預告片。

3. 睡衣仙舞(The Pajama Game,1957)

比起《珍妮》,《睡衣仙舞》的劇情、歌曲和舞蹈之結合,更為紮實可喜。畢竟是百老匯賣座戲寶改編,原版導演喬治亞柏特(George Abbott)親自掌舵,原班人馬移師好萊塢,唯一新加入演員陣容的,就只有票房女星桃樂絲黛,取代了紐約舞台的珍妮斯佩吉(Janis Paige)。

話說當年桃樂絲黛剛出道時,佩吉是她參演電影的頭牌女星,如今她成熟為新的影壇小天后,由她接手佩吉的舞台演出,搬上銀幕,也算某種特別意義的「傳承」吧。

《睡衣仙舞》以1950年代方興未艾的工會活動和罷工威脅為主要「議題」,創作團隊卻以瘋狂暴笑的歌舞喜劇筆觸,寫出一段睡衣工廠裡的羅密歐與茱莉葉故事。

男的是工廠廠長,某種程度上代表資方,監督著廠裡所有工人,女的則是工會女幹部,時不時要出言爭取權益;如此一來一往,針鋒相對的火花竟幻化為愛情的赤燄,雙方為了工會爭取每小時加薪「7.5美分」而喧鬧不休,一邊鬧起罷工威脅,一邊還要歌舞談戀愛。日後成王成聖的大導演鮑伯佛西(Bob Fosse)在百老匯原典以及電影版本裡大展長才,打造出多支代表性的舞步,由此步上青雲。

桃樂絲黛在片中和百老匯出身的男主角約翰瑞特(John Raitt)有多首厲害得嚇嚇叫的超級金曲。抒情歌〈Hey, There〉先由男主角唱出,是廠長在用錄音筆紀錄繁多公務備忘錄時,留給自己的醒世箴言,提醒自己別被愛情沖昏了頭。

一遍錄完,倒帶重聽,沉陷情網的自己又再度和那個清醒的、錄製備忘箴言的聲音兩相對唱,效果滿分。在電影後段,女主角和男主角大吵一架,面對鏡子,也再度唱起這首醒世之歌,但身陷情網難以自拔,這次沒有對唱,只有無止盡的內心小劇場。

還有一首〈男生愛女生〉(There Once Was a Man)的對唱,當年百老匯首演時的轟動場面,在劇場史上留下精采的紀錄。全曲以美式西部民謠、放牛山歌hillbilly式真假音轉換的唱腔,讓男女主角互相競歌,唱著到底男生女生誰比較愛誰。

紐約首演當晚,一曲既罷,觀眾暴動,掌聲、歡呼聲不絕於耳,不肯讓戲繼續演下去,逼得在後台換裝的約翰瑞特輕衫走到台前向觀眾答禮,大家這才心滿意足。

電影裡,桃樂絲黛和約翰瑞特重現百老匯舞台的原版編舞,在一來一往的對峙中,動作和反應(action/reaction)相互拋接,逼上興奮的懸崖高峰,男女情歌對唱寫到這種地步,也簡直就是一代絕唱了!

一代傳奇與世長辭,草成一篇,聊以為誌。向那個永遠活在歌聲和銀幕裡、俏麗金髮的雀斑姑娘獻上敬意和滿滿的愛。感謝桃樂絲黛留給我們的音樂、表演,還有無窮無盡的慈善。

▲ 《睡衣仙舞》開場片段。

陳煒智

Edwin W. Chen,自由撰稿人,電影史研究者,亦為編劇、作詞、...

影評 陳煒智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