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恭豪/提升「量」,兼顧「質」:社會住宅是居住正義的最佳解方

聯合新聞網 OURs 都市改革組織
圖為新北林口世大運選手村,改為社會住宅將吸引數千人進住。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臺灣高度都市化的環境下,縱使整體房屋存量充足,卻呈現分配不均的現象。因此不難發現,愈是緊鄰都市的地區,房屋需求愈大,價格理所當然地高得嚇人。也因為都市地區有較好的發展機會,讓不少年輕的勞動人口選擇移居都市,並同時承受壓迫的居住環境與生活品質。

社會住宅的興辦,不僅給予年輕的勞動人口有個安身立命的環境,在面對臺灣愈來愈快速的人口結構變遷、經濟分配不均同時,更能回應各族群的居住需求,例如龐大的高齡人口、社會弱勢群體等等。在未來可預見的變遷下,社會住宅就像是站在一個轉捩點,扮演著關鍵的推動角色,執政者若能同時提升「量」與兼顧「質」,望可真正落實居住正義的理念。

無論是社會的各項福利政策推動,穩定且合理成長的青壯年人口,是支撐整體制度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內政部的統計資料顯示,以興隆住宅為例,近兩年誕生20名寶寶、13對結婚,其結婚率與生育率甚至高於全國平均值。

看到這裡,大多數人不難推論出,住在社會住宅,可減輕年輕人的居住壓力,進而有意願成家立業、生育子女。另一方面,除了直接減少房租壓力,社會住宅甚至提供友善的托育空間、公共設施與相當的社會支持。因此我們都應肯認:居住權對人們的生活至關重要。

提升「量」:TOD+EOD,創造雙贏

「社會住宅就是要努力蓋、用力蓋!」前臺北市都市發展局長林洲民說道。

就長期而言,臺灣對於住宅的需求,或許會因少子化及人口的成長降緩而逐漸減少。但以中短期來看,目前對於居住的需求仍相當迫切。放眼全球各先進國家的社會住宅存量比例,我們仍稍嫌不足。地狹人稠又高度都市化的臺灣,該如何在高昂的土地取得成本中,興辦出一定存量的社會住宅呢?

林洲民表示,透過先前市府首創的EOD(5E Oriented Development)策略,這個包含教育(Education)、都市進化(Evolution)、經濟(Economy)、生態(Ecology)、公平(Equity)等原則導向之都市發展理念,可將鄰近的公有建物整合,成為具有多目標使用的建築物。此外,也搭配TOD(Transit Oriented Development),以大眾運輸為導向的開發,可藉由容積獎勵,取得相當比例的社會住宅。

換句話說,若公有土地與建物(如機關用地與學校用地)透過有償取得,不占過多財政支出,甚至成為市府的財產,之後再交由民間興辦新建或改建住宅,進而取得部分的社會住宅。這不僅降低了市府取得成本,也同時帶動民間如水泥、鋼筋等產業鏈的發展,促進更多的公共設施服務設立、整合,創造雙贏局面。

學校不僅是提供公共服務最核心的場域,也具有影響社區、緊急避難空間的特色。透過EOD的手段整合用地,是都市發展未來10至20年的重要策略。土地不斷整合與釋出,社會住宅與公共服務不斷供給,可創造更多都市居住正義的動能,公共設施的配置也更均質化。

圖為新北市三峽國光段青年社會住宅實品屋。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兼顧「質」:不只是社會住宅,更是環保典範

過往人們在房子住久了之後,就會找裝潢師傅全部拆掉,重新佈置一個新的居住環境,或是乾脆找建築師「打掉重練」,這些單一的線性經濟模式,浪費了不少資源。

建材銀行是循環經濟運用在社會住宅中的新穎概念,讓社會住宅所產生的廢棄物再利用,可替換的居住設施也能減少裝潢成本等等。循環經濟上游的廢棄物或許是下游產業的生產原料,而建材銀行的概念,即是讓廢棄物循環再利用,進而減少工業製造對環境的破壞。

林洲民提到,循環經濟的應用落實在社會住宅並不難,例如將捷運共構宅上每日排出的廢棄用水,導引到地下的捷運車站用來清洗車廂;社會住宅內的家具與家電都是用出租的概念,讓下一位承租的租戶可以持續使用、減少購買。

為減少牆壁因年久汙損必須重新粉刷的成本,在相同的營建價格內,改採拋光石英磚,不僅維持美觀,也可減少後續保養維護的管理成本。「我們希望可以用品質來顛覆大家對於社會住宅的既定印象。」林洲民充滿信心地說。

社會住宅是最佳解方嗎?

社會住宅在臺北市推動興建期間,林洲民主持過大大小小的說明會,但往往會被許多在地居民帶頭抗議。其抗議理由不外乎認為社會住宅會影響周邊的房價,以及擔心周遭設施的供給問題。事實上研究資料顯示,臺北市的房價並不會因社會住宅的興建而拉低價格,反而在某些情況甚至有助於當地房地產發展及公共設施的完善。1

因此,社會溝通其實才是最難的部份。例如舉辦說明會時,在場居民大多都是持反對意見者,真正的支持者反而不會出現在會場中,正反雙方的人數懸殊,難以制衡彼此,更難以建立溝通的橋樑。另外,要如何興建出同時符合當地居民需求,又能提升市政效率的社會住宅,也是兩難。除了讓專業團隊進入,由上而下參與社會住宅的興辦;又要由下而上傾聽當地的需求,並兼顧以人為本的配置。

現行住宅補貼方案之效益分析。 表/取自OURs都市改革組織「2018六都大選民間...

若以現行住宅補貼的模式——一是興建社會住宅;二是租金補貼;三是包租代管——來看,較為值得肯認的是興建社會住宅。社會住宅除了具有自償性較佳的特性,也可同時提升當地區域的發展,例如公共設施的服務、托嬰、銀髮照護等等,再以「可負擔租金」的精神,將租金補貼作為輔助方案。

社會住宅或許短期內會讓政府財政壓力稍大,但長期來看是相當划算的,原因在於相較其他兩種模式,社會住宅具有成本回收的機制。因此長期來看,社會住宅不僅可減緩政府長期冗重的財政負擔,也可促進區域的公共服務設置。期望有天,社會住宅能成為臺灣人居住正義與生活品質的象徵。

圖為台中東區尚武段社會住宅,是目前台中戶數最大的社宅案之一,共802戶。 圖/聯...

OURs 都市改革組織

台灣第一個以都市空間改造、政策議題批判為主軸的非政府組織、非營利組織,...

公共政策 居住正義 社會福利 社會住宅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