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熱就不要進廚房?新聞編輯室也需要同理心嗎?
我已經不記得他的名字了,但誤植訊息的自責和編輯嚴厲責罵的恐懼,卻在腦中揮之不去。
在報導流轉中,如何安置記者的情緒?
《尼曼報告》(Nieman Report,為哈佛大學尼曼新聞基金會出版刊物)專欄作者Dilshad D. Ali憶及當年就讀馬里蘭大學學院市分校(University of Maryland at College Park)新聞學院時,曾於《巴爾的摩太陽報》(The Baltimore Sun)實習。
當時,她負責伊斯蘭宰牲節(Eid al-Adha)動物獻祭的報導,以及當地穆斯林農場、企業如何進行儀式。該文刊登後,她本滿心期待收到讀者回饋,怎料她卻犯了全天下記者都曾犯的錯——拼錯受訪者的姓名。
誤植不實資訊是新聞業中最忌諱的,犯錯的羞辱感驅使她在往後的職涯中,不曾忘記再三確認受訪者姓名和資訊的正確性。Dilshad D. Ali也因此意識到記者心理狀態的重要,尤其身為有色人種是否因處理相關議題情緒過載,皆仰賴媒體機構和編輯發揮同理心,成為文字工作者們的後盾。
Dilshad D. Ali的遭遇是每位文字工作者的日常,記者向來被要求產出完美零失誤的報導、全盤接受編輯對於文章的指正,還得做好情緒管理、不容許任何藉口。所謂「嚴師出高徒」,記者和直屬編輯間的關係一直以來都是戰戰兢兢的。
這樣根深蒂固的觀念,導至Dilshad D. Ali多年後替《伊斯蘭在線》(Islam Online)撰寫911事件後報導時,不曾向編輯表明她對人身安全的擔憂。假使她在報導反穆斯林的偏見中表現出糾結情緒,恐會換得編輯的一句「怕熱就不要進廚房」。
過去,新聞學院沒有教導管理者該如何權衡讚賞與責罰並照料到記者的情緒,儘管進入職場數十年,亦不曾有人告訴記者正視並適度表達情緒,編輯也不知道該如何同理上述情況。
報導人性化:記者非機器,不應剝奪感受的權利
如今Dilshad D. Ali成為穆斯林女性部落格《Haute Hijab》的編輯,管理線上新聞編輯室,強調穆斯林婦女和社群的全面報導。除了《Haute Hijab》的自家作者,該團隊另有四位女性穆斯林自由記者,其中一名是黑人。她也因此包攬大多數黑人穆斯林女性議題,有的是自主選擇,有的則是出於必要。
為保障記者的心理狀態,Dilshad D. Ali每月會和作者晤談。她認為記者並非機器,必須將他們的情緒和心理健康放在第一順位。若蔑視記者的情緒,就是在剝奪他們感受的權利,也阻礙報導更加「人性化」。
新聞工作者在採訪、編輯中產生情緒是人之常情,越是能夠掌握情緒,越能深入敘事、完善報導、創造富有影響力的文字。事前,編輯也應和文字工作者溝通,確保他們可以接受報導方向。只要理由正當,記者可以拒絕他必須妥協、不適應或情緒過載的任務。
儘管有時記者對於被指派的報導感到掙扎或兩難,但這也是新聞工作無可避免的本質。身為新聞從業人員能做的,就是建立更善解人意、誠信及紮實的新聞編輯室,說更優質的故事。
情緒的重量!同理心真的有幫助
隨著黑人民權運動「Black Lives Matter」聲勢漸大、敏感議題持續登上版面,記者們面臨許多困境,其中包含Dilshad D. Ali在內不少文字工作者,身為穆斯林女性族群,在處理種族、仇外心理、伊斯蘭恐懼、對女性施暴行為等報導時,必須承擔情緒的重量。
和絕大多數媒體一樣,Dilshad D. Ali的團隊擴大報導Black Lives Matter運動,聚焦於喬治.佛洛伊德(George Floyd)死後,黑人穆斯林遭遇的困境。身為新聞媒體被賦予了責任和力量,Dilshad D. Ali不斷挖掘黑人穆斯林議題,不願只是追隨抗爭運動、跟風報導。
美國新聞協會(American Press Institute)在一篇研究中指出,同理心能夠幫助記者看見被忽視的社群或議題,也能消弭新聞編輯室和弱勢社群間的隔閡,解決記者和消息來源間的不當互動、單一角度的故事選擇、新聞編輯室的人員縮編等問題。此外,媒體更應同理新聞工作者,尤其是當有色人種記者必須報導自己群體相關議題時所承擔的壓力。
美國全國黑人記者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 of Black Journalists)主席、芝加哥CBS2調查記者Dorothy Tucker在《華盛頓郵報》中撰文寫道,即便她因「天生皮膚比較黑」而面臨風險,仍無法阻止她從事新聞工作。
我們在工作中保持冷靜,但離開工作崗位後,我們都難忍淚水、不斷祈禱、盼望著,並處理自身失望、憤怒的情緒。
對於新聞自由的攻擊固然令人沮喪,但你能想像同時背負新聞使命和黝黑皮膚的恐懼嗎?
(原文授權轉載自「卓越新聞電子報」,原標題為〈怕熱就不要進廚房?新聞編輯室也需要同理心嗎?〉。)
|延伸閱讀|
參考資料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