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黃色小鴨看臺灣文創之發展

聯合新聞網

在今年秋天之前,大多數國人對黃色小鴨(Rubber Duck)的印象,恐怕仍停留在孩提時代的浴缸玩具的階段。直到碩大無比的橡皮鴨屹立於高雄光榮碼頭之際,才讓人感受到它既可愛又突兀的魅力。當然,少不了還有背後龐大的商業利益。

由荷蘭概念藝術家霍夫曼(Florentijin Hofman)所設計的黃色小鴨,一路從香港、高雄、桃園游到了基隆。十八公尺高的黃色小鴨進入我們的視野,靜靜停泊在港灣一隅,它還是那麼的可愛,但是被外界所加諸於身上的複雜形象,卻讓這個藝術計畫(或者我們說文創商品)開始有些變調。

因為,大家等到的不是一場精心規劃的文化饗宴,卻親眼目睹了充滿商業色彩的商品銷售與展演大秀,甚至是在媒體所引爆的前策展團隊與藝術家霍夫曼之間的口水戰,讓許多原本引頸期盼的朋友們開始感到失望,甚至無所適從。

或許是新鮮感已失,也可能是連日陰雨的關係,攜老偕幼、全家出遊的畫面不復見,基隆港邊原本預計熱鬧沸騰的場面,也變得有些冷清

主辦單位的美意頓時被抹煞了,黃色小鴨淪為整個荒謬時空中的配角,原本期待的大量遊客變得稀稀落落,帶動基隆觀光的夢想也落空了,自然也就更談不上「療癒人心」這四個字了。

而地主基隆,也失去了一個藉黃色小鴨重新吸引大眾關愛眼神的契機。

雖然霍夫曼未曾在臺灣申請黃色小鴨的註冊商標,但滿坑滿谷的小鴨產品即使沒有仿冒侵權的問題,也讓人開始覺得審美疲勞。大眾的評價也一路下滑,從最早的可愛、討喜,逐漸變得冷感。

我在Facebook上頭,便看到有網友說「小鴨沾染濃厚的商業氣息,一點都不療癒!」

「呵,不就只是放大尺寸的橡皮鴨而已嗎?」這陣子,常看到有人這樣質疑,但我得說每個人看到的黃色小鴨,都映射出自己內心彼岸的景象。誠然,我們可以有不同的解讀,但不應該只看到表象,卻不探究內在的成因。

最近的黃色小鴨風波,讓我聯想起同樣也是熱門話題的文化創意產業。近年來,文化創意正夯,但我們看到政府在扶植文創產業的過程中,似乎只著重於砸錢蓋場館或斥資舉辦大型展演,卻鮮少結合產官學界的力量,去探究更深層的意涵。

也許,蓋場館比較可能「被看見」,而斥資舉辦大型展演活動,也容易達到高層所擬定的KPI(包括參展廠商數、參觀人數等)——但如果沒有完整的文創政策和執行計畫,這一切也可能變調,甚至只是不切實際的紙上談兵。

想想霍夫曼的黃色小鴨為何會吸引人?臺灣人固然喜歡追求流行,但這絕對不只是「外國的和尚會唸經」,更不是單單懂得行銷或包裝,就可以讓大家買單!雖然有學者戲稱文創產業擅長「買空賣空」,但我們不難想像這裡面有多少的細節。

霍夫曼接受媒體採訪時,曾經提到他小時候就著迷於龐然大物,所以腦海中總是不時出現大尺寸的幻想,後來終於逐步將夢想付諸實踐,也才把我們兒時都玩過的浴缸玩具小鴨鴨,變成一項舉世聞名的藝術品。

如果把黃色小鴨視為是一項文創商品,它的魅力絕對不止於可愛的造型或是大尺寸的外觀。一如劉石庵老師在聯合報民意論壇所提到的,除了「可愛感」、「壯觀感」、「稀奇感」,還有與周邊環境的「突兀感」與「不協調感」,才造就了風靡全球的黃色小鴨。

毫無疑問,任何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創意和巧思。持平來說,原策展團隊所設計的「歡樂鴨」、「招財鴨」,因為加入了中華文化的色彩,自然也有其賣點。只是和霍夫曼的設計概念大異其趣,自然不適合一體適用。與其從法律面來規範,倒不如回歸文化創意本身的脈絡。

如果大家有機會造訪霍夫曼的官方網站,我們可以看到他歷年來所創作的各種藝術品,不只有碩大的黃色小鴨,還有各式各樣的創作。從這些藝術專案,我們可以更完整的理解霍夫曼的創意和理念。

他擅長用巨大的展示藝術來說故事,好比2011年時他在荷蘭曾展出的「瞭望兔」(Lookout Rabbit),這個高達十二公尺的巨兔雕塑矗立在原野中,鼻尖還頂了一個小紅球。

在展覽期間,「瞭望兔」融入了荷蘭豐富的地景之中,遊客可以進入「瞭望兔」的內部,甚至從兔眼的位置向外張望,看著遠方的瓦爾河靜靜流淌,會有一種「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覺。仔細想想,這幅畫面不也極其有趣?

黃色小鴨和文創之間的關係,不僅止於那一個個可愛的衍生商品,更在於背後的故事和寓意,可否被完整解讀?臺灣的文創產業還在發展當中,面對這個需要匯聚無比創意與智慧的新興產業,我們亟需更多的創作能量,以及來自社會大眾更多的溝通、尊重與包容。

黃色小鴨來臺,希望不只是撫慰大家受到創傷的心靈,更期盼可以為本地的文創發展史寫下一段註腳。

一如霍夫曼所言,「我想讓人們慢下腳步,讓他們重新用新鮮的眼光看周遭世界。」也許等天氣好一點,我們可以去基隆看看小鴨,重新探索我們熟悉的寶島吧!

當然,如果您願意安排時間走訪基隆的話,也別忘了順便探訪當地精采的文史風貌哦!

Vista

Vista來自風城新竹,現居臺北市,悠遊於網路、媒體與科技產業,曾任《...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