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勇氣心理學,就從「見怪就是怪」開始

聯合新聞網 WaCow
圖/Hartwig HKD(CC BY-ND 2.0)

最近台灣書市很特別,各類讓人眼睛畫到脫窗的著色本盤據各大排行榜,長期待在榜上的還有心理學家「阿德勒」相關著作,其中《被討厭的勇氣》《接受不完美的勇氣》等書籍掀起「勇氣心理學」的討論熱潮。這幾本熱銷書並非阿德勒原著,而是幾位日本作家分別針對主題,重新挑選阿德勒相關言論再加以說明詮釋的書籍;或許是日本社會氛圍與群體至上的文化和台灣現況有些類似,從銷售成績可窺見讀者們對書中的解析評論心有戚戚焉。

一方面我們遁入封閉的繽紛世界裡自我療癒,另一方面期許自己面對人生的各類問題時能拋開包袱做自己,然而現實生活裡實踐不易,自我期許有可能變成自我打擊,極大的落差又讓我們得找尋一方天地喘息。

這樣的循環實在稱不上是正面,一句台灣社會生病了反而能讓自己輕鬆一點。

這讓我回想起曾與一位資深長輩的對話,這位職場前輩難得和我共進午餐,聽我叨叨訴說、忿忿不平地描述職場裡的各種怪象,他開口問我:

「妳出社會幾年啦?」

「快12年啦!」我心想幹嘛問這個問題。

「那怎麼還沒『見怪不怪』呢?這些事情很多地方都會發生,應該早就知道了,也許再過幾年妳就會習慣了。」這位長輩反而覺得我很「奇怪」,怎麼到現在還像個社會新鮮人一樣。

「也許我一輩子都不會習慣吧。」我還記得當時說過的話。

漸漸地,我感受到越來越多類似的情況,總之一副「見怪不怪」的樣子比較像「見過世面」的老江湖,雲淡風輕地處理方式不但讓人以為高深莫測,實際上也真能省掉不少麻煩。

於是「見怪不怪」的「怪」始終未獲得任何改善。

「見怪不怪」的「怪」也造就另一種反淘汰——淘汰任何對「怪」有感受的人。

有能力解決「怪」的人,也因為大多數人的見怪不怪,而開始感到麻木不仁。

不論是因為明哲保身還是自認渺小,當我們共同忽略身旁不合理的現象,這些現象就會不斷累積、加重力道以獲取我們的注意,就像是被忽略的孩子般越吵越大聲。

因此,當我們對沒事待在公司裝加班見怪不怪,最終怪象反映在家庭功能的瓦解崩壞,衍伸出少年幫派的快速成長甚至是離婚率的增加。

當我們對濫用醫療資源的就醫行為見怪不怪,最終得到的是巨大的健保黑洞、國外藥商無法低價競爭而退出,導致台灣人用藥品質急速惡化。

當我們對違規停車、危險駕駛行為見怪不怪,最後有可能是交通意外頻傳、駕駛情緒惡劣、動不動就爆口角想砍人,所以每台車現在都裝了行車紀錄器。

當我們對各種關說特權見怪不怪,就會發生民代去急診室對醫生揮拳、到台電「押人」到自己選區復電,最後導致所有制度體系無法正常運作。

當我們對民眾陳情抗議開始見怪不怪,那麼他們也只能突破封鎖佔領大樓、爬上高架自殺自焚,用更激烈的手段爭取回應。

例子不勝枚舉。對各種奇怪的現象解釋成「民俗風情」、「人情文化」,或者乾脆別過頭去撇清責任,的確是最省事安全的做法,所有的見怪不怪也成為製造連環怪象的幫兇,我們實在沒有資格抱怨「台灣社會怎麼生病了」。

想實踐勇氣心理學,不妨就從日常生活的「見怪就是怪」開始。身處在職場社會裡,每個人都有分工角色,輕易地見怪不怪只是把責任推到其他人身上,無形中誘使更多人一起眼不見為淨。

請訓練自己「當責」,追究每一件讓自己感到不舒服的事情,同時這也等於向他人「究責」。一個群體可以沒有英明的領導人,卻不能沒有想追求幸福的人民,

唯有每一顆螺絲釘重新栓緊,我們才不會集體走向衰敗的泥淖。

WaCow

認為家庭主婦是最難的全職工作,所以只願意承認這個身分。2013年底前是...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