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筆戰很難打,還是你缺乏說明力?

聯合新聞網 朱家安
圖/鳴人堂

「老師,你打筆戰是不是都不會輸呀?」在批判思考課程之後的QA時間,坐在第三排的一個高中男生舉手問。

我的QA守備範圍非常廣,例如上一個舉手的同學問的是為什麼我要理光頭,我稍微分析了一下這種髮型的種種好處,然後說「好囉,接下來有沒有跟髮型無關的問題?」。然後,迎面而來的是這個如果不好好回答就會搞得誤會很大的問題。

「我打筆戰是不是都……咳」,我假裝嗆到,爭取一點思考時間。同學們稀疏的笑聲告一段落,我說:「這個問題背後,其實有一個更重要的問題,欸你們想想看,筆戰怎樣才算打贏?」

「說服別人的時候就是!」有同學反應很快。「很好,說服別人的話,確實可以算是『贏』的一種」我說:「還有呢?要判斷自己贏了,有沒有其他線索可以用?」

「別人閉嘴的時候!」有人這樣說,引來一些笑聲。「是嗎?」我問:「別人閉嘴你就贏了嗎?你們知道一般來說人閉嘴是因為什麼嗎?」

「因為他不想跟你講了!」有人回答完,大家又開心爽笑。「是不是!」我說:「大家還記得我剛剛結尾前花很大力氣講的那個嗎?學批判思考是為了跟別人溝通,如果你為了贏,打筆戰打到別人不想跟你講話,你其實是在摧毀溝通喔。」

▎大部分令人痛苦的筆戰,就是因為說明不夠

我相信最有建設性的看待筆戰的方式,是把它當成一種溝通:立場不同的人彼此針鋒相對,試圖藉由提供資訊來改變對方或自己,以解消衝突。這種活動很難順暢進行,不然就不會有那麼多令人生氣的筆戰了。我的分析是:大部分的人之所以容易把筆戰搞得很不痛快,是因為我們往往忽略自己身為筆戰參與者,在提供「說明」上應該付出的努力。

美國駭客格林漢(Paul Graham)曾寫過一篇文章〈How to Disagree〉,討論我們該怎麼打筆戰,並把筆戰當中的發言分門別類,從最好到最壞,排出了七個等級。他的文章非常有名,以致於有人把他整理出來的那些好壞發言畫成一個「嘴炮金字塔」圖解,這個圖解後來在網路上流傳得比他的文章還要廣,你可以在這裡看到我畫的版本和我的文字分析。

圖/哲學哲學雞蛋糕

我每次給批判思考演講,都會從這個金字塔開始講起,並告訴聽眾,批判思考訓練的目的,就是要讓人學會有效率地從塔底爬到塔頂。

然而,人沒事幹嘛一定要從塔底爬到塔頂?就算塔底是「辱罵」,塔頂是「反駁主要論點」那又怎樣?憑什麼說辱罵比較糟糕、比較不該做?直覺上我們很容易想到答案,例如辱罵通常不會為討論帶來好結果,但是為什麼?「因為對方被罵會生氣呀,生氣了就不會好好討論了,而且這種氣氛也會影響到其他旁觀的人」這或許是比較完整的表述,然而,我相信「辱罵」之所以糟糕,不只是因為它會惹人生氣,還有另外一個重要的理由:「辱罵」除了讓對方知道你討厭他之外,不會帶來任何有用的說明。

▎好發言的特色:有說明力

事實上,在評估怎樣算是好的筆戰發言時,我相信「是否有助於說明」是最準確的測試之一。如果你仔細檢視格林漢的嘴炮金字塔,會發現每層依序都有如此特色:

如果把筆戰當成是用來惹人生氣的活動,那只要會罵髒話就可以了。但如果把筆戰當成一種有潛力帶來交流進展的溝通,那麼說明力幾乎就是一切。原則上,在和立場不同的人溝通時,你需要做到的是這兩件事:

只要隨時在意自己是否付出努力來說明並得到效果,你可以舉一反三想到其他有建設性的筆戰討論技巧,例如:

希望這些分析和建議對大家有幫助,來打個幾場有建設性的筆戰吧!

 

註1:

在這裡,我雖然主張罵人對討論沒有幫助,但這個主張的前提是大家處於能平等、理性溝通的情境下。若立場並不對等,我認為人有權使用更激烈的方式來表達意見。在這方面,可參考賴天恆寫的〈文明必須禮貌嗎?烤香腸與國際城鎮會議〉

朱家安

多年來面無表情地致力於哲學教育,雖然人稱「雞蛋糕腦闆」但其實不受兒童喜...

朱家安 時事觀察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