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評論文學獎:主題越難越有優勢嗎?

聯合新聞網 朱家安
photo ⓒ pexels

小時候我覺得當作家很酷,可以寫東西養活自己,不過當時我並不覺得自己有本事當作家。對我來說,寫作就是寫作文,寫作文意味著我得做很多我不喜歡的事情——起承轉合、修辭法、成語和名言佳句,以及那些「寫出來好像有些意思,但又好像沒有意思」的句子。

後來我逐漸發現,能讓人賴以維生的寫作有很多種,如果你當作家,你可能寫詩、小說,也可能寫報導或評論。寫作有很多種,而我小時候學到的那種作文,除了國高中,在其它地方幾乎不會出現。如果我小時候知道這些事情,可能會對自己寫作的未來多一點信心。

這也是為什麼,看到MPlus跟文化部一起辦「台灣青少年第一屆評論文學獎」,邀請15-19歲的朋友參加,讓我覺得很高興。評論這個文類,終於有全國性的大賽了。就像許多學生藉由各種文學獎學會什麼是文學,我相信評論文學獎也能讓多一點學生知道什麼是評論。這件事情重要,因為有評論的能力,你才能和其他人討論社會議題,盡身為公民的政治義務。而且,越多學生知道什麼是評論,就會越少大學教授在臉書上抱怨學生無法區分心得和comment。

書籍評論如何選書?

評論文學獎的「書籍評論」項目要求學生從長串書單裡選書來寫。書單裡有分析在地連鎖便利商店結構的《血汗超商》,也有寫國際恐怖攻擊的《恐怖的總合》;有幾乎不需要知識基礎也能讀懂的《正義:一場思辨之旅》也有尼采《論道德的系譜》;有介紹型讀物《哲學的40堂公開課》,也有原創經典《正義與差異政治》。

有些人看到書單裡的歐陸哲學或社會學經典,覺得出太難。我不覺得這書單出太難,我覺得出得很好。這並不是說這選書獨具慧眼什麼的,我對那些書也沒有懂到能說怎樣選算是有慧眼。我覺得書單選得好,是因為領域和難易都多元,學生可以照興趣和研究進展去選,讓鼓勵閱讀、寫作的效果最大化。

有些人可能會覺得,對參賽者來說,不是選越有深度的書籍越有優勢嗎?我覺得不見得。

主辦單位給的參賽說明是:

你的評論必須讓評審知道:(1)你理解這本書所要探討的議題,(2)你個人對此書與此議題的看法,更進一步的話,你還可以提出(3)你對其他人對此書的解讀的看法。

這其實就是考學生讀和寫論說文的能力,要證明自己有這種基本能力,你讀的不見得需要是很困難的經典。

特別難的書,不見得是特別好的選擇。你應該選自己覺得有趣,並且能讓你發揮實力的書。覺得看不懂的東西特別深奧,是人常見的傾向。不過,如果你把自己不懂的經典講得頭頭是道,這不是在發揮實力,是在暴露你連自己不懂都不懂。

然而,如果選的書遊刃有餘,恐怕也無法讓人看出你真正的程度。主辦單位要求你讓評審知道你「理解這本書所要探討的議題」,如果書裡已經把要討論的東西講得非常簡明清楚,你能提供提供「額外說明貢獻」的空間就比較有限。此外,短篇的材料可能也會讓你比較難發揮,例如《哲學的40堂公開課》平均而言每組哲學家只有8頁,因為內容少,你大概很難寫得比作者更精鍊清楚。

相對地,有系統的長篇著作,發揮空間就比較大。例如《正義與差異政治》、《基本收入》、《韋瓦第效應》、《正義:一場思辨之旅》、《利維坦與空氣泵浦》。以同樣方法或精神貫穿不同短篇的作品,也有類似功能,像是《哲學能做什麼?》、《剪裁歧見》。

介紹型讀物在這裡也有機會間接派上用場。例如《正義與差異政治》批評「正義的分配式典範」,這個典範是一種討論社會正義的方式,以羅爾斯為代表。如果你想討論《正義與差異政治》,卻對羅爾斯沒概念,那《哲學的40堂公開課》的第38堂課和《正義:一場思辨之旅》的第六章就可以派上用場。同樣的道理,如果你想寫《利維坦與空氣泵浦》,先看過《科學哲學:理論與歷史》會很有幫助。

如何著手進行評論?

以有系統的長篇著作為主題,找出300頁當中的某個主要論點並整理成兩頁之內的明確說明,就有機會證明你有準確的理解和具體的表達能力。我不確定主辦單位和評審的喜好,不過以一般批判性摘要(critical summary)的做法,可以參考這個格式:

  1. 作者要回答的是什麼問題?
  2. 作者以什麼主張回答此問題?
  3. 作者提出哪些論點支持此主張,並預先回應了哪些批評?
  4. 檯面上還有哪些批評?
  5. 我覺得如何?

以上(1)~(4)是說明欄位,只有(5)是自己的想法。多數高中生可能會覺得提出自己的看法很困難,那不是你們的錯,因為沒人鼓勵你們要有自己的看法。不過也不需要因此覺得自己無法參加這個比賽,因為你一定不是唯一位此苦惱的參賽者。並且,好的論說文不僅旨在有獨特創見,也旨在精準說明自己要評論的對象。以書單裡那些原創著作來說,光是要能理解並且清楚轉述作者的看法,其實都不是容易的事情。

就像我並不是老早就知道自己可以依靠評論寫作來工作,你也不需要在參加評論文學獎之前就知道自己有辦法寫評論,說不定剛好顛倒。而我相信,這也是評論文學獎存在的重要意義。

朱家安

多年來面無表情地致力於哲學教育,雖然人稱「雞蛋糕腦闆」但其實不受兒童喜...

文化部 朱家安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