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倍輕,心意重」:如何讓疫情振興消費更有價值?
近期政府再度研擬推出振興券,引發不少爭議。用券取代現金沒問題,畢竟要有使用期限人才會花;規定要用現金換券也沒問題,沉沒成本不理性但會增加使用動機。至於究竟是四倍還是五倍,這不是數學問題而是中文問題,但不管是哪種,會拿這個出來吵架的人,你還是離他遠一點比較好。
振興券的目的是「振興整體經濟」,降低疫情對經濟的衝擊。然而也有人特別擔心資金緩衝力低的小商家能收穫的消費反而有限,因為振興券可能多半會被本來就不因疫情而臨危的大型企業賺走,且這些大型企業更有本錢規劃各種配合振興券的行銷(諷刺的是,這也是它們本來就比較不臨危的原因)。
我同意這是顧慮,但值得注意的是,這份顧慮的最壞結果應該是「振興券效果不如預期」而不是「振興券沒效果」,畢竟多少還是會有人把券花在預期之處。
關於怎樣增加券的效果,我有一個點子。
讓振興券變成「心意券」
這個點子不是要增加券的使用限制或改變用法,而是增加我們能用券辦到的事情:
- 把券改個名字,像是「心意券」、「在地券」、「支持券」(相信你可以想到更讚的名字)。
- 讓券搭配各種圖文,鼓勵大家支持自己喜歡的在地小商家。
- 若是紙本票券而非數位票券,甚至可以設計留言處,讓人寫上想跟店家說的話。
振興券用來消費振興,心意券除了上述效果,也能對商家表達心意和支持。疫情期間多了一些醜惡,也多了一些關懷。我跟伴侶會在需要出門的時候,特別繞去平常喜歡的店家消費,並一路看大家的生意狀況,一邊擔心再過幾個月我們覺得很讚的店會消失。「心意券」並沒有改變券的面額和使用規定,但改變了券的意義,它軟性地提醒你:除了像平常一樣,主要考慮購物便利性和價格來決定到什麼地方消費,你也可以光顧自己真的喜歡的商家,把這張東西遞給它。
例如便利商店。人逐優惠而居,但其實就算你不消費也不用擔心超商倒店,因為倒了很快會有其他超商補上。超商的可替代性比較高一點,但你家巷口那家平常會讓你跟人說「XX算什麼,我家巷口輾壓」的店呢?倒了就沒了。
當然,這並不表示你必須支持在地小商家,因為這些都不是硬性規定,只是印在券上面的點子。你可以不採納點子,這是你的自由。但只要你拿到這張券之後多花幾秒鐘思考過上面這些事情,產生「在地經濟」、「社區生活面貌」這些念頭,就已經達到了普及教育的效果。人的觀念轉換很慢,任何機會都很寶貴。
如何在疫情中創造價值?
或許有人會說,「心意券」也是要有真心意才有效,最終還是回歸到消費者怎麼想。這我也同意,只是你怎麼知道有些人不是早就想要對喜歡的店家表達肯定和讚賞,只是缺一個機會或「藉口」呢?反過來說,若「心意券」的心意真有效,我們很快就能看得出來。因為你可以預期店家會在FB、IG、推特上開心分享各種熟客遞來的「心意券」和上面的文字,這種分享會讓溫暖的範圍藉由網路進一步擴張。
確實,「心意券」和「振興券」本質上沒差,市場價值也沒有增加,但意義本來就是人創造出來而一般來說用錢無法買到的。
付出心意券給在地商家,不只跟他買東西,也讓商家知道他對我來說的重要性。一千元「心意券」在手,提醒我自己不只是一個擁有台幣一千元購買力的人,而是一個可以為他人帶來意義並影響社會未來面貌的人。
依照歷史,災難中的人類會特別團結,然而這次疫情很特殊,它讓接觸成為一種危險,大家都在受苦,而我們能做的事情有限。然而也是在這種時候,讓我們有理由彼此提醒,自己還是有支持和祝福別人的能力,這可以讓我們在苦難中保有人性,不會變成其他東西。
最後,當然,要更動「振興券」的名字,可能茲事體大,或者有我預想不到的麻煩。但如果你同意上述說法,並且也覺得支持自己喜歡的店家很重要,那麼,當我們拿到振興券之後,還是可以假裝自己像是拿到了寫著「心意券」的東西一樣,付出自己的心意去使用它。
*感謝Forget Stark、蔡如雅和張育騰給本文初稿的諮詢意見。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