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懷安/藝術品的價值有高低之分嗎?——兩種審美價值的原意

聯合新聞網 沃草烙哲學
圖/沃草烙哲學

人類歷史離不開藝術與審美。新的作品陸續出現在美術館、電影院、舞廳,甚至網路等各種地方。問題是我們不可能全部看完。就像跟朋友相約看電影,雖然目前院線有好幾部都想看,但你們可能還是會先到網路上搜尋影評,挑個大部分的人都說好看的片子。至於其他電影就留待下次,或甚至不會去看。

我們常仰賴評論、獎項或其他指引告訴我們哪些作品比較好,從而做出選擇。不過,這些作品好在哪,值得優先欣賞?

或者,用美學術語來問:是什麼因素決定作品的審美價值?審美價值如何提供我們投入審美活動的理由?以下,我會介紹兩種審美價值的理論:審美享樂主義(aesthetic hedonism)和審美成就主義(aesthetic achievementism),並說明它們如何回應上述問題。

享樂主義:審美就是爽

好聽的專輯和好看的畫有什麼共通點?它們都讓人「感覺很好」。審美和享樂被連結在一起並不令人意外。我們之所以進行審美活動,常因為審美帶來愉悅感。

這也是「審美享樂主義」的想法:一件作品如果帶給我們越多享樂經驗,審美價值便越高。1

在審美享樂主義底下,審美價值取決於人的感覺。然而,每個人有不同的品味。欣賞同一件作品,有人可能感覺很好,有人可能覺得很爛。那麼,如何判斷誰才是對的?

面對品味的問題,審美享樂主義者可以採取一種相對主義的看法,認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標準,所以無法定論審美價值。然而,這顯然無法讓人滿意。如果有人很喜歡白冰冰拍的高雄宣傳影片,認為那是影史上的偉大作品,相信沒什麼人會同意這是對的。審美標準確實有相對性,但不至於全無跨越主體皆然的判准。

另一種較為可行的說法是,一個人具有越好的審美能力,他對某件作品的反應便越可以呈現其真實的審美價值。我們可以把這想成一種「標準化」過的審美享樂主義。

不過,此說法仍有尚未釐清之處。首先,要怎麼衡量審美能力的高下?如果審美能力的判斷也是相對的,即使有標準化,審美享樂主義仍無法告訴我們什麼樣的人能更好地審美,便只是把審美價值的問題轉為審美能力的問題,而未能提供更多洞見。

此外,還有其他無涉標準化但關於享樂主義本身的問題:審美活動的動機其實不全然來自享樂經驗。

我相信大部分的蔡明亮影迷,並不是因為動輒七八分鐘以上的長鏡頭可以帶來愉悅感,而買票進場。在美術館觀展時,我們也並不總是抱持著某個作品可以帶來愉悅感的期待所以佇足,有些作品讓人氣憤,有些讓人憂鬱,這些都可能讓我們覺得值得。此外,許多審美活動提供的不太像是享樂的感受,而比較接近平靜的沉思過程等其他體驗。

不過,審美享樂主義者可能反駁,會追求這些體驗,也是因為我們可以從中得到某種享樂經驗。然而,這會再度落入標準化的困境:那要怎麼設下客觀標準,衡量某人對此審美活動的反應?這一樣會變成審美能力判准的問題,而讓審美享樂主義失去以「享樂」概念解釋審美價值的原意。2

成就主義:審美得憑本事

如果不訴諸享樂,還有什麼能解釋審美?會想投入某件事,常源自這麼做能帶來成就,有些人認為審美也一樣。

哲學家羅佩(Dominic Lopes)即認為作品若具有審美價值,是因為相關的審美活動能帶來成就。於此,成就指的是出於自己的能力成功做了某件事。稱此為「審美成就主義」。3

欣賞藝術品主要是為了獲得審美經驗。一件作品若有審美價值,理當讓我們獲得豐富、細膩的審美經驗。根據審美成就主義,靠自己的能力欣賞越有審美價值的作品,而經驗到更細緻的美感,便是一種更高的成就。

審美成就主義比審美享樂主義好的地方在於,它可以解釋為何提供沉思體驗的作品也有審美價值:透過作品進行沉思也是一種審美成就。重點是,審美活動的目的不只獲得享樂經驗。

不過,審美成就主義仍遇到難題。首先,它也依賴審美能力解釋審美價值:有能力判斷一件作品有價值,才會決定欣賞這件作品。然而,要怎麼評量審美能力?

再者,即使主要不是出於自身能力,而成功從某個作品得到很好的審美經驗,它也值得我們欣賞。於此,成就與成功概念上的不同須要釐清。

成功做到某件事,代表這麼做實現該活動應有的目的。例如,射中準心是射箭應有的目的,所以射中的地方越接近準心,射箭的活動就越成功。不過,一個成功的活動要成為一種成就,必須出於主體自己的能力。如果本來射出去是歪的,一陣強風吹來讓箭擊中準心,那麼這次射擊雖然成功,卻不是一種成就。由此可見為何審美成就主義覺得成就比成功更好,而傾向以成就解釋審美價值。

不過,如果你在美術館看一幅畫,原本不曉得要注意哪些細節,因著導覽的說明而發現怎麼去欣賞,你的審美活動是成功的,那幅畫也確實值得去看。成功審美看來比審美成就更好地解釋審美價值。

實際上,許多審美活動在旁人或其他資源的引導下才得以發生。我們常透過導覽或藝術評論等媒介,才瞭解如何從一件作品獲得原先無法察覺的美感。審美成就主義給我們一種由專家鑑賞有價值作品的審美圖像。然而,這不貼合我們的審美實作。

審美沒有絕對的專家,每個人都可能看到作品的不同面向,而有各自的專業。透過互相交流,我們啟發彼此,共同創造成功的審美經驗。


 

REFERENCES

  1. Van der Berg, Servaas. 2020. Aesthetic hedonism and its critics. Philosophy Compass , 15.1: e12645.
  2. Lopes, Dominic McIver. 2018. Being for beauty: Aesthetic agency and value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 Grant, James. 2019. Art and achievement. Philosophical Studies , 1-23.

沃草烙哲學

烙哲學是沃草支援的哲學寫作社群,藉由書寫和討論,我們希望讓大家知道:日...

藝評 沃草烙哲學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