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市場大爆發?「後疫情時代」的台灣美術展覽
自從去年底中國武漢爆發COVID-19以來,持續蔓延的疫情由亞洲一路燒向歐美各國,迄今病例數仍不斷攀升,幾乎每天都在刷新新增確診的紀錄。
特別在今年,更是全球國際局勢與台灣社會最不平靜且詭譎多變的一年,美中貿易戰導致雙方走向全面對抗、香港反送中運動後續帶來的亞洲政經巨變、中共不斷以武力挑釁台灣造成台海軍事衝突升溫等。而島內多位名人相繼過世,包括楊牧、劉真、郝柏村、景翔、黃仁、趙天儀、於梨華、鍾肇政、吳朋奉、羅霈穎(羅璧玲)、黃鴻升、前總統李登輝等,儼然象徵著對於過去某個時代的告別。
但很幸運地,由於台灣疫情控制得宜,政府超前部署,全島各地既沒有封城,許多企業工廠也不需停工停產,遂令整體社會的經濟活動與日常生活,受到的疫情衝擊相對輕微許多。
疫情來襲,不幸中的大幸
根據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最新統計數字,截至今(29)日,全球確診人數已逼近450萬,死亡人數破百萬。累計確診案例以美國居首,人數達880萬,死亡人數已超過22萬。而在歐洲,則以法國確診人數最多,總人數已突破120萬,死亡人數3.5萬。對比之下,台灣目前的總確診人數則是550人,死亡人數7人。
今年巴黎由於受到疫情衝擊,主要客群的外國觀光客都不來了,位在塞納河畔一整排的舊書攤生意更是一落千丈,營業幾乎完全停擺。其中有受訪者表示,有些攤商一整天賣不到一本書,索性乾脆不開店。近日,法國當局才宣布擴大區域實施宵禁,往後恐怕就算疫情消退,這些書商大概也不會再回來。擁有近百年歷史、以龐大二手書藏量及稀有書籍而聞名的紐約老牌獨立書店「史傳德書店」(Strand Bookstore),日前更有報導指出今年可能捱不過疫情帶來的經營危機。
而在台灣,民眾自清明連假開始「報復性旅遊」,消費人潮早已淹沒各地景點。這個月初在新竹登場的「台灣設計展」,排隊入場的人龍更是直接堵塞在展館門前,據說還創下開幕來最高單日參訪人次紀錄。另一邊,兩周前才在台北松菸舉辦的「蚤之市」,參觀人潮同樣也擠爆現場。
本土藝術市場的短期爆發
歐美日本等地疫情日趨嚴重,致使許多國外藝術家無法來台,反倒刺激台灣本土藝術市場與美術展覽,出現了短期的大爆發。比如今年4月初,線上展覽互助購藏平台「藝起加油ART」就掀起熱潮,創作者可將自己的原創作品上傳至臉書及平台,並設定每件作品的價格不得超過6,800元。前所未有的低價,拉近了許多人與藝術品的距離,短短10天內的交易量就破了千萬台幣。
影響所及,連帶刺激了普羅大眾期盼在實體空間展場中,能夠看見更多別具特色藝術品的消費心理。比方日前在台北世貿中心登場的「2020 ART TAIPEI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於開幕首日便創下亮眼的銷售成績,多位新人作品接近完售。
另外,在公共經營實體空間的美術館方面,先是臺北市立美術館在5月初推出了空前絕後的「未完成.黃華成」藝術家檔案研究展,接著6月又有重量級的「布列松在中國」報導攝影展,以及7月份「秘密南方——典藏作品中的冷戰視角及全球南方」,今年推出的這幾檔展覽,無論題材或質量皆堪稱歷來之最。
穿越百年的台灣風景
不遑多讓,繼去年8月底盛大推出「美少女的美術史」展覽的MoNTUE北師美術館,今年10月更是精心策畫了「不朽的青春——臺灣美術再發現」,將過去許多只能從美術史冊、書籍圖錄裡看到的經典名畫,甚至有些僅存於文獻史料口耳相傳的佚失作品、遺作手稿,紛紛從散落各地的私人藏家、公立博物館和國外美術館借出,讓一般民眾得以親眼目睹近百年前台灣畫家的原畫真跡。
這些作品包括1927年鹽月桃甫(1886-1954)在台北植物園寫生的油畫作品《萌芽》;石川欽一郎(1871-1945)從萬華向大稻埕淡水河遠眺的《河畔》;1930年陳澄波繪製清水斷崖景色的《東臺灣臨海道路》;1936年陳進以排灣族人為主題、現由福岡亞洲美術館典藏的《三地門社之女》膠彩畫稿;以及1920年台灣雕刻家黃土水(1895-1930),從東京美術學校(今東京藝術大學)畢業時所創作的《少女》大理石雕像,當時捐贈給母校大稻埕公學校(今太平國小)經過了百年後的今天首度公開面世。論其藝術眼界與展覽規模,都是數十年難得一見。
有趣的是,其中「不朽的青春——臺灣美術再發現」與「秘密南方——典藏作品中的冷戰視角及全球南方」這兩檔展覽,不妨拿來互為參照。前者可謂匯聚了當今台灣藝術史學最新考掘研究成果,儼然就是一部活生生的「菁華版」台灣美術史。後者則以台灣為座標,呈現二戰後迄今台灣藝術圈與海峽南方的菲律賓、新加坡、柬埔寨、泰國等東南亞國家進行文化交流的歷史面貌。
舉例來說,該兩檔展覽恰巧都有展出郭雪湖的膠彩畫作。「不朽的青春」展出1939年郭雪湖描繪霧峰林家花園的《萊園春色》,「秘密南方」則收羅1955年郭雪湖拜訪泰國古城所繪《大城遺跡》、《泰國水鄉》等系列作品。對照同一位畫家、使用相同的媒材,置放在不同的主題脈絡中,皆會闡釋出各自獨特的趣味。
失格的「國家級」美術館
至於最近面臨多事之秋、享有豐富國家待遇與各種資源的台中國立臺灣美術館,今年是否有曾推出過哪些令人驚艷、足以跟上述這些展覽相提並論的「重磅大展」呢?
我只記得先前因連續大雨而造成館內漏水,差點使得該館典藏的黃土水浮雕《水牛群像》險遭池魚之殃;後來更疑似因為施工不慎,導致展覽室天花板有部分結構掉落,館方緊急將之封閉並提前結束展覽;近日傳出館長夫人公器私用,甚至當著外賓的面直接羞辱亞雙展策展人選出的藝術作品;委託廠商修復楊三郎的油畫,卻發生畫作背面字跡遭清除的憾事等種種爭議,而至今仍不見館長親自出來澄清。
根據中華民國政府公布109年度總預算資料,在美術館業務(全年度歲出)方面,國立臺灣美術館為2億8千萬,臺北市立美術館為1億8千萬。除了一般年度預算,自2017年起,國立臺灣美術館更有文化部以國家高度支持台灣美術經典作品的研究、修復、展覽與教育推廣工作為由,在「前瞻基礎建設計畫」當中編列四年16億元經費的「重建台灣藝術史」特別預算。
公共美術館自有其歷史任務與文化使命,要想獲得社會大眾關注的同時建立起聲譽卓著的形象並不容易,必須有很好的管理方法,使人、事物做最適當綜合應用,特別是主導經費統籌和資源分配的美術館長,除了享有更大的財務自主權,本身亦須承擔更多自我管理的責任。而權力果然就像魔戒,使人上癮,也讓人腐化,後繼者當引以為鑑。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