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紫吟/女學生在課堂上為何總是沉默?教育現場的性別不平等
在霍格華茲的課堂上,當老師問問題,妙麗總是第一個舉手,快速且堅定。可惜的是,這不是女學生的常態。女生在課堂上通常比男生文靜,一如社會對他們的期許。教室裡的女生往往比男生沉默,為什麼?英國教育學家鮑斯特(Mary Bousted)在2016年發表一篇文章〈女生的課堂沉默源自性別歧視的霸凌〉("Girls 'keep quiet in classroom due to sexist bullying'"),認為這是性別歧視所造成的影響:當女學生頻繁發言,容易被認為「太過聰明而缺乏魅力」。
女學生沉默的現象並非特定國家獨有,今(2023)年5月台灣作家吳曉樂也在社群網站上分享自己與高中老師們討論「如何培養女學生公開發言的勇氣」。課堂沉默不是美德,並且會影響學業成就,尤其是在新課綱時代的台灣。108課綱強調素養培養,學生不只被期待要學習知識,更需具備思辨能力以活用所學,這帶來更多主動表現和參與討論的要求,讓女學生面對更多挑戰。是什麼讓女學生保持沉默?我們得對這問題有答案,才有機會建立平等和開放的教育。
厭女:「文靜、聽話才是好女孩」
根據哲學家曼恩(Kate Manne)的說法,厭女是一種控制女性符合父權規範的機制。舉例而言,父權規範期望女生要文靜乖巧,符合這個期待的女生容易獲得稱讚,反之則會被批評「不像女孩子」,透過這種獎勵和懲罰的兩面手法,厭女機制能達到規範女性的目的。
「文靜、聽話的女生才是好女孩」的觀念不只影響學生,也影響老師。語言學家邁納爾—沃沃維克(Julia Menard-Warwick)就發現在課堂討論裡,老師傾向於忽略女學生的提問,以及認可男同學在討論裡的貢獻。1
想想看,當你是女生,你的問題被老師忽視、參與討論不會得到稱讚,時間長了,你會跟男生同樣樂於提問和發言嗎?值得注意的是,當老師常以「乖巧聽話」來「讚美」女生,也可能讓女生在發言前猶豫,擔心踴躍發言會讓自己看起來「不像好女生」。溫柔婉約、善解人意、乖巧聽話、好媳婦,當你的「讚美」只適用於符合父權期待的女人,那這種讚美其實也是厭女機制的一環。
在台灣,有些家長以「靜」來為新生女嬰命名,儘管是出自愛護女孩的心意,卻也隱含著「女生應該文靜」的期待,如果要改善女學生在課堂討論裡傾向沉默的現象,除了不該忽視女生的提問和意見,家長與老師也都應該避免繼續以「文靜」及其他有類似意涵的詞彙來「誇獎」女學生。
剝奪歸屬感
除了厭女機制之外,女學生也可能因為對於課堂缺乏歸屬感而減少發言,相關研究發現,課堂中性別不中立的語言以及刻板印象威脅都可能使得女學生喪失歸屬感,導致女生對課程逐漸缺乏興趣,因而在討論時選擇沉默。
性別不中立的敘事
理想上,教育應當為所有人共享,但這些人包括女生嗎?在台灣,一些懷有性別刻板印象的老師會在課堂上揶揄女同學「不用讀太多書,找到好的對象更重要」,或勉勵男同學「要更努力,以便成為社會上的有力人士」。儘管女同學未必認可這些「玩笑」,這些言論卻仍然可能讓他們感到不自在,覺得自己不屬於課堂,認為自己若積極參與課程,好像做錯了什麼。
隨著性平意識的推廣,前述案例已減少許多,然而,日常生活及課堂中仍有其他情況暗示「女生不屬於主角群」,例如,如果你是男人也是醫師,那你跟全體醫師一樣是「醫師」,而如果你是女人也是醫師,那你是「女醫師」。這類用詞暗示男性才是主角、女性則是額外增添/附加的角色,因此需要額外說明。用詞之外,我們也更容易看到以男性為主角的敘事(包括但不限於電視劇、電影、電玩劇情及繪本等)。2這些例子,雖然乍看之下沒有明顯的歧視,卻是一種性別不中立的敘事,一樣可能讓女生感到不自在。
若課堂裡的相關教材有這樣的用詞,或是老師在舉例說明時慣常以男性為主角、更頻繁的推薦學生以男性為主角的故事,那麼儘管不是刻意排除女學生,卻還是可能導致女學生難以建立對於課堂甚至校園的歸屬感,覺得自己似乎不適合出現在課堂中,他們因此需要花費額外的心力和這種不舒服的感覺共存,因此更難投注心力在課程內容中。3考量這些用詞對女學生造成的負面影響,我們不該將那些用詞當作一種無害的個人習慣,而是需要積極避免的性別不中立語言。
刻板印象威脅
儘管如今人們的性別意識有所提升,性別刻板印象仍未完全消失,舉例而言,目前仍有些人懷抱「女生比較不聰明」的刻板印象並低估女性智識。這種刻板印象可能會讓女生相較於男同學更容易產生自我懷疑並欠缺足夠的信心,因為擔憂自己的答案或意見並不正確而放棄在討論中發言。更糟的是,許多社會心理學家都發現,即便在人們未意識到的時候刻板印象威脅也可能產生作用4。
換言之,即使女生不具備相關的刻板印象,或根本不相信刻板印象的內容,他們很可能會認為自己有義務要證明既有的刻板印象是錯誤的,因此在發表意見時感到壓力及焦慮。5
要改善前述情況,除了避免性別不中立的敘事,以及主動說明刻板印象的問題之外,老師還可以透過兩種介入措施來阻斷刻板印象威脅:
- 社會歸屬介入(social-belonging intervention):例如告知學生,所有人在課程剛開始的時候都會有認為自己不適合該課程的情況,所以一開始的焦慮和不安都是合理的,然而所有人都將在課程進行一段時間後建立起歸屬感,同時邀請學生寫下對以後的學弟妹的鼓勵留言,並將這些留言用作給未來學生的社會歸屬介入材料。
- 肯認訓練(affirmation training intervention):例如鼓勵學生記錄在日常生活中那些有助於建立自我認同感的事物,以避免只依賴學業成就獲取認同感。
這些都有機會幫助學生面對課業上可能的挫敗,減輕焦慮和壓力。6
不平等的影響仍存在,但可解決
厭女和歸屬感的剝奪都會影響女學生的課堂討論表現,隨著知識更新的速度不斷加快,除了原先就重視思辨的哲學領域之外,思辨能力的培養在其他學科裡也都將變得更加重要,學生的學習成效也因此和課堂討論的參與度有更密切的關係。為了落實教育中的性別平等,我們有必要重視並著手去除那些導致女學生沉默的原因。
- Menard-Warwick, Julia. (2007). "A Review of: ‘Gender, Participation and Silence in the Language Classroom: Sh-Shushing the Girls' by Allyson Jule." Journal of language, identity, and education, 6(1), 79-82.
- MacArthur, H. J., Cundiff, J. L., & Mehl, M. R. (2020). Estimating the Prevalence of Gender-Biased Language in Undergraduates' Everyday Speech. Sex Roles, 82(1-2), 81-93.
- DuPre, C. P. (2010). Does Being a Good Girl Lead to Being a Good Student? Teaching English in the Two Year College, 38(1), 68-77.
- Steele, C. M. (1997). A Threat in the Air. American Psychologist, 52(6), 613-629.
- Spencer, S. J., Logel, C., & Davies, P. G. (2016). Stereotype Threat.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67, 415-437.
- Walton, G. M. , Logel, C. , Peach, J. M. , Spencer, S. J. & Zanna, M. P. (2015). Two Brief Interventions to Mitigate a "Chilly Climate" Transform Women's Experience, Relationships, and Achievement in Engineering.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07(2), 468-485.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