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何工作?從德川家康看經濟動力

聯合新聞網 Cheng Lap
德川家康說:「要統治農民,要讓他們吃不飽也餓不死。」 圖/維基共享

德川家康說:「要統治農民,要讓他們吃不飽也餓不死。」他只是留下了結論,卻沒有詳細解釋理由,不過可確定的是,在德川對於治術的理解下,他不僅成為了戰國時代最後的勝利者,也開創了江戶時代過百年穩定的治世。

如果嘗試去理解這句話的邏輯,比較容易理解的部份一定是「餓不死」。畢竟倘若生活沒有活下去的希望,又或無論怎樣努力工作都解決不了民生問題,人類就容易產生放棄的想法,這並不單純的只限於生理上的需求,還包括所有的民生問題,諸如住屋、生活條件等。舉例來說,如香港現在的房價遠遠高於勞工的負擔能力時,很多人索性就一輩子都不打算買房了,人一旦不再相信透過努力就可以解決現在的生活問題,就會失去工作動力,連到的使得整個社會失去經濟動力。

而另一個部份就比較難理解了,就是「吃不飽」。人類工作的動力,就是為了安居樂業,德川家康卻直接說,要讓農民好統治,就要使他們達不到這點。也就是說,被統治的農民必須一輩子追求安居樂業,卻也要一輩子得不到它,只有這樣治世才會降臨。顯然德川所謂的治世,跟我們當代想像中的狀態並不一樣。一般所想像的治世,是經濟繁榮、人人都可以安居樂業的,而德川明顯是反對這點。

如此我們就必須問,到底甚麼是「吃飽」?所謂吃飽,就是不需要更多食物的狀態,也可以解釋成,所有的民生需求,包括食物、住屋、睡眠等,都被滿足與保障的狀態。我們可以想像的是,如果大部份人工作是為生活所迫的話,一旦人們不再為生活所迫,就不有想工作的念頭了。

雖然在現代社會,大部份的人都能吃飽,但我們還是有許多不能滿足的民生需求。以香港為例,多數人即使每天能吃飽,還是得為一個比古代農民還小的居住空間奮鬥,而這成了激發大部份香港人去賺更多錢的動力,迫使港人付出更多工時、冒更多險進行投資(或投機),就是為了能得到一個比較像樣的睡房而已。但,如果每個人都達到了這個目標,又會變成怎樣的情況?

很諷刺地,雖然我們的目標就是得到一個屬於自己的住處,但假設我們不再需要供樓的話,就不會再為了經濟壓力將自己壓迫的如此徹底,不願意再打辛苦的工,也會減少驅動經濟的動力。香港將不再如現在這麼繁榮,也不需要那麼多廿四小時營業的食店,不僅工作會減少,因為工作而帶來的額外消費,如宵夜、通宵小巴這些行業的顧客也會連帶減少。

當生活需求被滿足後,大部份人也會減少能刺激社會成長的行為,轉而專注於提升、享受自己的生活,不再製造對他者有價值的財富。這使得倚靠能製造的財富者才能夠生存的人,生活會變得困難,也就是說部分族群的「吃飽」,導致了別人的貧窮,因為後者會更難取得前者的生產力,然而他們卻需要這類生產力。

也就是說,吃飽也會導致經濟動力下降,因為吃飽的話,很多人就會失去了工作的理由。因為愛好工作或者有鬥志而做工作的人,終究還是少數,大部份人或多或少都是為生活所迫,才願意持續的服務社會。這是難以否認的事實。一個人人有飯吃的烏托邦,也可能會變成一個失去動力和行動誘因的散漫之國。

讓人類不斷前進的,就是保持著成功的希望,卻又仍有尚未完成目標,如此人類就會不斷的追著目標前進,並推動社會與經濟增長。雖然聽起來似乎有點被騙的感覺,但很難否認的是,經濟的持續運作,多少需要要建立在某種人為的短缺下,並將此種狀態拿捏在雖然短缺但還是觸手可及的平衡是,那才會趨使人有工作的意願。

從德川家康的言論以及推論中,可以理解到為何貧富懸殊會是有害經濟的原因,因為太窮的人怎樣努力都不會改善生活,而根據上面的說法,自然會走向退而取援助金甚至行乞,而不是透過工作來維持生活;相對的,有錢的人則因為生活沒有任何需要改善的東西,一旦又不具有野心,就很容易走向頹廢、找不到工作的理由,也不打算工作。

貧富懸殊產生了兩群理由不同但都是不工作的人,他們的共通點就是認為工作不會改變他目前的命運,不論是一個再努力也沒有未來的命運,以及不太需要努力就能輕易取得滿則的命運,這些都會令人們不願意並停止工作。

要讓人持續投入一項工作,就需要讓人看到「我努力就有可能改善現況」的期望,才能夠使人的動力源源不絕。太窮的人,要給他們希望;太富有的人,則需要給他們更大的責任。否則經濟終有一天會停擺。

Cheng Lap

Cheng Lap,香港人。曾任教職,後轉行創辦公司並開發《民國無雙》...

Cheng Lap 社會文化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