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以哲/再現林來瘋?林書豪與台灣職籃可預見的七個機會與挑戰
前NBA球星林書豪年前宣布加盟台灣職籃PLG高雄鋼鐵人球隊,引起台灣籃壇矚目,並在日前抵達台灣,正式向港都球隊報到,預計2月中旬可望出賽(編按:林書豪已於12日在高雄主場出賽),大展身手,讓球迷一飽眼福。
林書豪抵台,勢必帶動短期聲量、票房或商機,但相關挑戰相信也將逐漸浮現。他長期選擇球衣背號7號,除一般人熟知的「Lucky 7」外,或許也與他基督信仰中上帝用七天創造世界有關。據此,筆者依循「7」這個數字,整理出七個林書豪現象,與本國職籃可預見的機會與挑戰。
現象一:PLG聲勢重新提升
林書豪本身就是超級巨星,選擇到台灣打球,可說任何一個聯盟有他,聲量到聲勢都會隨之水漲船高。
PLG、T1兩大台灣職籃聯盟這兩年呈現競逐態勢,T1桃園雲豹隊這個球季因爭取到前NBA明星球員「魔獸」Howard加盟,讓T1一度成為萬人矚目的焦點,包括Howard初登場就創下YT平台線上25萬人次瀏覽、運動台75萬人次超高收視率,他於林口巨蛋主場發揮的超級磁吸效應,估計至少吸走了PLG北台灣三成以上球迷。然而,由於魔獸所屬的桃園雲豹隊持續連敗、戰績墊底,加上抵台後的作風爭議,讓形象持續下滑,品牌效應已逐漸轉負,也直接影響到球隊與T1聯盟的關注度。
相對來說,PLG因為超級球星林書豪加入,聲勢得到拉抬,下半球季很可能重回獨領風騷局面。
現象二:鋼鐵人球團帶動出高雄發大財
林書豪所屬球隊為「高雄鋼鐵人」,迎來超級巨星,勢必讓球迷樂意買票進場。這也將帶動當地店家商機,無論是餐廳、飯店、市集到紀念品銷售皆是如此。更進一步,以林書豪的魅力,也想必有許多廠商盤算跨域邀約代言合作,大打林書豪關鍵字的產品行銷。過去政治人物做不到的高雄發大財,林書豪與高雄鋼鐵人很可能反而以一人一隊之力撐起港都商機,可謂港都運動金雞母。
現象三:南北交流更加頻繁
由於多方球隊的主客場比賽,這兩年台灣西部的運動交流,已帶來許多量與質的改變,而林書豪的加入更會增加活動頻繁度與內容。高雄做為根據地的主體定位,企圖打破南北不平衡發展思考,讓台灣西半部在運動賽事頻繁交流下的可操作空間,充滿無限想像。
現象四:林書豪可能加入中華隊嗎?
林書豪有台裔背景,國人勢必期待他為中華台北出賽,過去籃協已表示樂觀其成。目前籃協祕書長李雲翔已拋出合作意向邀請,包括邀請林書豪擔任中華隊心靈導師,傳承經驗給中華隊年輕球員等等。
林書豪未曾為任何國家代表出賽,也是他自身籃球生涯的一個缺憾,雖然在許多條件上仍有限制,但或許哪天,我們真的能看到林書豪真的穿上中華隊球衣、代表台灣比賽!
現象五:個人表現與球隊戰績挑戰
那麼,到底林書豪目前身手狀態如何?球隊能否一加一大於二?高雄鋼鐵人目前戰績不佳,而球星身價經常與球隊戰績正相關,一旦高雄鋼鐵人戰績不理想、林書豪本身也打不出高戰力,現實的球迷還是會逐漸降低支持與關注熱情,這是鋼鐵人與林書豪的挑戰。
事實上,鋼鐵人擁有很不錯的陣容,除制服組的高景炎總經理、總教練鄭志龍均具備高度專業知能與經驗外,陣中有周儀翔、呂政儒等好手,確實有競爭的本錢,若林書豪能帶來正面影響,球隊也能努力止跌反彈,高雄鋼鐵人確實大有可為。
現象六:多聯盟票房瓜分與營運整合難題
疫情期間,PLG忽地拔起,賺了不少機會財。而疫情後台灣休閒活動選擇已有更多可能,也不僅侷限於島內。光以今年春節過年來看,就有許多民眾選擇出國旅行,過去一兩年國旅大爆發的現象可能不再。職業運動作為休閒活動產業,後疫情開放的因素,勢必也要加入營運績效評估。
雖說本國職業運動球迷仍持續養成中,也有相當進場觀賽動能,但以台灣兩千多萬人口,卻同時有三個職籃/類職籃(PLG、T1、SBL)組織,就任何全球職業運動案例來看,都是極不合理的現象。當然,隨著自由市場機制,觀眾終將做出選擇,為避免「三個和尚沒水喝」窘境,如何做到跨球團與球隊專業整合,考驗著聯盟主事者的視野、思考與行動。
現象七:本國職籃長期精緻發展
從全球職業運動歷史發展來看,台灣職業運動仍屬發展上升期,不僅在專業層面如人才、軟硬體規格、球迷觀賽習慣等需要持續進化,文化學習層次如理解運動的現代多元價值等也還須努力。
其中,能否持續培養並留住好球員為重要關鍵。具體來看,本國職籃若要長久,還是仰賴優秀球員的本事與表現,若沒有林書豪、魔獸、林志傑等超級巨星,一旦這些球星退休後,台灣有接棒者嗎?除了特定明星,台灣職籃又如何在內涵上進一步提升?這都是聯盟主事者必須思考、觀眾也在看的面向。
林書豪加盟台職,帶給本國職籃話題,也刺激眾多可能與想像。有鑑於T1魔獸效應快速崩壞的前車之鑑,說明運動專業經營必要性,如何將短暫燦爛煙火轉化成在地、可長可久的運動文化風景,攸關主事者的核心價值、自我期許到執行能力。期待更多跨領域專業對話、反思與實踐,讓本國職業運動產業大有可為,不僅是一場「林來瘋」而已。
(※ 作者:陶以哲。教師、運動界KOL、演說者、跨領域研究工作家、澳洲昆士蘭大學博士、IOA代表。本文授權轉載自「獨立評論@天下」。)
|延伸閱讀|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獨立評論》網站。※本文由天下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