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1狂歡後:網購便利性下,失衡的社會代價
一年一度的1111光棍節,各家電商平台紛紛推出網購促銷活動衝刺業績,而在這一天,相信不少人皆投入這場集體的消費儀式中,輕輕鬆鬆地上網下單,不消幾天、甚至不到24小時,購買的商品就火速送達。
不過,當我們享受網路購物便利之際,是否想過其背後所付出的社會代價?
瘋狂消費祭,苦了誰?
2009年中國淘寶網舉行購物狂歡節,當時交易量僅約5千萬人民幣,後來網購業者透過各種折扣優惠吸引買家下單,各個網購平台業者將「光棍節」塑造成一種嘉年華式的瘋狂消費祭典,到了2018年,光是淘寶的交易量達到2,135億元人民幣,包裹量超過10億個,是平日的雙倍數量。光棍節的威力也蔓延到台灣、香港、馬來西亞等華人市場;在台灣,光是雙十一期間,物流的貨運量也會比平日暴增6到8成。
像光棍節這種集中且高密度的網路消費結果,導致物流從業人員的高強度過勞,物流中心的理貨員搬貨搬到叫苦連天,路上的送貨司機更是每個車次都班班客滿,送到深夜。超商店員則要面對堆積如山、頂到天花板的待領包裹。
整個物流鏈的從業人員面對突然暴增的工作量,必須連續數日加班才有辦法消化完畢。不管是網拍賣家還是物流從業人員都疲於奔命,甚至有中國網拍賣家因為要處理瞬間大量訂單,熬夜過勞而暴斃在電腦前的個案屢次出現。
雖然,實體店面的百貨公司也有大打折扣吸引顧客消費的周年慶活動,不過,這是在有限的百貨公司營業空間,並且在有限的營業時間內完成的消費;消費者親自前往購物,沒有物流運送的外部成本,百貨公司也在日常營業時間內完成。
反觀,網路平台購物,則具有無限的營業空間,跨越物理距離,消費者可以人在台灣台中訂購中國武漢賣家的貨品。更重要的是,網購具有無限的營運時間特性,雖然光棍節的優惠有一定時限,但可將在特定活動期間累積的成交量,無限向後遞延給物流業者消化;此舉形同拉長整體消費期間。
電商興起:消費者與生產者的距離
網路購物的快速興起,讓消費者隨時隨地透過行動載具上網,並在彈指之間下單、等待貨品送上門,這種高度便利性的背後,是將運送的社會成本,轉嫁給物流業各個環節的從業人員。因此巨型物流理貨倉庫越來越大型化,勞工成了物流生產線中的螺絲釘,物流倉庫再現了過去工廠的生產線模式。
貨品出了物流中心到送到消費者手上的過程中,許多業者更以承攬方式,要求司機貸款買車,成為契約承包商承攬該區域所有貨品的運送,任何道路上的違規、事故等風險與車輛維修保養成本,都由司機自行負擔,完全規避雇主責任。即使貨車上明明有該物流業者大大企業LOGO字樣,甚至車上有CPS定位追蹤。
當大家享受網路購物的便利性,但是卻失去了直接感受貨品、餐飲生產過程的機會,正如《外包災難》這本書(原文書名是Out of Sight)中所描述的,美國因為將製造業外包給第三世界國家,造成美國人再也不能目睹感受到勞工職災、黑心食品、工業污染等等社會事件,這也使得美國環保團體與勞工團體逐漸失去力道,沒有得到國民的支持,這更讓信誓旦旦宣稱地球暖化根本是無稽之談的川普,也能當選總統。
正是因為,全球化層層外包的代價,讓消費者與生產者的距離,遙遠到根本毫無親身感受,便利與低廉的代價竟是如此之高。就在這樣的疏離下,也讓了解外包真象的勞工或環保團體無力回天。
而過去生產者走傳統通路,從大貨櫃到經銷商再到零售商,消費者在店面購買,但如是透過網路購物平台,從倉儲中心可能經由跨國運送,直接物流遞送消費者手上,為了單一個人包裹的長途運輸,勢必要消耗更多紙箱與內塞緩衝物來包裝,這也造成更龐大的包裝浪費,當然這也是網購者視而不見的環境災難。
當倉儲中心規模越來越巨型化,物流車隊越來越龐大,這代表物流業從業員的人數暴增,馬路上奔馳流竄的物流大軍取代了實體店面的店員。當然網路電商更取代了貪婪的房東,就這點而言,某種程度上是實踐了地產正義。
不過,不管是餐飲、書籍或服飾等商品網購的盛行,造成人無須與人實體互動,人在社會也將越來越個體化、原子化、內縮為一孤立的個體。
人類社會的互動溝通,除了家庭成員此類與生俱來的親屬網絡外,為換取所需物品,商品交易市場為重要的互動溝通場域;不管是以物易物,或是以貨幣為媒介的交易行為,皆是人類從原屬的親族網絡,走入更廣大的社會領域的一步。此也是人類成為社會共同體成員的重要一步。
當我們越來越依賴虛擬網路來滿足食衣住行等基本生活的需求與認知世界,那社會共同體的形成將更形困難。這是網路時代的得與失,將留待時間來考驗。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