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有路,才會富?花蓮193縣道的拓寬爭議

聯合新聞網 蔡中岳
圖/大樹影像

爭議多年的花蓮縣道193北段的拓寬,近期將在交通部公路總局的生活圈道路計畫做經費審查。花蓮縣政府預計向中央爭取三年5億7757萬,自籌1億192萬元(總經費為6億7949萬元,85%由中央補助),來拓寬不到4公里的一小段193縣道。且拓寬道路的頭尾,一端是台九線進入193縣道頭兩公里的蜿蜒小路,尾端則是連結進七星潭壅塞地區無法拓寬的小路。

沒解決193縣道頭尾的瓶頸問題,卻在中間拓寬新路,摸不著頭緒的「蓋路」邏輯,不僅看不見闢路的必要性與公益性,更大有浪費全體納稅人公帑的疑慮。

蓋路原因變變變,但就是要蓋

花蓮縣政府想拓寬這條路已經十多年有餘,我們可以想像十多年前拓寬的理由與現在不同,但有趣的是,近兩年來在拓寬道路的說明會議中,縣府一再修改拓寬道路的目的與原因。

如先從連結與花蓮港的關係,到舒緩台九線的壓力(後來被評估此段台九根本沒有塞車問題),到為了方便遊客加速離開(但預估數據不支持),再到為了改善現有路況(但真正瓶頸的頭尾不改善)。理由百百種,但不變的就是想要「開路」,讓人不解。

尤其看到當地議員動員民眾,在環評審查會中高舉「一條安全回家的路」手舉牌時,更讓人懷疑平行相隔約100公尺的台九線不就提供了這樣的服務嗎?若台九線不安全,或許是因為道路太寬、車流不大導致車速過快的問題;現在要支持小路拓寬,真的是為了安全嗎?

2015年縣道193公聽會,地方民代拿出的標語就是標準的口號。 圖/作者提供

交通建設總能換票

在台灣的發展脈絡中,交通建設一直是重要的政績指標,任內鋪了多少條路、爭取了多少交通建設都相當重要。

在地方型的選舉中,常見「路要平、燈要亮、水溝要通」就是民意代表的唯一政見。而在立法院的委員會中,交通委員會也都是區域立委努力要擠進的熱門委員會,這些都源於人民認為「想交通建設」是政府要提供的基本需求,而蓋馬路就是最基礎的「公共建設」。

在東部的發展史中,開發腳步因為「交通不便」顯然比西部慢。90年代經濟起飛後的台灣,爭取交通建設就一直是東部絕大多數民意代表既定的方向,背後原因便是期待追上西部的經濟發展。

也因此,「先有路,才會富」的概念,對花東人而言從來不疑有他。政客要求立竿見影的政績,「要蓋路」隨著選民的期待,便成為最速效的選舉與動員口號。所謂的交通需求評估、環評專業審查等機制,在地方政客的操弄下,成為「外地人(專業者)干預地方發展」的不解指控。

也因此,這就是為何明明是一條鮮少有人使用的小路,甚至不符合本益比需求的拓寬,之所以成地方政府操作政治動員最好工具的原因。

中央撥款給蓋路,就是地方政府、民意代表替大家爭取來的,皆大歡喜,所以票投給爭取蓋路的人最好。中央不撥款給蓋路,縱使有多少專業評估,就都是中央漠視地方,地方成為三等公民,要向中央討公道的政治工具。

但,撇除地方政府的民粹,我們真的有機會坐下來好好評估公路興建的需求嗎?

在現有的所有道路拓寬、改善計畫中,生活圈道路交通系統建設計畫扮演極重要的角色。若道路為國道或重要省道,因為涉及經費多且計畫大,多半是交通部的專案來編列預算。但地方型小路,除非地方政府極富有、能夠自行編列預算闢建,否則絕大多數要爭取中央預算,生活圈道路交通系統建設計畫就是常態性可申請的重要財源之一。

針對193拓寬案向縣政府提出訴願。 圖/作者提供

公民參與,才不會花錢又被罵

2016年,道路拓寬的受害者在全國各地組成聯盟,要求交通部對這項計畫的審查能有更公開的資訊。公路總局雖然口頭承諾會強化公民參與,然而直到今年,民眾才終於能夠在網路上看見何時要開審查會,大概會審查的內容有哪些。

即便如此,目前仍未有開放民眾旁聽的機會,甚至連審查委員有誰也不得而知。

對照現有環保署的環境影響評估機制、內政部營建署的都市計畫委員會召開,交通部顯然對公民參與有莫名的恐懼。這些道路明明服務的是地方居民,但居民卻沒有發聲的管道,令人感到錯亂。

另一方面,公路總局曾表示,公民參與應該是地方政府在送計畫前就該完成的,所以要求地方政府在申請經費時,需一併檢附地方說明會的會議紀錄。

然而,本項計畫的申請者均為地方政府,有參與過地方型說明會的人就會知道,一來開會訊息不見得人人得知,二來很多時候迫於現場壓力、議員動員,這個場合不見得是可以好好說話的地方。

對照環評前開發單位要做地方說明會,中央審查時還是會有民眾參與機制;都市計畫變更要有地方公展,審查時仍然有民眾參與機制。這樣的機制充其量只是最基本的參與,只有開放政府、做好溝通,才不會淪為中央撥款蓋路,地方民眾抗議的窘境。

此外,在生活圈計畫中,強調道路興建必須符合「公益性」及「必要性」,然而卻始終缺乏管考機制。據了解,現有的生活圈計畫採滾動式檢討,多半是在「預算執行率」上做討論,該花的錢有沒有花光,經費的浮動是不是預算控管沒有做好等等。

但許多地方政府在審查時勾勒的美好大夢,「這條路以後會多少人走,可以有效疏散壅塞狀況」、「這條路擴寬後可以改善安全問題」反而沒有被納入評估。所以大餅繼續畫、預算繼續拿,但想像中有公益與必要的道路,始終停留在美夢的羅織階段。上百億投入蓋路的預算被執行完成,公帑運用卻欠缺更具效益的使用方法。

縣道193路途風光。 圖/作者提供

縣道193北段的拓寬,根本多餘?

回到將於本周三於公路總局闖關的花蓮縣道193北段的拓寬,它就是一項多餘的拓寬計畫、為花錢而花錢。

花蓮縣政府在歷次環評會議上已承認,此拓寬計畫並非為紓解車流,而0~6.52k的拓寬路線,不但會弱化縣道193北段的交通品質,且會留下七星潭與空軍基地的重大瓶頸,造成北寬南窄的問題,讓七星潭周邊交通更加壅塞。再加上進入七星潭的道路瓶頸無法改善,尖峰假日恐怕也難逃路口壅塞的命運。縣府煞費苦心地拓寬之舉,反而製造出一個危險又會塞車的路口,完全不合理。

花蓮市區塞爆情形日益惡化,蘇花改通車在即,與其用納稅錢去拓寬一條無用的路,中央政府更應該協助花蓮縣政府改善整體交通問題,如停車空間、轉運接駁、巴士系統等,將國庫用在刀口上。

台灣現有的公路建設路網已相對完善,而每個需要微調或闢建的道路,都應該謹慎評估道路需求,評估地方政府是否有採管理手段改善道路的服務水準,並以此為前提,做為闢建道路經費核發的準則,才有可能創造真正的幸福路網,讓民眾可以安全回家。

縣道193路途風光。 圖/幸福193聯盟提供

蔡中岳

1986年生,花蓮人。長期關注花東發展、氣候變遷、淨零轉型等議題,希望...

公共政策 蔡中岳 環評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