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車位不足,增設停車場只會製造更多問題

聯合新聞網 廖桂賢
如果世界各國都像美國一樣,每輛車需要四個停車位,那得消耗掉一個法國或西班牙大小的...

停車,是台北開車族的共同夢魘;但對許多美國開車族而言,停車卻從來不是問題,到哪裡都有位子停車,方便極了。

不但如此,停車還有法律保障,因為在美國的都市規劃邏輯下,提供足夠、甚至免費的停車位是讓城市順暢運轉不可或缺的一環,因此任何開發案都得依照規定提供法定數量的停車位,以免民眾找不到停車位。

羨慕這樣的停車政策嗎?千萬不要!因為美國的專家學者已經痛批,這樣的停車政策已經造成許多看不到的社會和環境成本。

耗掉法國或西班牙般大小的土地,也不能徹底解決全球停車問題

一輛車的生命裡,有95%的時間都是停著不用的,然而在這些時間中車該停哪裡?

這個問題不會小於交通壅塞和汽車空氣汙染問題。隨著汽車數量不斷攀升,在土地面積有限的情況下,要讓停車位的數量跟上汽車增加的飛步,就像狗追著自己尾巴打轉一樣,是永遠不會達到目標的。

包括美國和台灣在內,許多地方的都市規劃者在停車問題上,經常圍繞在「停車位不足」的問題上打轉,因此解決方案總在於提供「足夠的停車位」。

但是,停車問題真的等於停車位數量的問題嗎?

提供所謂「足夠的停車位」,事實上是一個非常困難的目標,即便建設了等同於汽車總數的停車位,仍然還不足夠。在美國這樣一個仰賴私家汽車的環境中,汽車族在自家住宅需要一個停車位,開車上班時需要另一個,去購物或其他地方時也需要停車位。

在這樣的用車模式之下,專家估計平均一輛車至少需要四個停車位,才能充分滿足停車的需求。

如果世界各國都像美國一樣:每輛車需要四個停車位,那得消耗掉一個法國或西班牙大小的土地面積,才能滿足全世界的停車需求!

所以,如果我們真要以「提供足夠的停車位」這樣的邏輯來解決停車問題,人們就要做好心理準備:在汽車數量不斷成長的趨勢下,愈來愈多的綠地會被平面或立體停車場取代,建築物中也會有愈來愈多樓層必須做為停車場使用,我們的城市終將被停車場吃掉!

美國的停車位政策正是這個邏輯下的產物,致力於提供足夠,而且還是免費的停車場,給了汽車族方便,進一步鼓勵汽車的使用率,更推動了繁盛的汽車文化。

美國致力於提供足夠且免費的停車場,鼓勵汽車的使用率,更推動了繁盛的汽車文化。 圖...

被停車場占據的土地,可以用得更有意義

美國各個城市的都市計畫法規不盡相同,但幾乎都會要求任何開發案的業者提供特定數量的免費停車位。免費停車位通常以一大片平面停車場的形式出現,有些停車場甚至一望無際,只能用不可思議來形容。

然而,停車真的是免費的嗎?

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精明的開發商不是省油的燈,絕不可能自行吸收停車的成本。以購物中心來說,開發商將停車的成本透過商品價格轉嫁到消費者身上,免費停車的消費者仍付出了停車的成本;但是這對選擇其他交通方式的消費者卻非常不公平,因為他們也得替開車的人分攤停車成本。

停車場也帶來了都市環境問題:當一大片沒有遮蔭的柏油停車場取代了自然綠地,和其他不透水表面一起製造了都市熱島效應,提高了都市溫度;另外,下雨時停車場產生大量的雨水逕流,直接排入河中,影響河川的健康。在社會問題上,不管是立體或平面停車場,都變成治安的死角,成為許多駭人凶殺案的現場。

這些停車場還存在最根本的效率問題:大部分的停車場其實根本沒有被充分利用。

根據美國的研究,許多停車場停車格有70% 的時間是空著的,這顯示停車政策的思維和停車位數量規定有著嚴重的瑕疵和邏輯錯誤。

研究停車政策的美國學者唐諾.修普(Donald Shoup)指出,美國都市計畫法規中的停車政策犯了一個致命錯誤,那就是假設每個人都會選擇開車到任何目的地。此外,他也批評都市計畫法規在停車位數量的規定上完全沒有任何科學根據,是個愚蠢的政策。

用提供更多停車位的方式來解決停車問題,不啻是增加更多的麻煩。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台北市有著嚴重的停車問題,也不乏與美國相同的愚蠢政策。

「台北市土地使用分區管制規則」第86條之1,規定「建築物新建、改建、變更用途或增建部分應依都市計畫規定設置停車空間」;停車數量的規定也同樣沒有任何科學依據。

在實施類似都市規劃法規的地方,開車族只要付出很小的成本,就可以輕易在任何地方擁有停車位。

因此修普教授進一步提醒,如果開車族的停車權益可以獲得充分的法律保障,那麼貧窮族群擁有平價住宅的權益為何被都市規劃法規所忽略?

愚蠢的停車政策,竟也造成了社會上的不公不義。

停車位,這件事的本身就是個大麻煩,造成社會和環境問題,用提供更多停車位(麻煩)的方式來解決問題不啻是增加更多的麻煩!設法減少開車和停車需求來治本,才是最有效的方案。

與其花錢興建停車場,還不如將錢投注在大眾運輸系統的發展、行人和自行車環境的改善、住宅生活機能的調整等等能夠讓所有人受益的政策上。

當人們不再需要仰賴汽車代步時,那些被停車場占據、使用率不高的土地可以更有意義的運用,可以改建成公園,讓都市呼吸更順暢;也可以改建為平價住宅,讓貧窮的人們得以遮風擋雨。(本文摘自《好城市:綠設計,慢哲學,啟動未來城市整建計畫》


《好城市:綠設計,慢哲學,啟動未來城市整建計畫》
作者:廖桂賢
出版社:野人文化
出版日期:2017/11/01

《好城市》書封。 圖/野人文化提供

廖桂賢

國立臺北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副教授。自2000年起陸續旅居費城、西雅圖、...

廖桂賢 公共政策 公共運輸 鳴人選書 野人文化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