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全世界最久的上課時數,教出只會寫摹本的學生

聯合新聞網 黃益中
上課時間全世界最久,結果只能寫出「摹本」,這不是很可悲嗎? 圖/shutters...

上第一堂課時,我總是喜歡問高中生一個問題:

回想你國中會考結束後,包括你在內的很多同學,回到學校會做的第一件事是什麼?

回答也許不盡相同,但最後一定會得到一個共同答案,大家都會把舊課本丟到大麻袋做資源回收。

問題來了,我會問學生,你家裡有書吧?你爸媽也會買書吧?這些看完的書你們會放在書櫃,如果放不下或者再也不看了,你們會丟到資源回收嗎?不會,頂多是轉送給有需要的人。只有垃圾才會進資源回收,所以你家裡的書不是垃圾。那為什麼教室裡的教科書要進資源回收?對,因為它就是垃圾。

垃圾看多的結果是什麼?

日前我曾受邀擔任某基金會徵文比賽的評審,整整看了一百多篇的稿件,我的心得是為什麼百分之九十的文章都長得一個樣?這裡面一定包括「起、承、轉、合」四大步驟,一開始作者都是多壞多不孝順,然後親人、朋友、甚至寵物就要往生,接著作者會突然悔悟流淚,最後一定收在決定做一個更好的人,有些還會加上感謝神、感謝佛祖之類。文章大致架構就像這樣,有些比較厲害的,會在每段文字上使出華麗的雕砌,用一些很厲害的、老實說我也看不懂的成語形容詞來描述一個原本很簡單的事情。

原本我還感到羞愧,畢竟自己文字能力粗淺,如何分辨文章品質高低?結果到了決選會場,我與另外兩位真正專業的評審,竟然只花了半小時就決定出前三名與優選佳作。為什麼呢?因為另兩名評審跟我有一致的看法,就是百分之九十的文章根本不需討論,直接刪去。我們只需討論剩下的百分之十。令人訝異的是,我們三人心目中的前幾名竟然都一樣,這幾篇也都有幾個共通點:沒有起承轉合,文字簡單明暸,最重要的是它們都自然真誠,用白話來講就是不矯情。

仔細看那些落選的百篇文章,有很多都還是在職的專家或老師所寫,這凸顯了一個問題,我們的作文被考試框架限制太深,以致於從老師到學生都被「起承轉合」被綁住,最後限制了學生的思考,因為考試要考,所以全力死讀教科書,功利化的訓練,最後只會生出一篇又一篇匠氣十足的摹本。

有市議員曾做過調查,台灣學生每天上課時間為早上七點半到下午五點,平均上課時間9.5小時,竟然是世界第一名!對比世界主要國家,6小時的包括德國、日本、墨西哥、加拿大,6.5小時的則有美國、英國、澳洲。而跟台灣相近的則是南韓1天上課8小時,北韓與中國則都上課9小時。

上課時間全世界最久,結果只能寫出「摹本」,這不是很可悲嗎?

關於寫作,曾有人問《大閱讀》的作者宋怡慧老師:「有閱讀的習慣,孩子就一定很會寫作文嗎?」宋老師的回答是:「閱讀常給寫作者創作的靈感,和感知世界的橋梁。閱讀者不一定是好的寫作者,但好的寫作者絶對是一個愛讀者。」

這裡的閱讀指的是各類的書籍,但絕對不會是用完就要進資源回收的教科書。曾聽朋友說宋老師想在學校早自習時間推動閱讀,同樣是高中老師的我直覺就是怎麼可能?其他科老師一定跳腳。每天早自習就是各科目搶排考試的時間,哪可能空下來讓學生讀「真正的書」?

學生時代不重視閱讀,出社會忙上班就更不可能閱讀。難怪台灣書籍年銷售額從2013年269億、2014年226億、2015年190億一路下滑,而且賣得最好的都是實用類,比方著色書與寫字書,或者是心靈勵志的「勇氣書」。

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而不是養出一堆訓練有素的狗。教科書只是現在的工具(未來的垃圾),要開拓視野就是得靠閱讀,唯有真實的閱讀,才能期待寫出有意義的文章啊。

黃益中

師大公訓系,政大東亞所碩士,海軍陸戰隊預官。曾任國中教師,現為高中公民...

黃益中 升學主義 時事觀察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