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櫃的腐女與男同志:「BL慎入」「#拒娘」的自我否定現象

聯合新聞網 王佩迪
次文化群體如cos圈,在社會大眾眼中總是充滿各種刻板印象。 圖/美聯社

(本文由作者王佩迪與《腐腐得正:男人的友情就是姦情》作者Cocome共同完成。)

日前於PF32動漫祭場外,發生了某女子暴露私部供人拍照事件,由於媒體報導多以「cos女」指涉該女子,引起國內cos圈譁然,紛紛指正該女並非cos圈人,希望外界不要再把coser貼上負面標籤1

次文化群體如上述cos圈,或是御宅族、蘿莉塔時尚圈等,在社會大眾眼中總是充滿各種刻板印象,好聽一點是偏見,負面則是歧視。這些被貼上標籤的群體成員們,一方面要承受不符合社會期待的壓力,一方面則必須做好「印象管理」,試圖操控、管理他人對自己或所屬群體的看法,希望能遠離汙名之累,因此這些次文化社群常會要求自己或所屬群體遵守某些共同規範,以避免發生更多不符合社會期待的行為引發外界的誇大與誤解。

舉例而言,在男同志圈中,可以聽到以下類似的對話:

我不喜歡跟一堆圈內出去,特別是0號。因為一群出去他們的言行會很引旁人注目。

我跟那種高調的男同志不同。我說的高調指的是那些會參加同志遊行、遊行時穿得很裸露、舉聳動標題的那些人。這些做法會讓一般大眾認為Gay都是這個樣子,要嘛就是用藥或是性生活很亂,害我們這些安分守己的Gay一起受害。

這些對話聽在已公開出櫃的筆者之一Cocome的耳中,除了刺耳外,還有一種強烈的「既視感」,因為類似的對話也曾出現在BL2同好圈,只是句子裡的「男同志」改為「腐女」,例如:

前陣子在網路上看到同志大遊行上,有高調的腐女帶著牌子去支持,我心裡的感覺就覺得很不舒服了!

之前在學校看到有人包包上別滿了徽章,一看全都是男男CP配對,很明顯會讓人知道是腐女,就覺得這樣張揚不太好⋯⋯

腐女圈內也常常要求成員們以低調的方式分享興趣,而高調公開展示或討論的行徑則很可能會引起指責,且相較於男同志圈會期待展現陽剛特質的自我群體要求,腐女圈的規制幾乎是更明確的,例如:BL討論僅限圈內同好、不可在公共場合看本、不可讓圈外人看到或聽到BL相關討論;更具體做法則有像早期部落格時期,在網頁上展示BL創作,都一定要先設一個警告標語「BL請慎入」;近年來較常見的則是針對「真人CP」的妄想,要求腐女們不可越界造成該妄想對象的不舒服。而這些規定有時候甚至會明確地寫在網路社群的共同守則中。

在這樣的守則背後,其實代表著腐女們意識到BL興趣是不被主流社會認可的,除了自我否定之外,也包括以此來監控或排斥圈內的不同聲音。高夫曼曾在《汙名》書中提過,受汙名者會將汙名與歧視內化,除了轉化成自我厭惡,也可能產生對同類的監視與排斥,並藉由掩飾來變相認同壓迫者的價值。

「不可在公共場合看本」等守則背後,其實代表著腐女們意識到BL興趣是不被主流社會認...

「#異男樣」標籤下的自我否定與厭女文化

同樣的,男同志圈內最明顯的就是「同志身分的自我否定」、「拒娘文化」(如「#異男樣」等Hashtag標籤)。以男同志交友軟體為例,許多人喜歡在交友檔案上用「低調」來暗示自己跟那些「高調」的男同志不同,除了表明自己處在「深櫃」外,其言外之意還帶有隱性恐同的意涵:「我跟你們那些高調、給圈內帶來外界歧視的男同志不同,我很安分守己,做個不造成別人麻煩與誤會的『好同志』」。

而男同志為了抗拒主流社會(父權與異性戀霸權)加諸其上的「不是個男人」汙名,轉而崇尚陽剛特質並貶抑陰柔特質,「#異男樣」與「#拒娘」就是最明顯的例子,造成男同志圈對「太像Gay的Gay」、「像個女人的男同志」的厭惡與排擠3

上野千鶴子曾於《厭女:日本的女性嫌惡》提及,普遍存在於父權社會的厭女文化,不僅將性別分為男女二元對立,並進一步劃分優劣位階,即「男/優/主動/性的主體」與「女/劣/被動/性的客體」之不對稱關係。而男同性戀者的存在挑戰了這樣的不對稱關係,因其身分為男性,卻同時也可能成為性的客體(被動、受方)。因此當男性群體受到被標籤為同性戀的威脅時,將面臨被女性化、性客體化的危機,如此男性間更普遍產生恐同心理。

然而,男同志為了抗拒由厭女所造成的恐同症,並不是藉由擁抱或重新定義陰性特質達成,而是反過來認同壓迫者的價值,並將「陰柔」與「0號」的男同志視為代罪羔羊,除了在戀愛與約炮市場視其為「不可慾」的對象外,甚至可能在言談間予以嘲諷。

這樣的現象甚至蔓延至那些陰柔的0號男同志身上,進而產生以自我厭惡為名的「偽裝」,例如在交友軟體的性角色欄位改成Top(1號)、不分或「不分偏1喜被幹」這類掩飾手法,或是強調自己「不娘」、「Man0」來試圖抹滅身上的「女性化汙名」,這種必須同時面對圈外與圈內恐同的雙重鎖鏈,讓不少陰柔男同志在追求關係的路途上遭遇許多挫折與包袱。

此外,也有男同志為服膺主流社會性道德規範,而對「遊行中裸露、性生活濫交/豐富」的同志進行批評與區隔,並表示「我不是你們那種男同志」來宣示自己的「品行良好」。弔詭的是,這種「去性化」的宣稱,其實是再次鞏固「父權/異性戀霸權」加諸在男同志身上的「性汙名」,這種分化圈內並區別「好/壞男同志」的二分法,正中兩者的下懷。

而且格外諷刺的是,有些男同志會口頭上宣稱「我不認同你們在遊行時裸露、舉聳動標語」,或指責圈內很多人假借同志遊行之名來舉行多P派對,但私底下其實在Twitter上追蹤不少拍性愛影片的男同志網紅,這種「道貌岸然且言行不一」的偽裝,加上「雙重標準看待同志圈與異性戀性文化」的作法,表面上看似指責已出櫃的「高調」男同志敗壞圈內名聲,但實質上是反映他們如何內化了恐同的「小警總」,而用「#低調」和「#異男樣」的標籤來否定自身的同志身分。

這種分化「好/壞男同志」的方法,正中「父權/異性戀霸權」的下懷。 圖/路透社

「BL私下討論就好」:腐女圈為何自主規制?

另一方面,腐女圈在許多層面上的狀況都與男同志圈相當雷同。腐女所閱讀的「BL文本」,本質上即具有抗拒異性戀霸權的意涵,再加上「BL文本」中有許多性描述,亦直接違反了父權社會加諸於女人身上的性道德規範,因此,為了應對外界不友善的目光與質疑,腐女們進而建構出一套「自主規制」作為自保與監視同好的方式。「自主規制」背後的邏輯,即是希望腐女們將BL閱讀視為個人興趣,腐女圈關起門來私下討論就好,不要公開挑戰主流社會的「異性戀霸權和父權體制」,以此來保護腐女圈不受到外界的歧視眼光。

因此,敢打破「自主規制」的「高調」腐女,除了必須直接面對外界壓力外,還得被同好譴責其「高調行徑」會造成「別人的不舒服」、「對他人造成不好的影響」或是「讓外界都認為腐女就是這樣」,例如:

同好間有個不成文的默契,就是創作相關作品時要記得避檢索。像 APH (按:國家擬人化作品) 有很多不同的國家配對,那就要用諧音或是中間加個符號避開網路搜尋器的檢索,避免被不是同好的人搜索到。⋯⋯不然⋯⋯如果有學生寫地理或歷史科的作業,結果上網搜尋到這些BL的創作圖文,怕對他們有不好的影響吧!

當時動漫社學姊就有提醒,如果要在社內傳閱的創作筆記本裡畫BL相關的圖,就要特別用便利貼註記。⋯⋯怕社團內不喜歡BL的人看到後會覺得不舒服,所以要用這方式提醒。就⋯⋯還是要注意那些不喜歡BL的人的感受。

其中,「不可以造成別人不舒服,或造成他人困擾」的這種心態,很可能是受到日本社會文化影響,畢竟台灣早期的BL同人文化就是來自日本,包括自主規制的作法也是從日本發展出來的,因此,腐女們會顧慮到自己「看男男戀和情色作品的興趣」會讓他人不舒服(特別是針對恐同或恐性的人)。

此外,對主流社會來說,BL文本描繪的男男戀就等同於現實世界的男同性戀,這樣的連結造成有腐女為了抗拒社會上的恐同攻擊與質疑,而試圖撇清並聲明說:BL不等同於現實的男同性戀。這樣的舉動除了如同註2所述,BL文本所描繪的男男戀,的確與現實的男同志或其文本不同外,背後可能還隱藏著害怕成為恐同攻擊的目標,因此劃清界線的防衛心態。

BL漫畫《同級生》。 圖/天馬行空

男同志與腐女社群的連結

總的來說,男同志圈和腐女圈似乎有著許多相似的情境:本質上即是挑戰父權體制與異性戀霸權的存在,卻也因面對主流社會的打壓,於是發展出自我保護或自主規制的情況,進而衍伸出「入櫃」來隱瞞身分認同和興趣,並且去監控或指責那些出櫃且高調的成員;而且兩個群體同樣也會以更加嚴格的標準來要求成員:不要太招搖、不要造成他人困擾、不要給圈內帶來更多汙名等,進而冀望從主流社會得到「好同志/好腐女」的認可標章(然而同樣的標準似乎就不會嚴格套用在主流異性戀社會的成員上)。

由於上述的相似情境,男同志與腐女這兩個社群,在性別政治上其實有著許多政策同盟的空間,事實上也的確正在發生著。儘管在過去BL文化剛傳入台灣時,男同志圈也曾針對腐女們利用、消費男同志文化而加以撻伐,也有不少腐女認為BL是窺視、意淫與消費男同志,而產生罪惡感。

然而,隨著時代變遷,BL文化逐漸為人所知,許多誤解也因此消弭,而隨著BL類型多元化和大量BL作品影視化之後,男同志圈接觸BL文本的機會增加,除了會與腐女交換BL文本資訊外,在教育場域中,男同志學生與腐女學生甚至因為「性/興趣少數」而造就彼此互相協助的同盟關係。

在台灣同志婚姻平權法案通過的過程,網路社交平台、同人誌即賣會等線上或線下的場合,都可看到腐女們紛紛表達其支持同性婚姻的態度,儘管在「公開以腐女身分支持」的這種高調作法上,仍有許多腐女是持反對的態度,但在個人立場上卻出現了93%BL同好社群支持同性婚姻的高比例現象4

而近日,泰國在即將通過的《民事伴侶法案》上承認同性伴侶的合法性,這項法案也同樣在泰國BL文化圈中擴散開來,許多在泰國BL影劇中扮演男男情侶的偶像CP5,紛紛在社交平台上表態支持,其粉絲們也如同嘉年華會般的歡慶著。這些例子都驗證男同志與腐女社群之間開始建立連結與同盟(也包含兩者界線模糊化的趨勢)。

男同志圈的厭女文化以及腐女圈的自主規制,是對應社會壓力(父權男尊女卑與異性戀霸權)而做出的自我保護,在社會大眾仍抱持既定傳統觀念時,自主規制或許難以避免。然而,在同婚通過且性別平權概念有所進展的台灣,自主規制已非唯一的選項,甚至這些名為「自保」的防護罩可能化身為讓我們停滯不前的腳鍊。

近年來我們看到越來越多腐女們願意高調討論BL,且主流社會對BL的接受度也越來越高。或許,我們能夠更進一步期許,當同志身分和BL文本被大眾視為「理所當然的存在」時,所謂的「櫃子」或「自主規制」可以「功成身退」,因出櫃與否、高調與否而對圈內進行分化的作法,也應該有更多的省思。

攝於台灣同志大遊行。 圖/路透社

王佩迪

台南基隆台北紐約人。紐約市立大學Graduate Center社會學博...

時事觀察 性別平權 王佩迪 動畫 漫畫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