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棒壘奪金後:棒球「去奧運化」已難以挽回?
跨越13年的思念與艱辛
在8月7日東京奧運的棒球項目上,日本代表隊奪下冠軍,洗刷了2008年在北京奧運拿下第四名的恥辱,也是自1992年棒球正式列入奧運競技項目以來,日本的首面金牌。同時,日本女壘隊也拿下金牌,讓日本以地主國之姿在東京奧運留下棒壘金牌,實為佳話一則。
率領代表隊艱苦奮鬥的總教練稻葉篤紀,自然是全隊感觸最深的一員。自從2017年被任命國家隊教頭,四年多以來承擔許多壓力。從與各國的友誼賽、親赴台灣、韓國進行職棒視察,不斷模擬演練,再到2019年的世界棒球12強賽(12強)開始驗收成績,2020年歷經疫情後重啟國家隊等,讓他在2021年的東京奧運上奪下金牌的那一刻,落下男兒淚。
事實上,這四年對於稻葉篤紀來說,除了相當艱苦外,也面對許多恩師的離去。包括2008年北京奧運相當照顧他的總教練星野仙一、日職養樂多時代的野村克也、高中時代的總教練西脇昭次,甚至他的母親稻葉貞子也都在這幾年陸續過世,讓這面金牌濃縮了稻葉篤紀對前輩與家人的思念。
然而,在日本奪下金牌後,必須要面對的現實是,下一屆的巴黎奧運並沒有納入棒球項目,而下下屆的洛杉磯奧運是否會重新出現仍是未知數。棒球在世界的運動項目中,不可避免地持續出現「去奧運化」的現象。對於許多深愛棒球的台灣人來說,無疑是相當痛苦,而造成這樣的狀況,或許可從多種面向分析。
各國職業化程度落差大
這次的棒球項目中,日本跟韓國都以全職業棒球選手參戰,主因是在於日本身為主辦國,有輸不得的壓力,韓國則是視日本為仇敵,兩邊都有民族主義的影子。不過其他參賽國家則以小聯盟或墨聯等球員為主。而其他國家如台灣、澳洲、中國等則是因為疫情,直接放棄參加。
除了受疫情影響,出動經費過高也是因素之一,過往光是一整隊的往返與住宿費用等就相當龐大,這次又因為疫情,得進行PCR檢查與隔離安排等,造成各項雜支暴增。因此除非國家對棒球情有獨鍾,否則各國寧可將費用花費在奪牌機率高、出動成本相對合理的項目上。
最後則是老問題:美國大聯盟不願意放人。大聯盟球員畢竟是屬於各隊的「公司職員」,並且有工會等組織去衡量並保障球員權益,這些球員不以自己母國為優先,而以職業生涯為考量等也實屬正常,但也相對較日、韓等其他國家的實力稍嫌弱化。
簡單說來,職業化程度相當高的團體運動,往往已經有成熟商業模式出現,但在只有部分國家恆強的情況下,不免俗地會有排他性出現,好比棒球、美式足球、橄欖球等等。籃球在列入奧運項目後,幾乎歷屆都由職業化與商業化最高的美國拿下金牌,足球則是大家有共識,協商以U23以下成員為主,但可以容許三名額外超齡球員,淡化高度職業化的現象並平衡各國實力。
起起伏伏的棒球奧運路
回顧過去棒球在奧運的歷史,其發展也一直起起伏伏,或許可以先從跟它相近的姻親「板球」看起。板球在奧運史上只出現在1900年巴黎奧運,當年英國組隊坐船到巴黎應戰,法國也禮尚往來組一隊回敬。不過由於板球多盛行於大英國協的國家,最後只有英、法兩隊參賽,並導致兩國分別奪得金、銀牌,卻沒有銅牌的罕見情況。
到了1904年聖路易奧運,除了盛會首度移師美洲以外,美國對於自家運動推廣也興致勃勃,讓棒球首次被列為示範項目。當時美國大聯盟單場平均觀眾動輒四萬人上下,效力波士頓美國人(現紅襪)的名投手賽揚(Cy Young)當季還投了一場完全比賽。不過由於職業化已行之有年下,故大聯盟對奧運不甚關心,當時美國奧會僅派了聖路易華盛頓大學的校隊等參加表演賽。
相隔八年後的1912年瑞典奧運,棒球再度出現在表演賽項目中。不過當時瑞典幾乎沒有人會棒球,因此當地中部城市的韋斯特羅斯業餘棒球俱樂部就被臨時拉過去參戰。美國當時也沒有選拔國家隊,就從奧運田徑隊裡找會打棒球又自願參賽的「選手」過去比賽。當中美國還借了幾位小將給瑞典當投手,包括21歲的跳高選手Wesley Oler客串當捕手,最後美國13比3擊敗瑞典。
在1984年的洛杉磯奧運前,棒球都是有一次沒一次地出現在示範項目中,直到1992年巴塞隆納奧運正式「有牌可領」後,才真的列入競技殿堂。初期的比賽中,各國都是以社會人球隊或是大學代表隊為主,讓競技維持一定程度刺激。不過在2000年雪梨奧運開放職業球員參賽後,奧運棒球逐漸展開可看性。先前筆者也曾撰文指出,日本在2008年後就以日職NPB來主導一切賽事。
保持棒球比賽的公平性
不可諱言的是,在2000年中期後,日本的活躍確實讓世界棒球比賽的可看性變好,包括:WBC經典賽、12強等賽事,對於門票收入與棒球行銷確實很有助益。但在先前的雅典奧運以及北京奧運中,都面臨觀眾稀少的問題,且該兩屆奧運的棒球場在比完賽後拆除改建,完全沒有被用於推廣棒球。
這也是當一種團體運動職業化程度過高、變成某些國家獨強的項目之下的必然結果。因此日本在東京奧運棒壘奪金,固然值得慶賀,但對比日本資源跟優勢的龐大投入,其他國家則顯得相對意興闌珊。且高度職業化也不太符合奧運既有「競技的公平性與和平性」精神,未來棒球出現在奧運項目只能說愈來愈渺茫。
筆者在台灣進行12強賽事的採訪時,曾碰過波多黎各的日本人口譯,精通英日西語的他,當時就以友情價協助波多黎各進行翻譯,原因是波多黎各也有財政壓力,打大聯盟的球員不太願意出賽,整隊到台灣參加的費用又相當高昂。長年在中南美洲推廣棒球的他也感嘆:「其實像是哥倫比亞大聯盟選手已經比日本多了,真要組隊,也不會輸給日本」,但實際上哥國不會想投入心力在棒球項目,而是專注在足球等世界流行的運動。
古巴過去也是奧運獎牌常客,不過在1990年代末期,球員開始「叛逃大聯盟」後出現了鬆動。在2006年經典賽古巴拿到銀牌後幾年,美古情勢緩和,美國大聯盟更開始大方挖角,祭出吸引人的高待遇,讓更多古巴球員相繼赴美,目前已有30多人活躍於大聯盟,但卻弱化古巴國內棒球的實力。這次的東京奧運,古巴也提前在資格賽出局。
這或許是高職業化團體運動在奧運的宿命,像這次的太平洋島國斐濟,則是將全國資源放在七人制橄欖球上,也獲得一面金牌。不過每個國家在參加奧運上有不同的戰略,很難判別優劣,如同這次台灣棒球雖未能在奧運出賽,卻也讓更多的運動項目、努力的運動員能被國民看見,或許未來在奧運看見棒球的身影會愈來愈難,但其他項目的台灣優秀運動員也會藉由奧運更大放異彩。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