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就業同時科大進修——台灣技職未來新模式

聯合新聞網 黃偉翔
台北市長柯文哲現身稻江護家,表達對技職教育的支持。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當社會在教育的討論上仍聚焦在國中會考、大學學測、指考等「傳統」的高中升大學模式時,技職教育這一兩年多來則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隨著技職相關政策逐步推進,「技職先就業,並在職讀科大進修部」,是我認為接下來有可能的新型技職教育模式,並成為解放技職生盲目升學的關鍵。

過去技職最大的問題與困境,就是技職體系所培養出的人才難以回應社會需求,另外還包括少子化衝擊、科系過分向某領域傾斜、技職校院的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不明,以及職場環境與薪資待遇、技職經費不足等。

什麼樣的新型技職教育模式,可以從根本改善這些困境?就是「讓高職、五專畢業後先到業界上班,成為正式員工,並在上班的同時,透過科大進修部補足所需知識」,其實社會上經常說的德國技職雙軌制(或稱二元制)正是如此,只是是國中、高職階段就是勞工身份而已。

以台灣未來人才需求走向及過去高教擴張結果,這件事發生在高教階段而非國中、高職階段,看來也合邏輯。若教育部透過政策工具推此一模式,便有望在一味追求學歷的台灣現實中撐出技職先就業的空間,培養快速適應產業變化的人才——尤其在產業週期越來越短的未來。

先就業同時科大進修的最後一哩路

過去「先就業,再在職讀科大進修班」模式始終推不動的原因,除了職場環境與薪資依然留待改善外,另外便是社會價值觀的問題——高職師生一心一意全力拚升學。

此外,部分民眾依舊對「進修部」有所偏見與污名,說到進修部,心中自然浮現一些「是不是洗學歷」、「來交朋友的」的負面觀感。同時,科大進修部過往也存在著制度僵化、吸引力不足的問題。舉例來說,至今想透過在職進修取得第一張大學學歷的人,有三分之一念到一半就休學,主因是進修部學制不夠彈性,只要課業負擔過重、職場外派等情況,便難以一面兼顧職場工作,一面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學業。

教育部新推出的「開放式大學」政策,正好成為打通新型技職教育模式的最後一哩路,進修部學制彈性化,修業年限可延長到十年,且沒有每學期修業學分下限,強化高職畢業生願意先就業、並以科大進修部作為過去追逐科大日間部學歷替代品的意願。

更重要的是,此種新型技職模式所培養出的人才,更能回應快速變動的產業環境。進修部角色的調整,可舒緩技專校院面對少子化衝擊的壓力,再加上教育部主導系科調整,更貼近產業所需。而在實踐上,由於大一生便為企業正式員工,此舉將使高職教學朝務實導向前進,又因在職就讀科大進修部,技職人才的成長不會停滯,同年齡的職場環境與薪資待遇將獲得提升,技職教育也不需仰賴高昂設備經費的投入,職場才是真正技術練功的所在,各技職校院定位將越來越清晰。

至此,高職教育將不再過度以升學考試科目為重點,而是課程如何培養快速適應社會,且具備學習力的技職人才。

新型技職教育不再以升學考科為依據

用一則新聞來舉例。雲科大、西螺農工、虎尾農工和台灣鑄造品工業同業公會,與7家鑄造業廠商合作,開辦產學攜手專班,這專班與過去樣態大不相同,高三學生先在企業有薪實習25k,大一起則成為正式員工,薪水30k起跳,白天上班,晚上再到雲科大進修部補足所需學科知識,雖然教育部還強調畢業後起薪有機會達50k,但那不是重點。

為何說畢業後薪資不是重點?因為該專班的學生有別於過往到職場實習的「技職學生」,而是轉變為高職升大一後就到職場工作的「勞工」。因此,進修部幾年畢業、畢業薪資不再是衡量重點,而是直接透過職場的調薪機制獲得理想報酬。而此改變,讓立基於「職場成為教室的延伸」的學生實習,成為「教室成為職場延伸」的勞工進修——一旦職場與教室的位置對調,學習的目的與成效也將有所不同。

此外,其他已逐步推行的技職先就業政策,包括:

  1. 引導五專畢業生先就業的「五專展翅計畫」;
  2. 《學位授予法》修法,使產學合作專班可先取得副學士學位先就業,幾年後再回來補完大學學位;
  3. 「2+X+2」政策,引導二專畢業先就業,待工作X年後,再回學校讀進修部補足大學學位;
  4. 部分缺工產業也有像農委會推動的獎勵高職從農方案。

儘管看起來有關部門推動了種種引導政策,但其中令人覺得可惜的是「青年教育與就業儲蓄專戶方案」參與者,在職場工作階段不被允許進修具備學位的課程。不過該方案只是在高中職升學前,撐出一個先去職場體驗的空間,並非本文所討論的先就業概念,在此略去不談。

當然,現今科大日間部仍然會存在,在短期內依然還會是主流,但這種技職先就業、在職讀進修部趨勢才剛起步,隨著教育部施展更多政策工具引導,未來勢必成為更多青年的主流選擇。

可以預見的是,隨著選擇的人越多,伴隨著未來高職課綱調整、實作評量推行、技術士證與技優人才等議題的處理,教育部主導技職系科調整,升學考試科目不再是高職端唯一著眼的點,而是高職課程如何培養快速適應職場,並且具備持續學習能力的技職人才,將成為國家技職教育未來發展方向,而過去高職現場所面臨的種種困境,也有望因此獲得解脫。

當然,前提是,政府得先與企業端好好溝通才行。

黃偉翔

經營非營利組織《Skills for U》,也是《技職3.0》獨立記者...

技職教育 公共政策 黃偉翔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