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西」顯靈後,台灣有拍科幻片的本事嗎? | 黃俊儒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露西」顯靈後,台灣有拍科幻片的本事嗎?

《露西》電影劇照/環球影業提供
《露西》電影劇照/環球影業提供

走出電影院的那一刻,雖然有意猶未盡的亢奮,卻也伴隨著些許的惆悵。大導演天馬行空的電影敘事手法,搭配聲光震撼的動作場景來烘托神秘莫測的生命哲學,有人看完直呼過癮,也有人看完罵聲連連,雖然評價兩極,但成功的引領話題。惆悵的是,為什麼台灣沒有拍出過這種讓人直呼過癮的科幻片?不然就算圖個罵聲連連也好。

當露西在台灣上演時,許多媒體都像中樂透一樣,大肆吹捧台灣的場景在裡面所佔的篇幅,政治人物更希望沾片子的光,可以打響台北的國際知名度。就像我們所熟知的,台北的街景適合拍攝許多動人的故事,許多咖啡店、夜市、老市區巷弄、書店都很有味道,可以拍愛情片、勵志片、恐怖片、親子片,但好像就是很少人將台北街頭的場景與科幻片連結在一起,直到跨海而來的盧貝松。

印象中,早在 1976年,曾有過一部被戲稱為「關公大戰外星人」的電影《戰神》 在台灣上映。內容描述一位盲眼雕刻家,窮盡人生最後的精力完成一座木雕關公,但是卻不被身份是科學家的兒子所認同,直到後來外星人入侵地球造成人類浩劫,最後才靠木雕關公「顯靈」來制伏外星人解救大家。這樣的劇情看似荒誕不經,但是至少在台灣電影剛剛萌芽的那個年代,我們還曾經試著挑戰過這樣的科幻題材,讓外星人出現在我們熟悉的街頭。曾幾何時,這樣的題材與想像已經在我們電影產業中消失,雖然台灣一直自豪自己是「科技大國」,但是很奇特的是這些科技的元素很少出現在我們的電影創作中。「科幻」常常是許多科技創新的來源,少了對於科技的幻想,就很難有前瞻性的創發。

圖/取自網路
圖/取自網路

過去科技部(當時的國科會)從2006年開始,就曾規劃一系列專案來補助國內的媒體從業人員進行科學普及方面的節目製作。但是多數業界的朋友都表示那是很困難、鐵定賠錢的工作,如果政府沒有補助經費,鮮少有人願意挑戰這樣的影片題材。表面上看起來似乎是因為這種科技題材類型的影片,如果要趕上國外Discovery或是National Geographic的製作品質與規模,那會耗資龐大。但是明眼人都知道,我們實際上遭遇的最大關鍵難題恐怕是:我們缺乏能夠為「科技」講一個好故事的媒體從業人員,或是影像工作者。所以無怪乎在電影的產業中,以科技為題材的創作鳳毛麟角。

在「露西」這一部電影,女主角因為藥物作用而一邊變化增強的過程中,大腦潛能博士就同時像一個說書人,用許多目不暇給的科學概念,包括人類起源、腦神經科學、進化論、量子力學、數學語言,甚至是人類存在的生命哲學等,同時對照說明貫穿劇情。你當然可以說這些說詞不過是表面上的製造噱頭,但偏偏裡面所提及的各種觀念之間都存在些許的關連可循,並非全然沒有理路。是空想也好,是奇想也罷,它們就是被盧貝松援用為電影中的重要元素,並激起了大眾對於人類大腦是否真的只有開發10%的好奇?誰可以斷定真不會有人因為這部影片的刺激,而去挑戰人類大腦的極限呢?

如果「露西」讓我們沾沾自喜的,只是因為一群韓國的黑幫,押了幾個歐洲人,然後選擇在大家都熟悉的「台北」犯案,因此就可以提升我們的觀光能見度及民族自信心。那還不如多觀察,除了很久以前我們的關公曾顯靈之外,這位飄洋過海而來的法國導演,如何讓露西也在台北街頭顯靈,並且說了一個可以國際賣座、可以引發討論、同時也可能影響人心的科幻故事。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