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暖地包容跟自己不同選擇的人,因為我們不是仇人 | 黃俊儒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溫暖地包容跟自己不同選擇的人,因為我們不是仇人

2020大選白熱化,朋友反目、夫妻鬧翻的例子時有所聞。 圖/路透社
2020大選白熱化,朋友反目、夫妻鬧翻的例子時有所聞。 圖/路透社

2019年的最後一夜,璀璨的煙火在台灣各地熱烈施放,維繫著許多人告別舊年並迎接新年的回顧與期許。雖然各地的表演節目千篇一律,有意思的創新有限,但是這種歡樂的氛圍也逐漸成為一種精神凝聚;當倒數的時刻來到,認識跟不認識的人,彼此相視而笑、互相祝福,這真是國內各種大大小小分歧中難得的共識,也是我們一年一度的日常。其實我們好像還蠻和諧的。

只是,隔個一天,隨著選戰進入個位數的白熱化階段,這種和諧就突然變得很不日常。

分眾陷阱下的同溫層危機

最近身邊的朋友中,親子失和、朋友反目、夫妻鬧翻的例子時有所聞,但這不是新鮮事,因為每次來到大選階段,幾乎都要倒帶一次。媒體上,政治人物大聲疾呼的永遠都是「有史以來最重要的一戰」、「生死存亡最關鍵的抉擇」,雖然生活的危機意識永遠都要有,但我們也早已經習慣反反覆覆的「生死存亡」好幾年了。

媒體上這些激化的言論,總是把我們大家弄得很嗨,嗨到我們很輕易地就可以區分出跟自己不同的「對方」究竟是誰?

此外,加上社群媒體的推波助瀾,有意無意地製造了許多分眾的陷阱,讓我們各自因為族群、生活環境、社交圈、興趣喜好的差異,被趕往一個與自己氣味相投的同溫層。

這些同溫層固然溫暖但壞處卻不少,除了造成誤以為全世界都跟自己同氣連枝的假象之外,更嚴重的是,讓人與人之間少了許多可以共同談話的基礎,讓「溝通」變成一件意外困難的事,甚至在有些人身上造成了某種「失語困境」。

例如,不同政治立場的人、不同世代的人、不同社會階層的人,因為說不上話而以吵架或衝突收場。在媒體管道氾濫的今天,好處是訊息豐富多元並且自由奔放,但壞處是大家在各自的虛擬空間裡繁花似錦,但卻在真實世界裡無言以對。

12月21日高雄挺韓遊行。 圖/歐新社
12月21日高雄挺韓遊行。 圖/歐新社

「對方」真的就是仇人嗎?

我們真的需要把所謂的「對方」都看成仇人嗎?以前陣子高雄拚場的大遊行為例,各種同溫層為了哪邊人數的多寡吵得不可開交。誰多?誰少?雙方表述證據的方式多是選擇性的對照,有點判讀力的人都知道,這些對照都是片面且偏頗的,不管哪個立場多是各取所需,只要能激發起仇恨滿溢的情緒,背後這群政治玩家就能謀得最大利益。

但是這群「對方」真的那麼壞嗎?那位幫我改褲子的阿姨,總是用很頂真的態度細心地幫客人縫製衣物,服務到位且勤儉不浪費;那位剛剛跟一個政治立場不同顧客大吵一架的麵店老闆,平時慷慨好施,麵條口味雖然不怎麼樣,卻從不吝惜給窮學生們一頓粗飽;那位從小看我們長大的朋友姐姐,每次造訪朋友家,她總是全家出動,大老遠地幫我們傳好料,哪怕我們都已快年過半百。只要不是選舉的時候,這些人都可愛極了,即使他們都跟我有完全不一樣的政治選擇。

不諱言,我當然有自己清楚的政治意向,但,這是我自己的。因為我知道自己怎麼來,那是許多必然與偶然所交織的故事,有機緣、有宿命、有學習,於是有了價值,於是有了對於未來的想望。同樣的,別人也有別人的。這不是我能貿然改變、教誨、扭轉、取代的,有的只能是理解與尊重。

溫柔包容與自己不同選擇的人

一個社會很難發生一種狀況,就是有一半都是聰明人,然後有一半都是傻瓜,這是很基本的邏輯謬誤。

從科學的角度,我願意相信,任何一個生態系只要有足夠的多樣性及開放性,它就會調節出一個適配的發展方向,哪怕這是一個緩慢且耗能的過程。

教書最迷人的地方,就是有很多機會可以瞭解各種不同年輕人的想法。學期快結束了,選舉也快到了,在僅剩的幾節課堂中,我都會找機會真誠地跟這些年輕學子分享,希望他們能夠用功地瞭解自己怎麼來;努力地充實社會的知識,堅定的捍衛自己的價值,溫暖地包容跟自己不同選擇的人。

12月21日,Wecare台灣罷韓大遊行。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12月21日,Wecare台灣罷韓大遊行。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