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靜《穹頂之下》的三個推薦與兩個保留 | 黃俊儒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柴靜《穹頂之下》的三個推薦與兩個保留

「我不是多怕死,我是不想這麼活。……這是我跟霧霾之間的一場私人恩怨」這是大國中央電視台前主持人柴靜所發表《穹頂之下》霧霾調查紀錄片中,一句撼動人心的口白。這部紀錄片引發大陸民眾震撼與共鳴,不到一天時間點播次數超過5,000萬次,同時也在台灣引起議論。如何觀看這部片並予以評價呢?

三個推薦

1.負責地講述自己土地的問題:相信只要去過中國大陸的人應該都清楚霾害的嚴重性,許多地方連要看見一方清楚的白雲及藍天都有困難。所以對於多數中國大陸的人來說,這是一個天天都可能發生,再切身不過的問題,所以它的嚴重性很容易就引發了共鳴。誰不想真切地瞭解自己土地的問題呢?

2.精密的製作及代言:或許有人會認為這部片整體的表現方式仍不脫高爾《不願面對真相》的影子,例如演講的場景、說明的順序、影像的製作,甚至結尾前對於解決方法的呼籲更如出一轍。但是柴靜本身的條件極佳,不僅外型亮眼、口條精準,甚至因為長期實地採訪所累積的堅定語氣及適度中國式幽默(64分39秒「炸煙囪」那段特別好笑)更是加分。其它如左小祖咒所配音的活潑動畫、剪輯緊湊的畫面、無人飛機的拍攝,各種說故事的環節掌握得十分精密。就一個深具魅力的環保代言人而言,柴靜絲毫不遜色於高爾。

3.用心的取材與考證:影片中,柴靜親身收集許多第一手資料與訪談,足足下了深厚的考證功夫,包括中國境內、外權威的專業說法,來自於科學的、政策的、文化的各種層面說法都有所著力。比起台灣過去也同樣有媒體名人,趕著全球暖化的熱潮,急就章地收集各種恐怖畫面及煽情配樂/插畫所湊成的紀錄片,本片用功之深值得佩服。

兩個保留

1.情感因素的渲染:柴靜一開始就提到自己小孩出生時罹患良性腫瘤及手術的經過,就一個母親的角度來緩緩訴說,著實令人動容。但是此舉就像《不願面對的真相》中,高爾同樣地用自己小孩的車禍、姐姐的肺癌、孤獨的背影等畫面來爭取觀眾的同情,但是多數其實並無關於整體事件的真相。所以當柴靜以清秀、消瘦但卻堅毅的母親形象開頭時,雖然合理化了往後說理的情感基礎,但是這些霾害卻未必與她小孩的生病有截然的因果關係。此外,鏡頭也常會捕捉許多聽講者的憐憫表情(尤其是講到孩童的遭遇時),在訴說柔情的地方更會搭配感性的背景音樂,有時這種渲染反而會模糊了事理(可能我太容易聯想到中國一些歌唱選秀節目裡面的煽情觀眾表情,著實干擾)。

2.政治因素的影響:報載剛上任的中國環保部長在看了柴靜的紀錄片後,就急著發短信對她表達感謝(謝啥?這些事他會不知道嗎?),而影片發表時機也剛好是在中國全國兩會前夕。如果對照影片中受訪者之一的官員,在說明為何狀況如此嚴重時指出「因為河北的鋼鐵黑戶已經到了取締不了的地步……」,以及片中不斷被點名的中共中石化,幾乎可以想見這部影片與中國當局政策方向上的可能連結。所以這部影片是否勾勒出大陸霾害的整體樣貌,背後的政治影響或許值得玩味。

這類與科技爭議相關的紀錄片,最大的難度來自於既要舉證分析,又得溫暖感人;既要客觀評論,當事人又很難不涉入其中。所以最容易出現的問題,就是為了譴責一個人偷東西,講到最後卻好像連銀行也是他搶的,因此用一種全稱的方式來評價一部紀錄片或許並不適當。

就這一部影片而言,我必須說它絕對是一個成功的觀念行銷,一次成功的說服,一場成功的展演,雖然仍有許多顯而易見的斧鑿痕,不過卻也明白地跟世人宣告,想要再便宜地在中國這個世界工廠上撈錢,剩下的時日恐怕不多了。如果台灣有哪位名人也願意行行好,如此用功且有企圖地講講我們自己土地的問題,拜託一下,永遠都不嫌少。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