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當勞的母親節洋蔥也把你嗆哭了嗎?
這幾天從臉書上看見眾多網友狂推一則麥當勞廣告,內容描述麥當勞在母親節的時候,為一些在母親節值班而無法返鄉的員工,安排媽媽從其他縣市祕密北上探視,給當班的孩子一個驚喜。員工一看到媽媽,急忙從櫃台跑出來擁抱,個個哭成淚人兒,場面感人。
果然這支影片放上網不到1天,點閱率就衝破200萬,並且有6萬多個分享轉貼,依據報導許多網友表示「一大早就噴淚」、「想回家了」、「人在異鄉不該看這個」、「該珍惜與家人相處的時光」,直呼這影片加太多洋蔥。
我很納悶,為何短短的五分鐘廣告短片,竟然可以引起了這麼多的迴響?甚至自己看過後,在心中也立即湧起了一陣……怪怪的感覺。想掉眼淚?有一點;感動?不太像;想起遠方的親人?說不上來;想衝回家?考慮工作還沒做完;導演很會拍?確實比廣告手機的那一個好。到底是怎麼回事?總覺得缺少一種乾淨俐落的暢快。
日前《聶隱娘》的得獎引發熱議,編劇之一的謝海盟就說,他們在劇中塑造一個人物就像是「造一座冰山」,人物展現在電影中的部分只是冰山露在海面的一小角,然而這一小角要足夠精確,就需要打造完完整整的一座冰山,包括海面下隱而不見的大部分。這幾天訪談一位剛拍出叫好又叫座影集的新銳導演,他也談到自己在拍攝過程中堅持要鋪陳足夠的細節,用意是為了說服觀眾進入這個「故事世界」,因為只有細節足夠,許多劇情才會脈絡清楚並言之成理,感覺就會自然湧現。
我無法在這一個廣告片上擁有百分之一百的真誠感動,就是因為在這一個「貌似」記錄片的拍攝手法中,雖然像是在宣告這一個故事的真實性,但是實際上這些店員卻像是一個個被過度揭露的當事人。我不知他為何在麥當勞工作?我不知他是否跟家人有過口角?我不知媽媽為何願意配合北上?我甚至不知他是不是真的有時間就會回家?……但整部廣告片的基調就像是抓住冰山的一小角,就恣意地讓情感氾濫成一大片。在精密算計後的圖像設計、剪輯、旁白、配樂中,勾起了與觀看者記憶裡某個片段的短暫連結,稍縱即逝,來得快去得也快。畫面中,我相信店員的眼淚是「真的」,媽媽的擁抱是「真的」,賣溫馨是「真的」,賣漢堡也是「真的」,而噴淚的網友則是「被真的」。
不管商不商業,感人的影像貴在真實與深長的觸動,煽情的影像則是仿真與淺短的激情。廣告過後,打工的繼續打工,加班的繼續加班,母親節回不了家的繼續回不了家,讓自己離開這個影像一天,你還會記得什麼樣的感動呢?就像做菜時如果被洋蔥嗆到,趕緊用瞬間噴發出來的淚水潤潤眼眶,很快的,就會重新看得見,然後可以繼續做菜。當然,有些許影響的是,當你經過這一道金色拱門時,你會真的覺得他們是個溫馨的大家庭。
商業廣告就是要賣東西,有必要這麼苛刻嗎?不是,我只是受不了台灣民眾的真情這麼容易被收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