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恩/肛門,護家盟,存在主義 | 沃草烙哲學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偉恩/肛門,護家盟,存在主義

製圖/沃草烙哲學
製圖/沃草烙哲學

臺北市和桃園市舉辦同志婚禮,被護家盟譴責。護家盟認為市府此舉是在鼓勵同性戀、同性戀性行為,以及肛交:

男同志婚禮背後是肛交,市府難道是要教導下一代,肛門不僅排泄糞便,用於性功能也無問題?

——護家盟

護家盟認為「人體部位各自有其特定功能,這決定了它的使用限制」。你不難想像這種說法會引起爭議,也確實有許多思想並不會同意護家盟的看法。

從根本上完全反對「人體部位的功能決定了人應該怎麼生活」的最基進思潮,就是我們今天要談的:存在主義。

▎什麼是存在主義?

存在主義(Existentialism)是一種社會思潮,19世紀中發源並盛行到二戰之後。它不只是學院裡的哲學,更是社會、宗教與藝術的潮流。

你可能聽過一些比較有名的存在主義哲學家名號,例如沙特(Jean-Paul Sartre)、齊克果(Søren Kierkegaard)、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馬瑟爾(Gabriel Marcel)等。雖然這些哲學家共同關心「人怎麼活」的問題,但各自的回答很不同。譬如,齊克果作為一名虔誠的基督徒,主張應該當一個「非凡的基督徒」 (雖然教會普遍不接受他的學說),而尼采則認為應該將人生經營成「藝術品」。

除了關心類似的問題,存在主義者通常有一些熱衷討論的概念,包括盲信、荒謬、真實性 (facticity) 、他者、焦慮、絕望等。也因此,存在主義開啟了一個傳統上哲學家並不非常擅長的副本任務:將各種生命情境「帶」到人們面前。

為了觸碰這些問題,以此主題來創作的文學家包括卡謬 (Albert Camus) 、赫塞 (Hermann Hesse) 與卡夫卡 (Franz Kafka) 等等,他們依此開闢了另一條讓人檢視存在課題的路徑。

從這些哲學表現的多樣,你可以看出存在主義者之間並沒有特定的哲學或文學的方法論。然而沙特曾經總結,認為存在主義者其實有個共同信條:「存在先於本質」。

▎存在?本質?

歐陸哲學的基本訓練之一,是小心區分術語間的細微差異。要妥善理解「存在先於本質」,我們必須知道「存在」和「本質」有什麼不同。在語詞的探討上, 歐陸哲學家有一種常見的「招式」,是從字源出發,然後再加工(因為歐陸哲學家製造術語的時候,也通常都會從字原有的意義來進行)。在這裡我們或許可以這樣 試試看:

「存在」(exist)的字源是拉丁文的「ex」 (向外) 與「stare」 (站) 。

因此,「存在」帶有「(從某處) 站出來」或「去成為某東西」的意思。

「本質 (essence)」是從「esse」(to be)而來。

因此,「本質」指的是事物「真正的本性」註1

重點在於,「本質」比「存在」更加純粹。例如說,我們也許能夠從各種方式使用肛門、摸肛門、說肛門、想肛門、看肛門,把握各種肛門的「存在」,但是這些又沒有一個稱得上是肛門的本質。當我們談到「存在」,就像是只談到了事物的特定條件下的特定樣貌。相較之下,若是談到本質,就像是我們談到了一件事物的核心。

「本質」看起來純純淨淨,但「存在」則充滿各種多樣複雜的面向(髒髒亂亂的),而且單單從各種面向來看都滿片面的,也難怪古典哲學家如柏拉圖會認為如果有永恆的價值的話,應該要存在於本質那裡。

▎所以「存在先於本質」到底是什麼意思?這跟肛門又有什麼關係?

在存在主義出現以前,許多重要的哲學家都認為本質有能力給予存在各種理性限制,進而認為人的存在最好要能彰顯生命的某種本質。譬如,他們有些人可能會主張:

既然人是被(某種超乎人類的東西)設計成具備理性能力,那麼人類的生活必須符合理性的限制;

既然肛門是被設計成具備控制糞便通過和切斷糞便的能力,因此肛門的使用應該符合這樣的限制。

存在主義者從根本上反對這樣的看法,他們認為本質與其說是天生的、或被設計出來的,不如說是文化、社會所建構出來的,包括各種原則、標籤與禁忌等。 因此,那些被看成是來自本質的東西,在存在主義者眼裡,更像是屬於人文的、是不完美的、起源於 (有點髒髒的) 人性的。而種種存在的條件、價值的短暫與生命的本性(存在主義者稱之為真實性,facticity),則會帶來必然的焦慮、荒謬與絕望。

這種人的生命本身的焦慮、荒謬與絕望,構成了存在主義者所關懷的「存在困境」問題的核心與欲面對的問題註2。出於對存在困境本身的洞察,存在主義者認為人決定如何存在,不應該由本質所決定,而是先有了(部份盲目的)信仰,才決定人應該如何存在、應該如何活著。

「存在先於本質」的意思可以這樣理解:

並沒有什麼超越人的存有或本質的東西,在規範人的生活、決定人的存在,而是先有人的存在、先有人面對了自己的存在處境,是人先主動地選擇了信仰,事物才擁有其本質。

換句話說,即便在某個社會中,肛門只能用來控制排泄物,這也不是因為造物者或自然規律規定我們肛門本質就只能這樣用,而是有肛門的人出自某種信仰,決定以這樣使用肛門的態度而活著,如此而已。

▎後記:為什麼還談存在主義?

既然存在主義是起源於西方的、又是好像有點過時的東西,那我們為什麼現在要來談它呢?

首先,存在主義雖然起源於西方,但我們沒有理由認為在時代與文化之別之中,人的存在困境就會消失,反而是,在各文化脈絡中的存在主義,都有其批判的面向。誰說只有西方有本質主義呢註3?我們可以看到,即便是在台灣,許多「因為本然如此,因此應然如此」的說法依然俯拾皆是。

其次,這些說法往往並不提供理由,而是直接引用文化符號的價值。不管是肛門也好、同性性行為也好、AV女優也好,人們似乎不必給出什麼太有說服力的 說法來佐證自己的政治或道德立場,而是可以透過某種詮釋,以「這本來就很髒╱難看」的簡單的句子就足以交代。面對這些現象,存在主義更可以提供必要的、深 沈的對於人的生命處境的反思契機。

最後,我想補充並回應一種常見疑難。也許有人會質疑,假如就連肛門的使用都不能給予規範,那麼存在主義是否意味著道德虛無主義?是否根本就沒有任何值得遵守的道德規則?

沙特曾主張「存在主義是人文主義 (humanism) 」,在這樣的批判觀點下,依然無礙於我們將道德規範看成來自人的共存的東西。人被如何創造、長怎樣,決定的是人存在的條件,譬如,人不能如鳥、如魚、如富 二代,人有某些慾望、傾向、畏懼,是存在處境與條件,但是這些條件都只是屬於真實性(facticity) 的,而非告訴我們「應該如何存在」,或是「不應該如何存在」。

但這並不意味著存在主義就無法給予道德解釋,即便這樣的解釋是人性的、髒髒的、世俗的、不需要上帝的、悲觀的,道德虛無主義類似於是存在主義者的懷疑論,存在主義者並不會屈服,而會與之對抗。

 

註1:

在這裡,我不會太細緻地去討論「存有」的意義。我曾經在〈《露西》的哲學探討〉這篇文章中試著討論過,有興趣的話歡迎參考這篇文章。

註2:

卡謬有一個著名的短篇〈薛西弗斯的神話〉,他就在這故事中展示了生命的無意義與荒謬。

註3:

「本質主義 (Essentialism) 」事實上是來自波普爾 (Karl R. Popper) ,而非當初存在主義者的用字。

 

留言區
TOP